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书评】义乌史诗——读蒋永伦长篇小说《蚕变》三部曲(作者:王春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24  已读:14043 次  文章来源:

义乌史诗

——读蒋永伦长篇小说《蚕变》三部曲

○王春平

 

 王春平.png

说真的,在义乌文学界,没有几个不认识的,除非是那些初露头角的新生代作者。那天,经朋友介绍,长篇小说《蚕变》三部曲的作者敲开了我的家门,提着厚厚的三卷本巨著。坐下,喝茶、闲聊,才认识了蒋永伦。蒋永伦,义北人,瘦瘦的身材,干练的脸囵隐伏着岁月磨打的坚毅,眼神里有一股洞察人生的魔力。他说,他用了十年磨一剑的时间,搜集阅读了近千万字的资料,走遍了江浙大地,竭尽心血创作了这部以母爱为主题的《蚕变》三部曲,主要是对这片脚下的土地爱的深沉。并请我给这部书写个书评。对一个陌生作者写书评,有点免为其难,且本人才疏学浅,又一草根,本想拒之。但闲聊交谈中,我发现,蒋老师的人格精神和小说主题感动了我,一方面是蒋老师的阅历丰富、意志畅达、情感细腻、知识广褒;另一方面是这部小说完完全全是以义乌本土为背景,特别是以佛堂古镇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接地气的小说。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虽力感不逮,也贻笑大方一回吧。

蚕变15.jpg 

用了近两个星期的空余时间,我读了《蚕变》三部曲《蚕》《茧》《丝》的基本章节。读过之后,令我拍案叫绝。深深折服作者提炼主题的能力,文学敘事的能力,人物描写的能力。这是一部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所有有关现当代义乌文学作品中的最好一部。何以见得,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凡小说,必是人学。必有以人性为底座的碑基。《蚕变》皇皇一百二十多万言,无不透出书中主人公(抑或作者)对母爱伟大主题的歌颂,这个“母”,不光是女性的母,还是“土地之母”、“人民之母”。全书描写了龙、林、应、诸葛诸家族近百年来的恩冤纠葛和时代潮流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全书也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讴歌了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沧桑巨变,诠释了乌伤大地由一个贫困县到国际商贸都市变化的深层因素。

可以说是一部义乌史诗。

 王春平赠送书法作品给蒋永伦.jpg

王春平主席赠送书法作品给蒋永伦先生(傅昔冰 摄)

阅读《蚕变》三部曲,有三点感触:

一是作者高超的谋篇布局和统摄能力

正如作者自己在序中所说,《蚕变》具备了长篇小说应具备的“度”,即“时间的长度、地理的跨度、人生的广度、人性的深度、哲学的高度、思想的厚度”。

先来说时间的长度。小说的整篇敘事相当于一个世纪,跨越了三四代人时光抛线。再以地域城镇的形成,上追高古,近拟时下。小说的背景地龙川,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的井到秦时所设因颜孝子命名的乌伤,小说中为龙川。作者的叙事时间跨度显而拉长到历史深度。其次地域的跨度,虽然小说的背景地在龙川龙潭,但作者把人物的活动范围涵盖了全国全世界。从龙潭走出去,向海、向山区、向沙漠草原、向大城市、向东南亚、向澳州、向欧美非洲。通过对地域跨度的展写,无不围绕一个主题,即龙川人(义乌人)的奋斗创业和胸怀。第三为人生的广度。小说对数个家族几代人的生活轨迹和奋斗追求,描写了农民、工人、医生、教师、军人、干部、文艺家等多重职业身份的经历,使小说人物形象各异,血肉饱满。第四为人性的深度。小说创作了15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独特的经历和个性,在人性的基本同点上又各有内心的本质反映,有母爱无私,有善良仗义,有助人为乐,有鞠躬尽瘁。也有贪娈好色,强权名利,物欲虚荣,傲慢冷漠。第五是哲学的高度。全小说除了情节叙事,分析议论占了不少篇幅,从人物的语言和书信及议论中,许多时候都有一些哲学的表达。不光有对西方哲学的畅述,更有对国学之精到分析,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对社会和人物的影响深深嵌入到主要人物的言谈举止中。第六是思想的深度。在作者看来,思想的深度决定着作品质量的高度。即从现实主义出发,让人物生活在俗世中,穿过生活的泥泞沼泽,才能看透生命的真谛,看穿世间的真相。成熟在逆境,醒悟在绝境,最后达到思想的飞升,开启人生的新旅程。只有思想者,才能引领一个时代。思想的深度是本书最具现实意义的挖掘。

二是作者的人生阅历、艺术认知、学科知识都完美巧妙的体现在小说情节之中。

非常惊叹作者的叙事能力,但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作者的人生阅历。小说几乎叙说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而描写的都非常精到。我想,大部分都是作者经历体验过的吧,对于一些场面细节的描写,光有文字驾驭能力还是不够的,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情节和文字是活不起来的。如对舟山普陀山场景的描写“清晨,海岛上空的星月悄悄隐去,莲花洋苏醒了。一抹红晕掀开了海的面纱,沐浴着晨曦朝霞,一轮旭日钻出海面,风平浪静,水色蔚蓝清澈,海天沙地浑然一体。殷红的太阳像一朵瑰丽的花绽放,霎时喷薄而出,撒出万丈光芒,映红了整个天边。整个大海金光粼粼。……墩头、半升洞、港航渔政、马峙、鲁家峙,沈家门有许多码头。他们不知道哪个码头有去桃花岛的渡轮。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实际上,此时去桃花岛的渡轮很少,即使有也要等一两个小时。”(《蚕》244页)没有亲身去过,作者是不可能描写的这么细腻和清楚的。对于小说中涉及的艺术专业门类也很多,有音乐、书画、雕塑、建筑、戏剧等等,在作品中都有独到精微的描写,从字行里间看到了作者具备的深厚学识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宽阔的艺术视野。但最重要的,不光是对艺术的解读直接平白直叙,而是通过对这些艺术的深层次描写,展示出本土文化的博大,文化之根在这块土地上的蕴育生长。另外,纵观全书,其中不乏对教育、医学、农业、工业、考古、地理、文学、书画、收藏、武术、曲艺、民俗等等都有广泛的畅述,并被引用或穿插的手到擒来,天衣无缝,足见作者对各科知识广博掌握和熟知。在此仅提一例。小说第二十一章:西行漫记(上)中林波对艺术的执著和理解,其中就有吴越文化、书法绘画、宋瓷宋画、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和见解,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三是作者的文字功力尽展其中,甚至可以把这部小说当作一本散文集来读。

个人认为,《蚕变》三部曲,除了宏大叙事外,文字非常优美,完全可以把她当一本散文集来读。从第一章《龙川》三节我们可以阅读一下:“龙川,翠嶂纵横,峻岭逶迤,近山墨绿,远山紫黛,不但四季景色迥异,一日之中也是变幻无穷。日出日落时分,群山霞染霭抹,氤氲万彩。初雨时,山峦里常有流云飞瀑;雨住间隙,山中白雾升腾,罩住山峰,如同给群山穿了白纱短裙;雨后初霁,则水气如烟,恰似洁白的幕幛拉开。从山脚下古镇飘来的炊烟浓雾化入山峦,在茂林修竹间悠然遁形。历史的烟云在龙川的山峦间凝聚,又在牧童的横笛声中消散。镇上的老人背犁牵牛,抽着旱烟,谈笑间自有一股隐逸之气。

在龙潭镇文人墨客的眼里,龙川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全是神工造化。山峦间云蒸霞蔚、山色空蒙,时时有紫气冉冉、云烟澹澹,处处有隐世秘境、神道仙迹。在某个绝壁悬崖下的隐秘的山洞里就留着老道士的炼丹炉,山坳沟壑间每每可见被神仙点化的石猴、石狮、石虎、石像、石马、乌龟、巨蟒,某座山顶上还长着半在人间半在月亮上的巨树,而无底的水潭里则锁着牛怪蛙精。”仅这一段,无疑就是绝妙的游记散文。象如此描写,随处可以信手拈来。

对这部小说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作为小说,在开头两章,作为背景交待,显得有点冗长。如果一开始就以某个情节场面铺开,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可能效果会更好。然后再把这些背景巧妙的安插到相关的章节里去,可能会更好。

总之,蒋永伦创作出版的这部《蚕变》三部曲,是全景式的一幅乌伤画卷,通过蚕、茧、丝的寓意,反映了一个县城脱胎换骨的变化,反映了时代浪潮中一群“小人物”的觉醒重生、奋斗蝶变的人生命运。表现出来的不光是一部义乌发展史,一代人的成长史,数个家族的演变史。从里面可以读出义乌的全部,比如义乌两千多年历史,特别是近一百年来的历史,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读到谢高华书记的影子,可以读到一批创业者的影子,可以读到你、我、他(她)。可以读到义乌的山川河流,可以读到义乌的古镇乡村。这就是蒋永伦的高明之处。这样的小说才是本土的,也才是世界的。从另一个角度考察,更是对作者人生经历的抒写,它是对创作者的历史修养、人生修养、艺术修养和思想修养的一次次高度考验。更为重要的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有自己的规律,是源自民间、源自心灵又回到民间、回到心灵的精神活动。蒋永伦无疑已掌握了它。在小说中,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生命历史存在的透视、对人物故事的神秘意蕴和形象谱系、对人物生命理想探索与精神震撼力等等,都有很好的潜在语言。需要我们去深入阅读和体验。

小说家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城的灯》《羊的门》《生命册》是一部描写农村小城底层小人物如何逆袭的小说,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我以为,蒋永伦的这部《蚕变》三部曲,因为有其深度和广度,有其宏大的主题,也可以冲刺第十二届茅盾文学奖!

 

2023.8.23

(作者系佛堂作协主席、《双林》杂志主编)


崇尚科学 传播文化 ,科普文化交流网标志.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