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诠释精鉴,常读有益
——重读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有感
○吴优赛
夜深时分,偶翻床头一本新的《半月选读》杂志,其中《满目风絮,无限春秋》一文的开头:“一提到沈祖棻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就吸引了眼球。清楚记得,《唐人七绝诗浅释》就是沈祖棻(fēn)的代表作品,是一本滋养了无数读者鉴赏古诗词的最负盛名的经典读本。
笔者珍藏着这本《唐人七绝诗浅释》(1981年3月,第1版)。这是1981年秋天在黄岩新华书店购买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32开本,定价0.90元。几次搬家,这本书从未离开我的书架,是一本难得的阅读工具书。综合网络资料和该书《后记》分析,笔者所珍藏的《唐人七绝诗浅释》是最早的版本。
《唐人七绝诗浅释》由沈祖棻的丈夫程千帆先生(原武汉大学文学系主任、南京大学教授),根据沈祖棻在武汉大学教学讲演稿整理而成的。全书主体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用很大篇幅,采用考据加论证的方式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介绍了七绝诗歌的起源、形成、基本特征及逐步走向成熟兴旺的过程。第二部分为唐人绝句名篇赏析,沈祖棻用其渊博的学识并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采用考据、对比的方式对这些绝句名篇进行逐一解析,见解独到、诠释精鉴、精彩纷呈。附录为《旧释二十三首》,《后记》由程千帆先生撰写,简短又感人。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璀璨的皇冠,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贡献。凝练优美的诗句跨越时空,时时拨动国人的心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民间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口头禅,可见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在学界享有盛誉。虽名为“浅释”,但绝不同于一般的普及性读本。沈祖棻取唐诗七绝一角,纵览唐诗历史,分别围绕若干首有特色的优秀绝句展开,又将相类相近的其他绝句叠放在主选的绝句之后讲解。“行正后附,连类而及”(沈祖棻语),逐幽探微。从思想内容、题材主题,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比,对每一诗的诠释也是由浅入深,以诗解诗,又常引各家所论,作品与理论相联系,一诗之中时有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比对,亦有多人之间的比对。这一编排能够让读者较为清晰把握唐代绝句的整体面貌,又通过分析比对,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凸显诗作的特色,扩展读者的阅读视野。
沈祖棻是教授、诗人,其对诗作的结构、语言等都有非常准确和敏锐的认知,引领读者抓住诗作精妙细微之处,很见才情和学识。凝聚了她多年创作的体会,也集中了她在高校多年讲授的心得,又充分吸收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唐人七绝诗浅释》兼具普及读物与学术价值的双重功能,使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华,将古典诗歌的解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诗学修养,也会提高我们鉴赏诗词的兴趣与水平。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引言)中写道:七言绝句“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因为它以最经济的手段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七绝是诗中浓缩的精品,流传最广,历史悠久,是常用的一种传统诗词形式。沈祖棻对唐人七绝的赏析,充分展示了诗人赏诗的妙处:句句都在理,处处皆学问。
清•宋荦诗人《漫堂说诗》载:“诗至唐人七绝,尽善尽美,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妇人女子,佳作累累。取而讽之,往往令人移情,回环含咀,不能自已,此真风骚之遗响也。”并认为“七言古诗上下千百年当推少陵为第一,盖天地元气之奥,至少陵而尽发之,允为集大成之圣”。指出了唐人七绝诗的成就,及其作者的广泛性。
沈祖棻,字子苾,祖籍浙江海盐。1909年1月29日出生于苏州一个文化世家,祖父沈守谦是著名书法家。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 1931年秋季转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学习,1934年夏毕业随即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6年夏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9月1日与程千帆在安徽屯溪成婚。1942年至1946年,她先后在成都金陵大学与华西大学任教。先后在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任教20余年。
沈祖棻自幼酷爱文艺,读中学时就已发表文艺作品。1932年,在汪东词选课的习作中,沈祖棻所作《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颇受好评,因末句“有斜阳处有春愁”,而获得了“沈斜阳”的雅号。抗战期间,民族灾难日益深重,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流亡者,她创作了大量爱国诗词。
1940年2月,她的新诗集《微波辞》在重庆出版,其中几首被谱成歌曲,广为流传。她在报刊上所发表的不少词作,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刘白羽说:“国破家亡之恨,销魂呻吟之词,古已有之,惟沈祖棻生于今世,写于今时,她未停留于伤春悲秋,羁愁离怨;能于绮思丽句中寓天下兴亡之志;故尔有追求,而追求得又那般痛苦;于是通过个人心灵,树立民族魂魄,句句珠玑,字字血泪。”“上举戊稿诸什,则黄钟大吕,浩然正气,岂古人能比,乃一当代爱国词人也。”
沈祖棻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她的论文、专著,不仅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介绍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潮流,更有发前人所未发的细致分析和独特创见。代表作:《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涉江词》《涉江诗》《微波辞》等,并有《沈祖棻全集》出版。
国人对沈祖棻均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先生曾称她为“现代李清照”;美学家朱光潜也曾题诗称她“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评价她是“三百年来林下作,秋波临去尚销魂”;著名诗人、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则比喻他们夫妻为再版的李清照和赵明诚,赞誉称“昔时赵李今程沈”;原南京文学院院长汪东称赞她:“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叶嘉莹女士则称她为“是一个集大成的作者”。原四川大学教授曾缄评价道:“子苾托生南国,游学上庠,出当代大师之门,为世间才子之妇”“雁行清照,婢蓄淑真”。她更被世人称作“明清以来无人可匹的爱国词人”“20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女词人”。程千帆在《宋词赏析》台湾版后记中说:“她首先是一位诗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学者、教授。她写短篇小说、写新诗和旧诗,主要的写词,这是她的事业,而教文学则只是她的职业。”
学习唐宋诗词,可以感受到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之精神和“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真情,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千古壮观的绝句,领悟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孤寂,体会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的自题联)的境界,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的感叹。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唐宋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天赋,更体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精神境界和超凡的独立人格魅力,值得学习、鉴赏、弘扬和传承。
书架里珍藏着《唐诗今译》(徐放,1983年12月版)、《杜甫诗今译》(徐放,1985年10月版)、《诗歌辞典》(陈绍伟,1986年10月版)、《唐诗三百首详注》(陶今雁,1980年10月第1版)、《唐宋咏物诗赏鉴》(1986年7月第1 版)、《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唐诗鉴赏辞典》(1985年6月版)等书籍,空余时间也会翻阅。
今又重新翻阅《唐人七绝诗浅释》这本已经发黄的书,收获良多,但远未真正掌握这本书的精髓所在。笔者对文学的悟性不高,仅停留在“学前”阶段。
《唐人七绝诗浅释》是一本能够历时弥新的书籍,总是于浅易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底蕴,让人爱不释手,值得一读再读,常读有益,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