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柔柔清明馃
潘爱娟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按“岁时百问”说法:“万物生长之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每到清明,我们江浙一带都会做一种叫清明馃的时令小吃。
清明馃又名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据考证,青团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清嘉禄》记载: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所以每到清明,大家都要蒸青团来祭祀先人。现在的清明馃虽然仍然延续着祭祀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农家及酒店的一道传统美食小吃。
制作清明馃的原料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清明草、石灰菜、野生艾草等。现在的人们大多用野生艾草的嫩叶和经过水浸泡的糯米研粉来制作清明馃。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做清明馃的是一种义乌土话叫“绵”的植物。
“绵”,学名清明草,又名鼠麴草、清明菜。清明草叶如菊,叶和茎表面有一些毛茸茸的白色绵毛,摸起来感觉软绵绵的,闻着有一种特殊的清香气。这种草多生长在稻田里,偶有在田坎地头。花期在每年的1-4月,清明节过后,叶子顶端开絮状小黄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逢清明节前夕,我们姐妹们都会提着菜篮,去野外摘“绵”。 那时候的我们也不用剪刀,长长的指甲就是摘“绵”最好的工具。用“绵”做清明馃最实用最方便,“绵”拿回家,把稻草等脏东西去掉,加碱焯水,捣碎成青泥,和上糯米粉,就可以做清明馃。用“绵”做出来的清明馃绿中带点黄,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还有一种做清明馃的植物,我们叫它为“青”。它长的与一种学名叫泥胡菜的草很像,但我不能确定它就是泥胡菜。那年头,田间的“青”很少,跑遍村外的许多农田,也不见得能采上几株,“青”被我们视为珍稀物种,所以农村里很少有人采“青”做清明馃,一是因为采不到“青”,二是因为“青”加工过程比较麻烦。用“青”做清明馃要把“青”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在煮沸的水捞一下摊凉后揉搓成汁,再加上石灰水与米粉一起揉均匀。
野生艾草是现在人们最常用的青团原料。艾草又称艾蒿、艾叶,是农村田间地头常见的一种野草,这种草生命力非常旺盛,只要有一棵种子,来年就会生发出一大堆艾草。做清明馃前,我会去乡下割一些艾草,拿回家后去掉黄叶,摘下嫩头,在滚水锅中过一遍,捞起沥干,用石灰水腌,腌好的艾草放到清水里漂洗干净捣汁,将青绿色的艾草汁揉入糯米粉。清代文学家袁枚于《随园食单》中道:“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这些年,我也会在清明节前夕做一些清明馃存放在冰箱里,平时当早餐吃,或者是来了客人当特色小吃。
清明馃有甜咸之分。在义乌北乡,清明馃以甜为主,甜馃用红糖或白糖加芝麻做馅,包成三角形,称为“三角馃”。义南义西一带则以咸馃居多,咸馃由豆腐干、咸菜、冬笋、猪肉等做馅,外表做成饺子或麦角的形状。现在的我除了做红糖味的三角馃,有时候也会做一些雪菜豆腐、雪菜冬笋之类做馅的咸馃。把包好的清明馃放到蒸锅里蒸熟,家人们只要一看外形,就可随口味不同选择自己喜爱清明馃了。
蒸熟的清明馃呈青绿色,多纤维,不但颜色美观,而且柔韧爽滑,味道可口。按现下时尚的说法,清明粿是最绿色的食品。我们小时候,母亲常常教我们把做清明馃余下的面捏成小羊、小狗、小兔等各式动物或花果、蔬菜的形状,蒸熟后晒干,待到端午节的时候和着田豆一起炒着吃,虽然硬梆梆很是费牙齿,但那香喷喷的滋味,至今仍然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