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太极
蒋永伦
一提到太极,人们就会想到太极拳。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太”有“至”之意,“极”即“极限”。太极一词,始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道学中,太极指宇宙最原始的状态,在混沌未分的无极之后,乃宇宙之本源。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指天地阴阳。“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太极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皆有两面,不断变化,相互关联渗透。
天地人为三才,皆有道。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雌雄、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此为人道。
人们熟知的用来表现太极的是太极八卦图(即阴阳鱼图)。周敦颐《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最好的说明:“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阳,两仪生焉。”
太极图是一些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标记,更是一些与《易经》、道家有关的徽记和符号。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中华文化的始祖和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
事实上,类似于太极图的图案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凯尔特艺术中就有,后来在罗马帝国的军服徽章中也有出现。有人要把太极图申报世界菲物质文化遗产,罗马帝国的后裔们自然可以忽略,凯尔特人也未必会发声,但高丽棒子们肯定会有想法,因为人家可是把太极图印在国旗上的。
中国人做点事还真难!端午,粽子,屈原差点被高丽人抢走,连中国人吃了两千多年的豆腐都差点要买日本人的专利才能吃了。也怪我们自己,祖宗的家底太厚了。过去我们把许多东西视为敝帚随意乱仍,被人捡走后发光发亮,变成瑰宝,等我们醒悟想要回来,却没那么容易了。
既然有人把太极奉为神物,自然也有人把它贱为俗物。正如《易经》八卦沦为算命测字堪舆的风水大师们的上方宝剑,太极也成了某些大师坑蒙拐骗的道具。有位经梧太极的女大师就因为能隔空打人、隔山打牛的神奇功夫而名声大噪。虽然她最后被人拆穿,赶下大师的神坛,但同样的把戏依然每天在各个领域上演。
如今真是一个人才寥落大师辈出的时代。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上,随便倒下一个花瓶,都会砸到几位大师的脚。陶艺如是,其他领域更甚。虽然这些大师们常常被民众的唾沫淹死或被砖头砸死,但他们总能顽强如韭菜,割完一茬又长出一茬。
有老外把太极拳视为绝技,顶礼膜拜,不远万里来我中华学习,自然也有老外对它嗤之以鼻。有一个颇有名气的外国主持人在采访李连杰时,就出言不逊,把太极拳讥为中国的老头老太平时在公园里摆弄摆弄腿脚的玩意儿。李连杰当即发飙,只刷刷几下,就推倒主持台,把老外高傲的头颅吓得缩了回去。
一提到李连杰,我自然想到另一个更有名的人物:马云。
在当下的中国,提到马云的名字,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那是要被人笑话的。中国首富,亚洲首富,很可能成为地球首富。从过去的穷小子一跃而为富可敌国的大佬,马云渐渐地从笑话变成神话,悠然飘入云端,步入神坛。他说的每句话都成了经典。每个人都在洗耳恭听,那些搞营销的,投资的,办实业的,各色人等都簇拥在他的门下,等待马云的醍胡灌顶。而那些成功学的大师们更是急不可耐,天天翘首以待,盼着《马云语录》的出版,一册到手,他们便可以给别人洗脑,鼓自己的腰包!
马云和李连杰的关联,是因为太极,确切地说是太极禅院。马云为了弘扬太极,在西子湖边开了馆,请陈家沟陈式太极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当总教头。李连杰既是拥蹩,也是旗帜。
太极而禅院,加上大佬云集,足见马云太极馆的高大上。我等草民屌丝也只能远观,不敢近瞧,更别说迈过门槛了。听说会员费最低50000人民币起,摸摸自己的口袋,屌丝们有心要学太极,也只能咽几口唾沫,收回那份非分之想了。
马云不但自己爱太极,在企业里推太极文化,还介绍圈内的人学太极拳。听说复星集团老总郭广昌就是马云带上路的。虽说郭大侠的教练是马云介绍的,但马云私下却认为,郭的太极拳教练不及自己的正宗。
谁都认为自己的东西正宗。连摆地摊的也要在自己的货物边挂块正宗的牌子。买的没有卖的精。正不正宗只有卖瓜的王婆自己知道。不过,对做生意的人来说,正不正宗的确关系重大。即使是高仿的A货,有时它的价格也不及正品的一个零头。
这是个生机勃发的经济时代,当下的社会,人人都在做买卖。有人在卖粮卖菜,有人在卖衣卖袋,有人在卖地卖楼,有人在卖熊卖牛,有人在卖气力和血汗,有人在卖官帽和权杖,更有人在卖肉体和灵魂。既然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卖,那么太极拳自然也不例外,当然它必须标上“正宗”草标。
随便问问公园里那些练太极拳的,都会说自己的师傅,或师傅的师傅是陈家沟的、武当山的、永年的、赵堡的某位名人,或名人的弟子。而那些在公园里摆摊教拳的,通常也会扯一块“某某太极N代传人”的旗幡。即使是“度娘”教会的,也要找一位大师或高人来做幌子,以显示自己的正宗。
那么,正宗的太极拳究竟在哪里呢?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太极拳是太极祖师张三丰所创,可祖师本人的形象也是云山雾罩。金庸笔下的三丰是慈祥和蔼、武功深不可测的老头,史书上的张则是“欣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园目,须髯如戟”的神人。电影中的张三丰(君宝)是少林寺的小沙弥,后逃出少林寺修道,经高人点化,悟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比较靠谱的两种传说是:张三丰是宋代武当山的道士,在皇帝召见的途中遇盗,夜梦武当山神授拳;一说张是元末明初道士,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观蛇雀之争,探龟鹤之秘,创编了太极拳。
言之凿凿,有据可查的说法是:太极拳是明末清初的陈王庭所创。据陈氏家谱载:河南温县陈氏一族自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同县迁至现在的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庭在研究了戚继光《拳经》后,结合道家《黄庭经》一书的呼吸吐纳法,创编了太极拳。至十四代陈长兴及族人,同创“老架式”“新架式”,陈式太极拳在族中代代相传。陈氏后裔陈清萍从陈家沟嫁入赵堡镇,创编“赵堡太极”。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偷”学于陈家沟,与其子扬健侯、其孙杨澄甫在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蘘结合杨式太极和赵堡太极,创编“武式太极拳”。河北保定顺平县人孙禄堂参合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创编“孙式太极拳”。杨露禅弟子王茂斋、吴鉴泉创编“吴式太极拳”。
在众多太极拳的流派中,有几派并不认为自己源于陈家沟。他们手中自有《拳经》或秘籍,或朔源少林寺,或追根张三丰,总之有自己的源流。因此有关的争论至今尚存。即使是同一门派的太极,因师承不同,也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太极拳是一种言传身教、注重口授和体悟的运动,有种极端说法:一百个人练就有一百种太极。
简化太极拳的出现,一是为了消除门派隔阂,二是为了太极拳的普及。有了统一的招法和规则就可以同台竞技。自从有了简化太极拳和各类比赛,国家级和国际级的太极冠军就层出不穷。武而忧则仕,有些冠军名利双收,因此而谋个一官半职的也大有人在。普及程度是提高了,可在传统太极拳的继承者们看来,因为断了文化的根脉,去了哲学的内涵,这些简化的太极拳不过是徒有形式而无神韵的太极操而已。
我有一个上海朋友,准备去海外发展,临行前跑到公园里跟某位太极拳大师学了几招。他的本意是为了防身。到国外后,谋生不易的他竟然凭着那几招太极功夫混得一口饭吃。可见老外对咱们老祖宗的东西还是恨喜欢的。不过他们现在也学的猴精,要学那些原汁原味的,要不那些学习太极拳的老外,不到体院,非要跑到陈家沟、武当山去呢。
不过也不能说传统的太极无人继承。看看那些开遍城市街巷大大小小的武馆和公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太极拳的传人们在设坛摆擂,悉心传授。更有陈式太极掌门陈小旺这样的大师在世界各地奔波,弘扬我们的国粹。
说到太极拳的推广,还得提李连杰,作为中国武协武术博览会形象大使,有志于在20年内把太极拳推广为一项世界性的健康文化产业,甚至于推向奥运。之所以在众多的武术项目选中太极拳,是因为它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太极文化和古老的健康生活理念。由于太极拳本身的原因,难度不小。同样是以静、松、柔、慢为健康生活理念的印度瑜伽风靡欧美、每年创造200多亿美元的产值,把有着更好健身效果和文化内涵的太极拳远远的抛在后面,不得不让我们脸红。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羞愧。想我中华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一向不缺文化自信。或许再过若干年,中国的太极拳馆,会像中餐馆一样,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太极不仅被世界各国的白领视为时尚的健身手段,更像其它的中华文化一样,被新生代的年轻人所仰慕。只是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正本清源,拆除蟠篱,还太极的本来面目,更要防止好东西被王林之类大师级的掮客所用。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浮躁和功利的当下,追逐名利似乎不算为过。象我等草民屌丝,不求大富大贵,只求衣食无忧。若有闲暇,练练太极,也算修心养性。所以请求专家教授大师大佬们不要糟蹋我们祖先的那些好东西,更不要云山雾罩,拿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糊弄我们。
太极的归太极,玄虚的归玄虚。
是谓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