蒋坑至下位:三亭“三界石” 古道映秋山
卢圣爱
从义乌赤岸蒋坑到永康下位的古道,一路向南,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山路有的顺势直行,大都“之”字迂回。石块形状不一,共有千余级,其痕迹已被行人的脚印盖过,而风吹雨淋日晒,又使它添上一些伤疤。移步拾级,拾阶似无回响,然古道迢递,草长林密,幽深尽显。有细细的虫唱,微微的土香;山果鼓鼓欲绽,草花婆娑相接,有时只听得自己的嘘嘘喘息和蹦蹦心跳。
古道十里山路,有三座歇脚亭,模样如出一辙。一亭在回岭上。山道一隅,墙砌得齐整,瓦盖得干净,于2019年冬修建而成。瓦间有细缝,寒莓的藤迫不及待穿瓦入户,在顶上错落串串新绿,风动藤摇略无声息。梁上墨书捐助人的名字,也有襄助碑。两方旧柱础散在亭下,是老亭子的遗蜕。亭前一树老鸦柿正累累,很能入画,也能入盆景。都说,蒋坑多产板栗与竹,但见板栗树在山间点缀,饱绽的果实有秋的香气;有人笑指路边一丛油绿阔叶灌木,“这是乌冈栎,用它做柴火,不生烟,烧的饭极香。”现它得以全身在山间,不得一用,不知该是为之欢喜还是遗憾。
二亭在岭头。此亭半修未修,顶已换红瓦,墙还是老泥墙,木柱子灰旧破败。有水泥小砖叠摞,不久恐也是旧貌换新颜。山顶是一方草甸平坡,人可以缓步当车,经山风一吹,热汗顿收。路侧大松树上有行路标,三界石、石牛山、华溪源头、千年野生公婆红豆杉历历记载。下行便是荷岭,拓新的大道,了无古意。唯有一路茂密的竹林相伴,绵延数里,飒飒秋声中鸣蝉断续。竹林里还有陈年积叶,叶肥泥湿处长蘑菇,一尺高,半尺宽,挺立如风荷,是少见的硕大。竹叶纷飞的林下,风铃花紫铃铛串串摇曳,绿蕨细草间有彼岸花纤弱的红颤动,林下五彩斑斓,便是秋天的意境。
三亭在荷岭上。已近下位村,也是新垒的墙,新架的梁,新盖的红瓦。竹林下是黄庭坑山塘,浅水无波。拂面的风带炊烟味道,村中白鹤庙的三花照壁,蒋氏宗祠的一对抱鼓石都颇有古意,一条不知名小溪穿村而出,溪上薜荔石桥及古树林也能看看。村头两树古老的红豆杉相依相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村落,老人们带笑的问候,有浓浓的永康口音,才让人意识到,十里山路的间隔,我们己经跨越了县域,十里不同天,换了风俗人情。村里人们从前赖竹为生,扎竹帚是家家户户所长,远销四乡。如今村里遍植金丝草,一样是扎扫帚的良材。下位村的一条山道通往石牛山,在村口的两层小楼上能见山巅石牛,昂角向上,气冲斗牛。村人说那是仙牛,前有仙佛,后有牛粪。据说三者分别是老牛、牧童与狠心的财主所化。村里的黄泥墙很有特色,风雨相摧,亦尽显年份。
蒋坑至下位古道,耀眼处便是“三界石”。该石矗立于溪畔,巉岩三面如削。在溪边,一转身便是永康,一踏脚又是东阳,蹦一蹦,又回到义乌,让人回味。三亭串起一条古道,三界石为古道画了一个休止符。秋天,用脚步去丈量着一条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古道——回岭与荷岭,它们在岭头草甸相遇,各得所名,一古一新,境遇有别。
回首来路,朝露已晞,宿雾依稀,古道苍苔仍绿,初黄的叶不时跌落枝头。记起路上遇有一颗梧桐子,从树上掉落,滚在石阶上,胖嘟嘟,一副喜悦满满的样子。蓦地想起一句:梧子落见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