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时代科普的标兵
——记科普专家、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季良纲
傅军英
“相对于传统的科普内容、方式、手段、渠道,新时代科普面临着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社会化大科普的趋势和服务人才的科学素质提升,核心问题依然是谁做科普?如何做科普? 如何做好科普?这可称为科普的灵魂“三问”。2023年5月,从事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20多年的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季良纲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快言快语,直接了当,精准地点出了科普工作的要核,表现了一位拥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与深刻思考的科普专家所具有敏锐而独到的见解。
季良纲在浙江省科普作协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杭州 科协大楼)
成果丰硕科普人 孜孜不倦问道者
接触了季良纲,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对科普工作热情, 知识面广,能力强,与人侃侃而谈有着说不完的内容。历史 宗教,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科学教育,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在2016年出版的《问道科普》一书中,分“科普之行”“科普之思”“科普之乐”三部分,把自己对科普的观察、思考、理解的问题进行梳理,内容涉及科协组织、科普场馆、科普人才、科普产业、高校科普、企业科普以及科技新闻、科技报道等诸多方面。中国唯一获得联合国“科普卡林加奖”李象益先生在序言中说:“推进科普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始终保持着对科普事业的执着与追求。在我看来,良纲是在这条道路上迅跑的人。”
采访前,我们百度里有意查了一下他的简历,让人大开眼界。
季良纲先生是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副研究员、管理五级干部,有着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科普工作有独到的见解。1982年,正值15周岁的他,考上大学中文专业,之后又获得经济学研究生文凭,并成为科学传播与技术推广专业副研究员。他曾任高中语文教师11年多,受教学生近千人,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2002年他从乡镇副书记岗位调到浙江省科协,历任机要秘书、科普部副部长、浙江省《纲要》办负责人、科学24小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正处级干部等,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
他长期从事科普实践与管理工作,在科普政策、科学传播、科学素质建设、场馆科学教育、科普创作等方面有深入思考和丰富经验,参与制定了科学素质建设、科协(科普)等省级政策文件10多个,牵头编制浙江省《纲要》实施、科学普及、科协事业发展等规划6个;完成中国科协及省级以上研究课题9个,发表论文90多篇。《从密电码到量子通信》、《桥是技术也是文化》等科普文章先后被杭州、宁波高中联考及湖北荆州、安徽抚州等多地中考作为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并编入多个语文试卷题库。
他在科普创作方面成绩斐然,已创作出版了《问道科普》《科普年华—李象益传》、《大地之梁—梁希传》、《科学的背后》专著,主编出版了《科学会客厅1、2》《科学24小时》等8种科普读物,多部作品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普作品金奖银奖。《大地之梁—梁希传》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列为百部优秀原创科普作品之一。
科普是一门学问。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更好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从动笔写作到上台演讲,从政策解读到案例分析,从科普创作到理论研究,从科普管理到品牌创建,从季良纲身上,看到了他是科普的多面手,是科普界难得的人才。
季良纲在义乌授课
怀抱求变之心 探寻科普之路
2002年4月,季良纲从龙泉市安仁镇副书记岗位上调省科协。省级机关不同的工作内容、方式、领域,相比之前的基层工作,有了不少的变化。虽然已有17年基层工作经验和多个岗位锻炼的经历,接触科协和科普工作时,觉得有许多不一样的挑战。初到伊始,季良纲担任办公室秘书,负责文稿起草,不久担任机要秘书,除文件收发、档案管理等常规工作外,还参与了科协文件起草、课题研究等,不时还跟随科协领导下基层调研。机要岗位的特殊性,加上自己勤奋学习,善于观察,他很快地对科协这个科技群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与其他厅局的工作接触,又大大增强了他与部门间协调的能力。在先后7年的机要秘书的岗位上,他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科协和科普工作的领导讲话、政策文件,广泛涉猎了中外科技史、科普史,结合市县科协工作调研的工作实际,对科普工作有了深入了解与思考。他参加了“浙江省科协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敏锐地针对科协系统存在的系统性规范不足的问题,撰写《加强科协工作规范性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对科协组织建设角度进行了全面思考;参与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科协工作领导的意见》(浙委【2003】2 号)、《关于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新贡献的意见》(浙委【2007】)59号)这两个文件的前期调研、文稿起草,并提出的自己的理解。这两个习近平总书记在浙工作期间下发的文件,在全国科协系统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省科协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2009年他担任科普部副部长,在这个最能体现科协工作特色、与基层科协联系最密切、工作内容最丰富的部门,将多年的理论思考与科普实践结合,开启了他持续10多年的独特的科普历程。
他分管了省《纲要》实施工作,将国家《纲要》实施规划,与科普工作密切结合,积极推进《纲要》实施,尤其在履行办公室职责、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实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打造科学素质建设品牌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并以省“两办”文件下发年度工作要点,出台《纲要》实施五年规划,建立成员单位联系制度,开展对市县《纲要》工作督促检查。自2011年起,他策划“科学会客厅”,以省《纲要》办、省科协名义,与钱江晚报、浙江在线合作,开创了高端科普的模式。邀请了包括3位诺奖获得者在内的近40位中外科学家、两院院士,与公众会客畅谈科学话题,吸引了社会关注。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在《纲要》工作简报的批示“省科协举办科学会客厅活动,形式创新、内容新颖、效果好,值得充分肯定”。他主编出版的《科学会客厅1、2》,创办《科学素质在行动》,迄今已编印80多期;我省《纲要》实施工作富于创新,受到中国科协和国家纲要办的肯定,在全国会议上多次介绍经验。从历次浙江省公民科学素质抽查调查数据看,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居于全国省区前列,2020年达到了13.74%,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他与浙大合作承担中国科协课题,对区域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专题研究,提出了12个影响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因素,提出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思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对科普工作的广泛接触,与全方位深入思考,季良纲对科普形成了独到系统化的认知,科普的“六个化”,即科普法制化,完善科普法规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氛围;科普信息化,用信息化手段做科普,实现科普手段内容的创新;科普社会化,体现科普的社会责任和公益特点,推动大科普格局形成;科普国际化,加强中外科普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中国科技自信与文化自信;科普产业化,用市场手段激活科普热情,创新更加多样化的科普服务与科普产品,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水平;科普常态化,要按照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广泛的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的科学素质。
他担任《科学24小时》杂志社社长兼职总编时,面对纸刊经营的困难,精心策划主题,自我加压撰写卷首语,拓展品牌建设,期刊订阅量从五万份上升至近十万份;卷首语文章被杭州等省内外高中及多个省市初中作为语文试卷阅读材料,影响力大幅提升。主编的《科学24小时》丛书一套五册,成为优秀青少年科普读物,多次受到科普出版社推荐。在任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期间,将场馆科学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整理队伍,优化结构,展教水平显著提升,举办了中国电视台少儿台专门活动。他对于场馆科学教育进行思考,撰写《科技场馆科学教育若干思考》、《科技场馆动漫技术应用分析》等文章,受到业界好评。前文列为期刊高被引论文前列,后文被评为2022年世界博物馆日10篇精品论文之一。
季良纲在幸福湖小学(左一)
矢志不渝守初心 身体力行讲科普
季良纲认为,现在是做科普最好的时机,国家重视科技,同样重视科普,对于科普的一些不正确的偏见和认识,都可以消除。更为重要的是,科普政策进一步释放,投身科普热爱科普的人,会越来越多,队伍会越强。“如何发挥好科学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壮大科普人才力量,从政策层面到激励机制上采取有效措施,是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值得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普界的高度关注”。
身为一位科普人,谈及如何进行科普创作,他深有体会:“个人爱好是前提,职责结合能促进。科学新知勤积累,融会贯通是关键。小处着眼易把控,熟悉领域深挖掘。科研细节最生动,未来展望振雄风”。
今年的第二届全民阅读节在杭州举办,季良纲应邀在“科普阅读”论坛作了科学家传记创作的分享,受到与会者的好评,演讲稿马上被《团结报》的文化专刊采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启动“科学阅读推广大使”活动,季良纲被列为第一批“科学阅读推广大使”。他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科学阅读推广,推荐优质科学阅读书单,带动广大公众参与到阅读中来,以期在全社会内共同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和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几年来,他做了科普专题讲座90多场次,有的是在浙大、清华、苏大等高校论坛,有的是在山西、河南、山东、广西、新疆等省作干部培训,内容涵盖科普政策解读与辅导、科普创作的实践与体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与途径、科技展示与科学教育等,也有面向青少年的科技阅读等,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在浙大,几乎外省科协系统干部或公民科学素质主题培训,都邀请季良纲作为专家授课。近日还受邀请赴广州,为广州科普干部作专题讲座。一次次的交流讲解,展现了他年青时拥有的“为人师表、诲而不倦、与国育才、教必有方”的教育者情怀。科普事业需要有心人,需要敬业者,我们心中对他的敬佩感由然而生,发自内心的感到,季良纲就是那个科普敬业者,科普土壤的播种者。
去年10月,季良纲当选为第九届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他对于科普创作寄于希望。他已经从事创作了科学人物传记,写了大量科学小品文,对用文艺形式做科普,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他说:“科普创作要从熟悉的专业、日常的生活、介绍新科技、丰富表现方式、培养他作队伍、创新科普手段等方面入手。要拓展科普创作空间,如由文字写作向综合写作拓展、由文学向其他门类延伸、与新媒体传播结合、与科学教育活动结合、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科技人才培养相结合。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要求科普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知识外,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都是科普创作的关注重点”。在他看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全社会需要提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普惠及民生 科学教育创新
季良纲用自己行动,践行着科普工作者的理想追求。由科普工作管理、实践延伸到科普理论研究,关注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各个环节,他的科普之路越走越宽广,越做越有劲。
他认为“青少年是科技发展的未来。科学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科普是科普的重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科技活动的开展,是科普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竞赛、展览、科技节等等,学校为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让他们从小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有利于青少年科学思维的培养,从小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义乌,这样具有浓厚商业氛围的城市,在青少年心田里,及早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发科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季良纲说:“这次来义乌,专程参观了义乌幸福湖小学,感受到学校重视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创建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建立义乌枣文化科技馆、种植园等,鼓励学生学习枣的植物知识,了解其生长习性,包括种植、生产、加工的技能,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看到了学校与老师科学教育重视,对科普途径的积极探索”。
季良纲说,“科普工作,除了青少年科学教育,与科普创作紧密相关。科普资源的建设,是科普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科普创作,知识的传导、科学精神的传扬、科学方法的传播都离不开科普创作”。中央两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科普作品创作,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依托现有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实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培育高水平科普创作中心。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为科普创作指明了方向,也给科普作家以极大的鼓励!
他认为,科普新时代,对科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创作的内容更加广泛,除了文字读本,还可以多形式运用影视剧、绘画、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以及博客、短信、微博、微信,微视频(抖音、网红直播)微电影等新媒体;科普创作的未来范围会更广,内容会更丰富,为科普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只有提升国家科普能力和服务能力,才能够奠定科技创新的基础,才能自强自立,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季良纲(左一)接受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傅军英的采访
在谈及义乌这个商贸城市的科普时,季良纲说:“在义乌,我觉得做科学普及工作特别有价值和意义。作为一个商贸城市,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热土,对科技创新更为迫切,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科技创新发展的速度和高度”。他认为,义乌面向中国,面向世界,它不只是商贸城市,也是表达中国科技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在科技对外传播过程中,以商贸物流和人员交往的渠道,将科技文化、科技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形成义乌特有的科普特色,讲中国科技故事,讲中国发展的故事。
他寄语义乌科普工作者、科普作家:“义乌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了科普创作者广阔的空间和天地。要发展壮大科普作家队伍,充分发挥主动性,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在各个领域创作出更多优秀、更有特色的科普作品。也可能在科普产业、科普展品等方面创新思路,商贸经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义乌的科普创作、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来越辉煌”。
回顾自己的科普之路,季良纲感慨万千:“这几年,我做了一些基础的工作,不论是科普创作、论文研究、科普科技场馆建设,科技期刊的出版,都是整体科普工作的一个模块。不一定能达到最优最好,但是见证了自己在科普之路上的每一个过程、每一步成长”。
科普伴随着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一体两翼,同等重要,一项公益事业,也必然是伟大的事业。季良纲先生说:“科普涉及到方法、手段、技巧,需要学科的知识,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力量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科普专家、科普理论研究者、以及科学传播者共同参与,才能把科普的事业搞的更好,真正为中国科技强自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泱泱中华大地,他与广大炎黄子孙一样,已经清晰的听到了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最强音。未来已来,唯变不变,科技赋予风雅中华的崭新未来,如一幅宏伟蓝图已跃然眼前。逐梦科普之路,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做新时代科普的标兵。
(作者系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