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合”走进“春盛”
缪文中
【作者简介】缪文中,笔名缪文,70后,浙江义乌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香港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义乌市正洪爱心公益协会秘书长,义乌市北苑街道文化建设委员秘书长。著有《鬓华心笺》诗词集(上下集)。
在环城西路、经发大道、北苑路、秋实路的合围圈里,有一个名叫“春盛”的小区。小区不大,共有45幢四层半楼房,区内居民大多姓缪。
春盛小区的前身是义合村,坐落在机场南头。2012年,为配合义乌机场加长扩建,实施旧村改造后异地整体搬迁到现址的。
义合,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小村庄。据《浦义缪氏宗谱》记载,缪姓先人自唐末从山东东平州的陈村迁徙到兰溪横溪。明永乐年间,缪氏第十三世孙从横溪迁居义乌,为祈求安定,初名叫“缪安”。安定下来以后,缪氏先祖“以义契合”,名闻四周乡邻,遂改称为“义合”。
缪姓先人在义乌立足以后,以农耕为业,辛勤劳作。贫瘠的黄土地在先人们的汗水浇灌下开花结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缪姓子孙。农耕文化熏陶出的淳朴民风哺育出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缪家儿女。忠孝、亲仁、信义、修礼成了缪姓族人的立身之本。
“耕读传家”是义合缪姓的祖训之一,“勤耕好学”是缪家的家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义合缪家“一门三杰”的故事在十里八乡广为流传。缪家老大缪启愤是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先生的同窗好友;老二缪启悟是毕业于北大,曾参加著名的五四运动;老三缪启愉是国内著名的农史专家。先贤的事迹时刻激励着缪姓儿孙砥砺奋进,缪姓族人因此不断成长,在自我提升的基础上,更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近两年,经常会听到堂哥的儿子考入义乌中学,族弟女儿考上重点大学。春去秋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缪家儿女走出义合,沿着先贤的足迹,在大江南北的各个岗位上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
《易经》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守望相助,携手奋进是义合缪姓族人的优良传统。 义合缪姓人口虽不足三百人,但“人少志不短,小姓不小气”之念深入人心,以义著称的缪姓族人对“家和万事兴”一语理解得非常透彻,并以“族人更要互帮互助”来诠释这种理念。所谓“乡党和,争讼息”,至今为止,我从未听说过缪姓族人之间打官司的事。
记得我小时候,村里谁家造房子,族人都会主动前往帮忙,而且不计任何报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互帮互助的理念演化为实际行动,在农忙时节,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帮我割麦,我帮你种田,你帮我打豆,我帮你挑谷……“远亲不如近邻”,吃饭时,隔壁邻居经常端着碗筷相互串门,你家的萝卜丝、我家的干菜肉和他家的炒鸡蛋融合到一起,组成了一桌桌“百家餐”。到了农闲,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你家的收获,他家的喜事,互祝丰收,共享喜悦,海阔天空,其乐融融。
最能体现缪姓族人强大凝聚力的是村里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时,全村上下,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老人有经验,出谋划策;青年有力气,跑上跑下;你做这,我做那,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买菜、炒菜、端盘、洗碗,记账、付钱,迎来,送往……男女配合,分工明确,上上下下,井井有条,一直到整场活动结束。
今天,缪姓族人已经把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奉为圭臬,并继承和发展这种优良传统。
改革春风吹进门,缪家儿女长精神。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缪家儿女凭着一股敢打敢拼的精神,勇闯市场,自强不息。只有几百人口的小村庄上,一半家庭在国际商贸城拥有摊位,户均摊位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周边各乡村。在商海搏浪的缪家儿女,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相互帮衬,齐头并进,以诚信友善,大度包容的处世方式,在多个行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缪家人深谙团结互助才能走得更远的道理。就拉链行业来说,村里原先只有一户做拉链,在互帮互助的精神指引下,开展了帮扶带行动。如今从事拉链加工行业的农户已有八九户,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产值也在不断提高。大家思想一致,行动一致,目的一致,走向共同富裕。
2012年实施旧村改造以后,义合村整体搬迁到了现址。一排排新楼房整整齐齐的矗立在环城西路以南,缪姓族人从此走上了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村名也由原来的义合新村升级为“春盛小区”。寓意为走进春天,走向兴盛。
有房就有了稳定的房租,这得益于义乌繁荣的市场经济。以房子最少的一户三间四层半计算,租金年收入可达十二万元左右。小区里,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有的人家还有两三辆,奔驰、宝马、路虎等豪车也不少。缪姓族人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
物质基础的改善促进了生活品质的提升。自纳入拥军社区以来,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添置了各种健身设备,小区的管理也逐步规范化。如今,走进小区,可见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去年开始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整个小区。垃圾分类理念已深入人心,小区居民(包括租户)都能自觉执行垃圾分类投放,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的改变,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小区的品位和格局也有了大幅的提高。
绿化面积的扩大和常态化护理,使得空气质量也在稳步的提升。去年底投入使用的红色塑胶游步道,与环城西路平行,两边树木葱翠,绿草如茵,花香扑鼻,鸟雀欢唱……每天早晚,来这里锻炼的人络绎不绝,唱歌的、跳舞的、跑步的、练瑜伽的、打太极的……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健康理念也在同步提高。如今,社区卫生服务已延伸至小区,年轻人身体越来越好,中年人身体有所保障,老年人得到更多关爱,越来越长寿。据不完全统计,小区里近三百名常住人口中,八十岁以上健在的有二十多人,九十岁以上有六人。
目前年龄最大的缪金铨已九十八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动作麻利。他经常来我家楼下买早餐,遇到时总会跟我打招呼,告诉我早餐吃三个菜包加一碗豆腐脑。我偶尔也要跟他调侃几句:“伯伯,现在衣食无忧,你身体又这么好,叫堂哥给你物色个老伴吧!”他总是报之微微一笑。
安定舒适的生活是邻里关系的润滑剂。如今,邻里之间和睦友善,不会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中所描绘的这一片蓝图,已经成为现实。小区已率先达到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设定的目标,正朝着更高品质的小区迈进。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鸡鸣、犬吠、茶园、菜地、池塘、埠头、田缺口、稻草垛、黄泥山、枣树林以及墙角的蛛网、梁上的燕窝,低矮的瓦房,枭枭的炊烟,蜿蜒的小路,清澈的小溪......这些记忆只能在照片里寻找了。如今,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道路,扎堆的豪车和孩童快乐嬉耍的身影,耳边传来的是汽车的轰鸣声和老人欢快地笑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村庄的样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但世代传承的民俗民风、乡情乡愁,已融入缪姓儿孙血液里,深刻在骨子里。或许,这正是文化的魅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义合,这个村名正慢慢走进历史。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缪家儿女激情澎湃地踏上新征途,高举“以义契合”的旗帜,昂首阔步走向“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