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茶系列散文之十九:一壶岩茶识武夷(作者:苏洪生)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13  已读:480 次  文章来源:

一壶岩茶识武夷

—— 茶色茶香茶故事系列散文之十九

苏洪生  文/摄

image001.jpg

 2017年的夏天特别炎热,7月中旬开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金华,气象台连续几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在兰花香茶楼,我和几位好友在一壶清茶里寻找凉意。大家一边品着武夷岩茶,一边聊起岩茶的许多轶事。我说优异的自然环境,独到的制作工艺,优良的品种造就了武夷岩茶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武夷岩茶的优异品质。以黄岗山等群峰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上苍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其土壤、植被、温度、雨量、湿度、霜期、云雾、日照等无不为名茶而生。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取武夷山的灵气。武夷山原生性的茶树品种名曰菜茶。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其树形、叶形、叶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

武夷岩茶的品饮方法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武夷岩茶的传播既有茶种之外传,又有茶品及制作工艺的外传。茶籽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就传到台湾台北桀(鱼+桀)鱼坑(即今台北瑞芳、石碇一带);继之又由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于1834年6月购运到印度阿萨姆种植,并请去当地茶师制作。茶品先后传到闽南、台湾及国外。 

image003.jpg

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品鉴武夷岩茶?

研究一款茶,要从它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5个方面入手,武夷岩茶也不例外。想精准掌握一款茶的品质特征,就要牢记有关这款茶叶的专业描述词汇。武夷岩茶的五项专业描述: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

香气:带花、果香型,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

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

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

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或呈蛤蟆皮状。

武夷岩茶品鉴,讲究的是岩骨花香,很多初品岩茶者感觉抓不到要领,其实掌握住武夷岩茶的三大特征,对岩茶品鉴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地,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品鉴。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

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而形成的特征,包括某些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火功香、花果香的高低,某些香型和青涩味、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

环境特征(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内涵丰富,岩骨喉韵杯底香等各类词汇让人眼花缭乱,很多人感觉喝不懂武夷岩茶

其实武夷岩茶归根结底还是茶,适口性很重要,怎么泡好喝就怎么泡,以下归纳了泡好武夷岩茶的五大要领。

杯具:符合审评用水要求的矿泉水或纯净水,乌龙茶冲泡的整套用具:茶盘、盖杯或紫砂壶(最好是100-150ml的)、公道杯、小杯若干个、烧水的随手泡或电磁炉等。

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依个人喜好浓淡进行调整:喜淡者(初次品饮者)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4-1/2(投茶5-7克/100ml);喜浓者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3/4(投茶10-15克/100ml)。 

image006.jpg

水温:需现开现泡,水温以95以上为佳。

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延长30%-50%。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前3-5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7-10泡。

浓淡调整:最好用投茶量进行调整,也可用浸泡时间来调整。若因浸泡过久、茶汤过浓,也可直接冲兑开水后饮用。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浸泡时间越长,冲泡次数越少。

image008.jpg

其实,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武夷岩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故名岩茶。历代对岩茶的分类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不知春、铁罗汉、水仙等。

大红袍的传说。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不知春的传说。为什么叫不知春呢?传说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平生爱茶如命,读《茶经》,吟茶诗,作茶赋,喝山茶。一天,他听人说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亲临其境,尝试一番。但来到武夷山后,不巧清明、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甚为扫兴。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顺得山路来到九曲边,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龙窠看到了“大红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鸡冠”,在凤林丹岩看到了“吊金龟”等等茶树名种,只是茶树上的嫩梢芽叶已不多见。当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块大石旁,忽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似兰又似桂,清甜浓郁。顺着香味走去,来到一个阴暗冰凉的岩洞,发现在石头堆里长着一株大茶树。树叶又大又厚,满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寒秀堂忍不住感叹地说“春过始发芽,真是不知春哪”。话音刚落,洞外传来一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红衣姑娘提着茶篮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说:“哎呀,不知春这茶名起得真好,谢谢先生!”红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采摘香茶,但始终不知其名,刚才听到先生给茶树起了个美名,忙施礼道谢。寒秀堂却不好意思地说:“小生不过随口说说而已,既然姑娘喜欢这个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从此“不知春”名扬四方,制得香茶远销海内外。 

image009.jpg

铁罗汉的传说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积慧,专长茶叶采制技艺,他所采制的茶叶清香扑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明,寺庙四邻八方的人都喜欢喝他所制的茶叶。他长得黝黑健壮,身体彪大魁梧,像一尊罗汉,乡亲们都称他铁罗汉。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间,发现一颗茶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壮呈灰黄色,芽叶毛绒绒又柔软如绵,并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气。他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茶,请四邻乡亲一起品茶。大家问:这茶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来,只好把经过说出来。大家听了后认为,茶树是他发现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铁罗汉吧。

水仙的传说。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种茶树,名叫水仙种。这种茶树只开花不结果,需靠插条繁殖。说起水仙茶的发现和插条繁殖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相传有一年武夷山热得出奇,有个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胀,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清香扑面吹来,远远望去原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却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顿时爽快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这天夜里突然风雨交加,在雷雨打击下,他家一堵墙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出来,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那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长得更加壮实。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他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大家都纷纷来采叶子泡水治病,向他打听那棵树的来历小伙子说是从祝仙洞折来的。因为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   字发音一模一样,崇安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瓯人插枝种树的办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开来,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从此水仙茶成为名品而传播四方。

水仙种在光绪年间,移植武夷山后,在优异的自然环境下繁育种植,更显其高产优质的品种特性。武夷水仙系半乔木状,树势高大,自然生长树幅高5米左右,枝干直立,主干粗大。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叶面平滑富草质,叶肉特厚。制成的成品茶外形壮实匀整,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水仙茶香气浓郁芳芬,颇似兰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即三红七青,由于武夷水仙茶品质稳定,长期以来盛誉不衰,至今仍是畅销的品种之一。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见《崇安县志》第19卷)。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image010.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