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返回 > 网站首页

【专家论文】红壤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浙江实践(作者:王卫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2/09  已读:24166 次  文章来源:

高举旗帜 凝聚力量 团结奋进 二十大.png


回望世行贷款中国红壤二期开发项目

红壤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浙江实践

王卫平

 

【作者简介】王卫平,高级农艺师。曾于1997年5月至2005年6月参与浙江省世行贷款中国红壤二期开发项目,负责项目实施、监测评价、项目总结与项目后续管理等,编辑出版了《红壤小流域综合开发实践与探索》(主编)。

 

一、项目概况

世行贷款中国红壤二期开发项目旨在我国南方退化的红壤地区,通过红壤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与治理,促进发展可持续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

红壤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土壤资源,主要分布在金衢盆地和长兴安吉等浙北地区,面积达388.1万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红壤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宜种性广,生产潜力大,是浙江省农业开发利用的重要土壤资源之一。为了加快红壤的开发治理,浙江省政府于1994年协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500万美元,用于开发治理29条小流域1.32万hm2(约20万亩)低丘红壤,总投资33566.2万元人民币。项目从1990年开始准备,先后经历了预评估、评估、谈判、签字,直到1994年6月21日正式生效,并进入实施阶段,2001年11月通过了世界银行对项目的终期验收。

世行贷款浙江省红壤开发项目,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十余年的艰苦工作,通过开发和治理退化的红壤资源,增加了耕地,发展了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提高了红壤小流域农业综合生产力;通过加强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从而真正实现了项目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为大面积红壤开发提供了典型。经财务和经济分析,全省的红壤项目财务报酬率为18.6%(世行检查团经调查分析,全省的红壤项目财务报酬率为16%,经济报酬率为17%),浙江省红壤开发项目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得到世行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项目建设理念

1、注重综合治理

世行贷款浙江省红壤开发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应用生态学、系统论、可持续农业理念,并根据世行《评估报告》与《技术标准》,对小流域内山、水、田、林、路、宅、农村能源与农、林、牧、副、渔、工、贸进行统筹安排,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治理,光、热、水、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确保红壤小流域综合治理向可持续、稳步、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注重生态保护

水土流失是南方红壤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中,世行官员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强调对高于某一高程的山顶规划为林业用地,种植水土保持林,实行山顶封山育林,即通常所说的“戴帽子”工程,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其次在开发坡度低于250荒地时采取坡改梯的方法,建造等高梯地,在梯地边缘种植护坡植物,营造植物篱笆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再者,强化新建园地的间作套种绿肥,提高新开梯田地面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同时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红壤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注重农牧结合

红壤的特点是“酸、瘦、粘”,土壤肥力极低,推广有机肥料的施用是必不可少的。世行十分强调农牧结合,把发展畜牧业生产看作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的重要配套因素,按1hm2果园45头猪的标准发展畜牧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为红壤改良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料,打破原有单一开发种植模式,推行“猪-沼-果-草”模式,使农业生产系统不断添环加链,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畜牧业,效益好,见效快,又为土壤改良提供有机肥料,为红壤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现金流、能流和物流,为红壤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4、注重水利配套

低丘红壤地区年降雨量大,但年内分配不均,农业季节性缺水十分普遍,是红壤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中“最大限制因素”之一。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中,把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果园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来进行考虑,以干旱季节作物最大需水量作为水资源需求依据,配套建设果园水利灌溉系统,建造提水泵站,推广微喷灌、带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满足果园对水的需求,提高果园抗旱能力,促进果树生长,改善水果品质。世行为配套建设红壤小流域水利灌溉系统提供贷款资金,是红壤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5、注重产销加一体化

在红壤小流域开发治理中,注重产销加一体化建设,项目区配套建设了金华果蔬速冻厂和杭州农产品批发市场(浙江农都),农业企业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渠道,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交易场地、价格、信息、冷藏、冷冻等服务,并通过加工出口增加附加值,使红壤小流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更好地促进了小流域的持续开发。

三、项目管理理念

红壤二期开发项目是—个执行周期长,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红壤开发项目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得到实施,并取得预期效益,力求立项科学,管理规范,理念超前,效益明显。

1、项目立项科学,注重规划设计

红壤项目目标明确,要求通过增加对红壤改良的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项目区选择多以退化、荒芜的红壤为主(荒芜面积至少占40%以上),面积一般为200—1000hm2具有完整水系的小流域进行开发,项目从调查、考察、准备、评估到正式谈判、签约,经过了反复周密的论证。每条小流域都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小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进行了具体规划,使各项实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了项目的实施。同时各地在规划设计中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生态效益为基础,社会效益为目标,结合各地地方名特优品种、立地条件、作物适宜性来确定开发种植主导品种。项目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科学的规划设计,为今后项目取得可喜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试行报帐制度,加强项目检查

为了使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制订了《浙江省红壤二期开发项目实施管理细则》等,确保项目实施有序进行。对项目信贷资金实行先实施后报帐的制度,只有验收合格工程,再向世行报帐后下达项目市、县,从而确保了工程的数量与质量。此外,在项目准备到实施期间,十分注重工程实施的检查督促工作,世行先后在项目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检查验收等阶段派出9个检查团,包括经济、土壤、农学、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对小流域的规划设计、小流域工程实施质量及进度、项目的资金投入与使用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每次检查后都出具备忘录,及时指出项目中存在的不足。世行检查震动大、影响广、效益好,对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加强监测评价,确保项目成效

根据世行的要求,在项目启动初期就开展了监测评价工作,制定一套《小流域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小流域农户调查表》,省、市、县(市)项目办确定专人负责监测评价工作,每年做好小流域基本情况和典型农户的基线调查、追踪调查,监测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益,并逐级汇总上报世行。通过对项目主要指标的监测,掌握了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效益和环境影响情况等,指导项目作出及时调整,推进了项目建设按预定目标前进。监测资料的积累为评价项目设计、分析项目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了基础依据,项目的监测与评价不仅在项目建设中,而且对保证项目建后的有效运行也发挥重要作用。

4、创新治理机制,激发开发活力

在红壤小流域综合治理时,注重机制创新,用市场机制从事红壤开发,加快土地流转,把荒山、荒坡、荒地、荒水通过出让、租用、拍卖、入股等形式,让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或个体工商业主组织开发,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项目区内有大户(专业户)承包、股份制开发、农户适度规模经营、集体返租倒包等多种开发和生产经营方式,调动了农民开发积极性,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也改变以往一家一户零星开发种植的局面,明确责、权、利关系,便于统一技术、统一标准和公共设施建设,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实施质量与效益问题。

5、树立工业理念,提高治理水平

项目从开始规划之初就用工业理念来指导红壤小流域的开发治理,对每项工程都有工程预算,注重工程的实用性和投入产出比,严格控制资金投入,对工程物资采购以及水利、道路等基础工程建设进行国内(外)招投标,对每项工程及总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对达不到一定财务报酬率的工程,要进行重新的规划设计,以确保小流域开发治理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世行贷款中国红壤二期开发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小流域内山、水、田、林、路、宅、农村能源等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实行治山、治水、改土相结合,治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加强红壤改良相结合。通过开发和治理退化的红壤资源,增加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提高粮食、饲料、桑茶果等经济作物的单产和品质,提高红壤小流域农业综合生产力;通过加强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土壤侵蚀,促进红壤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项目区内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真正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为大面积红壤开发提供典型。现如今,当年开发治理的如安吉县黄杜小流域等已成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样板。


本文入编《耕耘与发展——中国与世界银行农业合作4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


精品深读.pn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