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券天地】
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吴优赛/文 徐彬/图)
2023年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
中国古籍中本没有“博物馆”这一名词,有的只是“博物”二字,大意就是见多识广,博识多知。直到1905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位于江苏南通濠河之滨,创建者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建成之初占地2万多平方米,十年之后,藏品达到2万余件。“纵之千载,远之外国”,“古今咸备,纵人观览”,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馆园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藏品分天产(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展馆有南馆、中馆、北馆,室外散布大型文物标本、广植花草树木、养殖珍禽异兽,还有各种园林景点、设施点缀其间,由此营造出高雅精致而又轻松闲适的氛围。一个“苑”字,道出了张謇的深切用心和办馆理念。中国古代苑囿与现代博物馆的结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科学内容,乃文化荟萃之地。
1913年正式使用的南通博物苑观览证,为一枚长6.5厘米、宽3.5厘米的薄铁片,偏上端处钻有一直径为0.4厘米圆孔,用以系线悬挂。铁片正反两面均涂有白漆,但因时间久远,色泽已非常暗淡微微泛黄,并稍有剥落。但其两面的墨书仍然清晰可认,正面书“博物苑观览证”,背面书“国文专修科”。 南通博物苑观览证比北京古物陈列所印制的参观券还要早6年,可以说是“中国博物馆的门券之祖”。
南通博物苑观览证(图片引自网络)
2006年,为纪念南通博物苑建苑100周年,南通博物苑特别发行了一套印有这块“博物苑观览证”的纪念门券,是十分有意义的“券中券”。
南通博物苑五种单色套票(黄革枫供图)
南馆。原称“博物楼”,建于1906年,是一座西洋式的二层楼房,为博物苑早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展览厅。当年主要用以陈列文物、标本。二楼月台悬挂的对联是张謇先生的手迹。
中馆。建于1906年,是南通博物苑最早的建筑,始称测候所,原为三间中式平房,屋顶中央设露天平台,放置气象仪器,是南通最早的以现代科学方法观测气象的建筑设施。后测候所迁走,加盖二层尖顶小楼,改称中馆,用以陈列金石,上有张謇先生亲笔题写的匾额。现已成为南通博物苑的标志性建筑。
北馆。建于1911年,位于博物苑最北部,濒临濠河,外墙紧靠濠南路,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当年楼下陈列化石、鲸骨架,楼上陈列名人字画、金石拓本。
国秀亭。建于1908年,初为一封闭式的亭室,用以陈列竹石标本,后改建成现在的样子。国秀亭质朴无华,与国秀坛的竹石假山相得益彰,形成中国古典的园林格局,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濠南别业。张謇先生的故居,建于1914年,它的主楼是一座英式建筑,由南通籍的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是我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1926年张謇先生在此与世长辞。濠南别业风格别致,气宇轩昂,如今是南通博物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展馆。建于2005年,位于博物苑南侧,沿博物苑原址形成两条轴线铺开,将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在一起。
现有藏品约5万余件,分历史文物、民俗品物和自然标本,其中以反映地方历史的文物最具特色。苑史文物是博物苑的特色收藏之一,张謇建苑时的部分藏品、文献史料,亦是中国博物馆史的珍贵史料。自然类的藏品总计6000余件,以南通自然资源的标本为主,也收藏国家珍贵的岩矿石、动植物化石等自然标本。
南通博物苑已经走过了118年了。南通博物苑秉承着张謇创办时的宗旨,“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融科学、教育、文化、历史为一体,将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助力,发挥着汇聚自然和人类文化、展示科学和人文的作用。
南通博物苑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88年, 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博物馆是社会文明的“灵魂客厅”,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人们遨游其中,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坚定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决心。
小小门券,记录着南通博物苑的变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