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金虎一跃乘风去,玉兔轻盈送福来。科普文化交流网向各位科普作家致以新春的祝福:兔年吉祥,工作顺利,阖家幸福,所想皆成。为繁荣科普创作,活跃新春佳节的气氛,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与科普文化交流网联合推出《玉兔贺春》系列作品,欢迎各位科普作家踊跃创作,稿件请发至:823596203@qq.com。
傅军英
癸卯兔年春节,时有鞭炮声响隐约飘入耳旁,爆竹声声中,年就这样悄然而至,大街、小区、集市、超市、商场、树梢、屋顶、江边,挥洒着桔黄色灯光的家,雯那间,年的气息,静静的弥漫了整片大地,处处喜气洋溢。
浓浓的年味焐暖了春节低冷的空气,此时,人们的心是火热的,心对年总是蕴藏着无限的期盼与希冀。屋外,年在烫金色的大红福字贴中熠熠生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将新年的日子衬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中国结亮丽了浓绿色的树梢,屋内各类美食已准备就绪,一切美好已来。
共话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欢声笑语飘出窗玻璃,飘荡在空气中,屋内的年与屋外清新的空气柔和在一起,那份抑制不住的欢喜为人世间凭添了几多暖意。即使是严寒的冬天,年仍是味浓醇香,一抹未经过滤的意韵,抚摸着大地,抚摸着大地上的人们,悠远流长。
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贴年画、燃放爆竹、祭祀祖先是年节最完美的组合。家庭聚会则是年的重头戏,是中华传统春节文化中人们始终不渝的理想生活。历经千年变迁,团圆过年、走访亲朋、重叙亲情、互道美好,成为这片土地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记忆深处的年,是一桌菜肴丰富的年夜饭,餐桌上生生不息的是家人们倾诉亲情,共话未来的温馨画面。
最是文化能致远。“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年”成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朴素认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提着年礼串门走亲戚拜年,是中国年辞旧迎新、互祝美好的年味。其乐融融中,为城市的年味增添了丰厚意涵。而年前的一波疫情,滋为健康计,年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现代人追求品质生活,为年赋予了新的文化意趣。
年前大姑就电话通知我们小辈,今年大家互相实行电话、微信拜年,改变往常提包登门拜年的习俗,小辈们自是遵从。思想的飞跃是跳动的,文化的传承却是永恒的。从早期的飞帖拜年、贺年卡拜年、仆人代拜,到当今社会里流行的手机电话、短信、邮件、微信、自媒体等拜年形式的应运而生,无不彰显着拜年形式的新时尚。
隔空拜年由来已久,自宋代起,人们便用“名刺”相互拜贺。“名刺”是一种裁成合适大小,上面写有被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可以寄去代为拜年。北宋欧阳修《与陈员外书》中记载:“古之书具,惟有铅刀竹木,而削札为刺,止于达名姓”。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在宋朝上层社会,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明代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以图吉利讨口彩: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
“卯时春入户,兔岁喜盈门”。新时期,电子时代隔空网络、微信、视频、电话等“云拜年”方式,给亲朋好友送去了新春的祝福,也给亲人们送去了健康的祝福。无论相隔多远,无论是否见面,家人亲朋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即使远隔万水千山,空气中那份亲情始终在述说着一份久远的牵挂。此情在时空电波中交错碰撞融合,人们在线上共享团圆,营造浓郁安全的亲情,给年、给人们送去了满满的健康、快乐与安详。
隔空拜年给人们释放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人们迈出了禁锢自己的厚重和凝固的堡垒,轻划一艘轻盈流动的舟船,亲近外面的万花筒世界,弹奏一曲大自然的华丽咏叹调。浏览手机朋友圈,福州平潭、哈尔滨冰雪世界、湖州南浔古镇、绍兴鲁迅故里……亲朋好友们在蔚蓝大海边、北国冰雪中、古镇古朴古风中释放自己炽热的情感。
暂时抛开世俗的纷扰,生活的琐碎,以年为起点,走一场属于自己的旅行,让心去旅行,心随景动,让心在旅行中归于平静。人们希冀着,在旅途中遇见美好,遇见希望,遇见全新的自己。旅行中的年味就像是风一样,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感受,用足迹缀画人生最璀璨的风景,让每一处风景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回味无穷。
在旅行中,激励人们不停的思考,不断的流逝自己的思想,更新灵魂深处最久远的记忆,整装待发,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