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 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
·何建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党领导经济工作,必须要善于谋划全局,提出战略”。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实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找准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义乌市委主要领导的指导意见,笔者在义乌市人大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题调查研究。期间,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召集有识之士进行座谈,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论证。现将初步研究成果报告如下,就教于行家和读者。
一、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框架的背景和意义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圈的形成和特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圈的出现和形成规模集聚,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圈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多个经济系统(如城市)因相互间存在多方面的共同需求与市场联系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体”。在中国,经济圈首先是作为空间地域概念提出的,我国现阶段已经形成并日渐呈高地的经济圈,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三大经济圈”。
近年来,透过对经济圈内经济活力状态来关注、把握、判断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经济界,乃至世界范围聚焦中国经济的视点。随着经济圈发展态势的日益凸现,经济学界对经济圈理论研究的集中度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圈区域合作组织的出现和高频度合作互动,使经济圈发展呈现出的经济特性更加显现。经济圈对于促进圈内经济体的共同发展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示范效应,更引起了各地对冲破行政区划、制度、体制边界谋求区域经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高度重视。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之一。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两条轨迹,已经演进到了一个新的相交点,正在通过“磨擦”与“融合”,真正促进体制与制度的“破壁”创新,进而实现区域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这正是我们关注经济圈、谋划经济圈、壮大经济圈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根据对经济圈现象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到“经济圈”的若干基本特征:
(1)引领与互动。“圈”内拥有能量超群的一个核心或轴心经济体,对相关经济体产生引领、辐射、带动乃至互动的影响力。后者对于前者必有不可他求的特殊需求;同时非核心经济体之间又有因市场竞争形成的产业分工而存在某种互动性。上述核心体与非核心体之间的两层联系,是经济圈成形的两项基本条件。
(2)便捷的交通网络。频繁、巨量的市场流通和共同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快速便捷交通运输网络的系统链接,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提供了时间、空间与低成本、规模化的保证条件。
(3)经济要素的高度联系。资金、市场、技术、能源资源等各种经济要素已经形成高度联系,特别是产业内在核心机制的联系,已经形成稳定状态。
(4)自愿合作。经济圈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主体之间的自愿合作,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主动整合。其中的根本动力是各自经济利益的增长和经济圈整体利益的增长。行政干预必须顺势而为并起辅助、支持与引导的作用。
随着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上个世纪各圈内部开始形成各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如1998年成立的“粤港联席会”、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组织”等,使经济圈的发展从实践到理论已经完全浮出水面,并且有了实质性操作和成果。一些理论研究还沿着经济圈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出了“都市圈”的发展理论,甚至以经济圈发展的现实为范本,直接质疑行政体制,试图打破现行行政区划制度等,这都从不同的方面表明:以经济圈发展为特征的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其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改革国家行政制度的一个强大动力。
2、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框架的必要性
(1)义乌市场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始终坚持“兴商建市”、“贸工联动”发展战略的义乌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性的小商品的集散地。其所拥有的巨大市场影响力形成了以义乌市为载体,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轴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小商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的“圈状”经济特征。它产生的经济圈发展效应已经远远超越了义乌县域区划概念,形成了区域市场功能。义乌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以贸易引领,带动加工、物流、服务业的小商品大市场。
义乌市场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标志,以发展壮大中、拥有32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国际商贸城为贸易平台,以10个专业市场、数十条专业街为支撑,以30多个国内外分市场和配送点互动的大市场,仅义乌城区专业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6万,经营着34个行业15个大类,30多万种商品,几乎含盖了人类全部生活日用品,成为行业的世界之最。这一巨大的市场吸引了4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有商务代表、5000多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出口,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麦德隆”、“联华”等纷纷也已进入义乌市场采购,目前有6000多家国内的生产企业在义乌设立总经销、总代理,义乌市场70%以上的贸易经营者都有对外贸易业务,近60%的商品出口,义乌市场的小商品已经远销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市场所具有的外向度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充分体现了区域市场的独特功能。由此展现了义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质优价廉的小商品对国内外市场的强大渗透力。
一年一度的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极大的发挥了会展效应,对义乌及周边地区的带动、连动、互动作用非常显著。'2004 “义博会”期间,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企业参展;14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客商、72个境外商务采购团、15个跨国采购集团参会,为期仅五天的'2004 “义博会”总交易额达74.3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贸交易额达5.63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62.9%。“义博会”成为中国第三大展会,一个县级城市举办的展会规模在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
市场引导,贸工联动,加工业、物流业、服务业,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培育了中小企业,以义乌市场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圈已经在客观上形成。目前义乌市场产品的地产率达到30%以上,并且成为周边地区产品的最大集散地,如永康的五金工具、浦江的水晶、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业、温州的眼镜和鞋、黄岩的塑料制品等,都在义乌找到了自己的最大销售市场。据调查,近70%的商品来自全省各地的生产基地,周边地区的产业群落为义乌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货源,而义乌市场则为这些产业基地提供连接世界的销售平台。市场与产业的这种跨区域融合,使市场功能和产业优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形成了共存共荣的“经济生态”,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格局中一个重要的“板块”。可见,在目前这种县域间经济联系及其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打造出以义乌小商品大市场为核心的义乌市场经济圈,是具有可能和可行性的。
(2)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培育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群和产业带”的发展战略,义乌处于浙江轴心地,与周边地区“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相融、人缘相亲”,具有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和市场引领发展的带动优势,义乌必须以鲜明的市场经济个性,积极主动参与新一轮长三角产业分工,在未来长三角这个世界级大都市带中大有作为。
第一,义乌在经济相对后进的浙中地区,具有独特的市场经济先发优势和初步成形的经济圈功能,义乌应当也必须放大市场对于更大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与带动作用。义乌市场利用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美誉度和渗透力,通过市场平台,带动浙江中部和西部地区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沟通浙江东西部的经济互动,在统筹浙江的区域发展中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支点。
第二,由于义乌小商品生产与销售具有广东、上海、江苏等地不能企及的独特优势,构成错位互补的产业分工格局,从而以义乌为轴心的小商品大市场、大生产的充分发展,不仅带动包括周边诸县市在内的本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而且将丰富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产业经济的内涵,充实长三角经济在全国和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成为浙江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环节。
(3)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是义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共义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义乌不仅在新型城市化、国际化以及经济社会发育、发展形态上存在着发展距离,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发展距离,而且在未来可预见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瓶颈问题将日益严重,如水、电、土地等资源性生产要素贫乏、商务成本不断攀升等;二产支撑不足,产业内部分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不高;三产结构、水准、功能与义乌大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等,特别是以个体、私营企业结构的企业个体规模与省内发达县市比还有较大距离。2003年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第三次、个体劳动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暨“百强”企业、“双十强”单位授牌大会上,义乌被授予“浙江省发展个体工商户十强县市”称号,排名全省第一,而双十强中的另一强“个私企业”中,竟没有一家义乌企业,这与义乌的整体发展形象是不相适应的,义乌私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在浙江省也没有应有的位置和影响,与周边地区和省内同类县市相比,存在着较大落差。
此外,义乌市场经济圈的提出和实践,必将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和体制进行改革——将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3、构筑义乌市场经济圈的现实可行性
如前所述,义乌及其周边县市有必要建设圈状经济体系,促成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振兴浙中经济、实现浙江发展战略,为人民谋利造福。这一构想有其现实的可行条件:
第一,义乌市本身拥有称雄国内的强劲核心竞争力——质优价廉的日用商品生产规模与销售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国内没有一个县级以上城市拥有同类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也难找到第二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几乎已经为小商品的国际市场中心或中心市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为运行的轴心,则义乌及其周边地区的小商品经济自然地、必然地以义乌市场为轴心,充分利用义乌市场网络和通道在全国、全球的渗透、影响,顺势而为组织本地的小商品经济及至其他相关经济活动,是义乌周边地区明智选择。
第二,义乌周边县市乃至更运地区已经程度不同地意识到了义乌市场对本地经济的影响、拉动力。据调查,目前义乌市场绝大部分商品来自全省各地的生产基地。例如:被视为改革开放的标识而名闻世界的“桥头纽扣市场”,现在大部分纽扣产品通过义乌远销世界。又如:金华金东区在紧靠义乌的傅村、孝顺两镇设立了“金三角”开发区,目前入驻企业已有400多家,其中260多家是义乌企业,其他投资者也是在义乌市场经商的企业家。再如:与义乌北部接壤的浦江县,2003年引进义乌企业30多家,2004年预约登记要求到浦江投资办厂的义乌企业多达120余家,使浦江这个一度“深陷”的小县立马从谷底跃起。还如:地处浙西山区的江山市,从为义乌市场摊主来料加工到义乌业主直接投资办厂,2003年就从义乌引进投资7450万元人民币,在江山市建立羽毛球生产企业和加工点80多个,吸引消化当地劳动力3500多人。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税收1200万元。上述情况充分表明:以义乌为中心、轴心的市场经济圈已经初现雏形,随着义乌市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义乌市场关联地区之间的市场联系、经济联系、交通与信息联系等等将更加紧密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从而为显化经济圈,整合经济圈,建设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圈,奠定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
第三,与本地区文化特色与生产要素结构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特色,形成了与省内、外产业布局错位、补充的相互关系,使义乌市场经济圈具备了独立成“圈”并进一步强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和市场空间。义乌小商品经济的繁荣得益于本地区的下列特点:低技术、劳动密集、薄利多销、注重创新、直销国内与国际市场、员工及其经营者勤俭……等等。这些要素迭加形成的文化特色与经济独特性,不仅与杭州、宁波、温州等省内发达地区不同,而且与广东、上海等大市场经济系统存在差别。义乌经济圈内所能做和做得好的小商品生产及其经营,是上述所有地区所不做或不能做、做不好的产业,在此情况下,以义乌市场为龙头的产业链就有了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循环的空间,而不必与其他地区市场格局发生正面冲撞。这就为义乌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相对有利、宽松的外部环境。
当然,在一个县级市当中提议并构建“经济圈”,是一个创举,也可能流于空想。关键在于能否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经济圈的核心或轴心,能否持续保持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势,以确保其对相关区域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经济互动强度。由此产生第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增强义乌小商品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圈内各行政系统能否真正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以真正开放的态度和举措,允许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自由活动,允许社会经济资源遵循市场“无形之手”的指引而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引出第二项重要任务: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以及圈内区域的某种协作机制,应当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作出相应的积极的调整。
第三,一个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圈应当是内部协作多于竞争共同体,而不是重复建设、同类竞争的战场。这就要求圈内形成科学的产业分工、相对地产业(行业、产品)集中的产业布局。这就需要完成第三项重要任务:形成统一的圈内产业政策,由市场引导为主,以政府顺势推动为辅,争取形成圈内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第四,一个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圈,应当是各种生产要素(人员、物资、信息)通畅流动的系统。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等等基础设施的构建应当有相当程度的兼容性,从而引出第四项重要任务:圈内成员地区之间的建设规划应当围绕圈内区域发展的大方向作出适当的调整安排。
二、义乌市场经济圈具体构想
1、义乌市场经济圈概念界定
义乌市场经济圈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即“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城市经济品牌)为轴心,以义乌市场贸易功能为枢纽和平台,以义乌周边产业对义乌市场的紧密依赖度为半径,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以义乌市场为核心,链接周边产业集群、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市场经济圈”。
可以用一个通俗比喻解读这个概念: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城市品牌是招牌,义乌大市场是舞台,周边地区是后台,国内外经济实体和市场经营者是主角,他们同台竞技、共展风采,全球的客商一批又一批源源不断的赶过来——这就是义乌特色的“市场经济圈”。
在这个市场经济圈发展概念的引领下,谋求义乌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义乌与周边县市的产业关联度,不断提升义乌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把义乌市场经济圈做大,把义乌打造成一个区域经济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义乌县级城市。
2、义乌市场经济圈的目标形态和重要任务
在义乌市场经济圈初现雏形的基础上,经过5—10年的共同努力,形成如下结构的“义乌市场经济圈”:
a核心或轴心:以小商品城为标志的义乌现代化、国际化小商品贸易中心,是经济圈的存在依据和发展龙头。
b紧密协作层:与义乌小商品贸易中心存在产、供、销紧密产业链关系同时又各具产业特点的若干相邻县市,构成经济圈的城市集群基础;其行车距离在1小时以内。
c辐射互动层:与经济圈内各经济体发生大量稳定的贸易往来或生产协作关系的地区,其行车距离在3小时以内。
三个层面城市(区域)现存在由内而外的纵向联系,又存在横向联系。这种联系的形态,是产业发展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利益驱动下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对现行行政格局不构成矛盾,同时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这种上层建筑的调整提出要求。
以上关系构成如下结构的“义乌市场经济圈”目标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