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返回 > 网站首页

【潘爱娟访谈录】用文学讴歌至真、至诚、至美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11  已读:580 次  文章来源:

【潘爱娟访谈录】用文学讴歌至真、至诚、至美

 

访谈对象:潘爱娟,义乌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第六批、第七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政协义乌市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文史与文教卫体委员会委员;金华市作协散文创委会主任;义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福田街道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今生错过》《脱轨》,报告文学《信仰的味道》,散文集《冬暖花开》《行在义乌》等文学作品15部。曾在《文艺报》《金融时报》《中国妇女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中短篇小说300余篇。

访谈人:黄选,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古今文学研究》杂志执行主编。 

 微信图片_20220911155843.jpg

问:潘老师好,您从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了那么多的书。读您的书,发现您笔下的文字并不以雕饰、华丽取胜,而以平淡、质朴来感动人,请问您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完成写作并践行生活之美的?

答:虽然出了十来本书,但我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写是因为我喜欢,而且有话要说,我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没有什么明确的写作目标,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写作压力,我也没有深刻到要去完成某项历史使命,我只是对生活心存感激,对社会心存感激,所以我看到的都是世界美好的一面。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总是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感受、一些美景让我非写不可。我不喜欢装腔作势的代言文字,也不善虚情假意的抒情大词,在我的世界里,只有朴素简约、坦率真诚,我害怕复杂,害怕争斗。我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我没有足够的财富,但我有足够的自由,我没有足够的地位,但我有足够的闲情。我住着普通的套房,吃着乡下母亲种的蔬菜水果,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感觉自己很幸福。 潘爱娟的部分个人著作.jpg

在我的记忆里,总有那么多的贵人会适时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儿子说:生活中处处有贵人,人人是贵人。要珍惜每一个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今生,有许许多多的恩我还没来得及报,有许许多多的人情没来得及还,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栽培之恩、亲朋好友的帮助之恩等等。因为他们,才让我有足够的勇气直面世事的艰难和道路的曲折;因为他们,我才可以每天面带笑容站在人生的舞台上,所以我会永远感激他们。我一边书写一边感激和祝福,我祝福我的乡亲、我的新朋老友每一天都能幸福快乐地活着。我梦想着有一天我笔下的文字也能开出灿烂的花朵,让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活在文字的绚烂中。对我来说,写作是美好的,生活当然也是美好的。

 

问: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是一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您数十年来资助多名贫困女童帮助她们完成学业;当义工、为灾区捐款、举办文学公益讲座;您似乎除了写作就是在做公益的路上。请问您为何如此热衷于公益事业?对您而言,文学与公益之间又有什么特殊的关联吗?

答:“等我老了,我就去做公益”。这是我在自己心里许下的一个愿望。很小的时候,因为贫穷上不了学,是我的老师为我免去了书学费,还让我带着弟妹坐到了教室里,虽然是最后也是最边上的一排,但我总算是读完了小学。后来又是在这位老师的间接帮助下,我读完了初中。我一直都很感激这位老师,每当我在人生的路上向前迈进一步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想起他曾给予我的帮助。因为自己尝过上不了学的滋味,也因为有这位老师的表率作用,我选择了在自己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形下去资助那些比我更贫困更艰难的孩子们。近三十年来,每当看到我资助的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地成长,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我心里无比的幸福,这种幸福的感觉是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的。

文学与公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我们可以把文学当公益做。文学服务于社会公益,帮助弱势群体,践行文学爱好者的社会责任,让文学与公益同步。我始终认为,无论是“爱”“善”还是“感恩”,践行是最为重要的。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人,让自己有一颗坦荡充实的心。这些年,我坚持一个原则,不屈服于金钱为他人树碑立传。我不敢视金钱如粪土,但我始终认为,财富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追求清纯的精神生活,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

说到做公益,我真的很惭愧,因为在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热心公益的兄弟姐妹,他(她)们付出的比我多了去了。这些年,一些公益事业我只是在参与,我没有大把大把的钱可以捐,我所做的只是用我的言行带动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

 

问:抗疫期间您参与物资采购、卡口慰问、一线采访、拍照码字,以一名亲历者的身份写出了一篇篇抗疫手记,您能否谈谈那段经历?

答:2020年的春节,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打乱了。我衷心感谢义乌市政协给了我参与慰问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机会,让我有了一段特殊的体验。看着一个个坚守的背影,读着一条条温馨的留言,我的眼眶里常常溢满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含着热泪写下一篇篇抗疫日记的。那些日子,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常常是昨天连着今天干。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心里溢满了感动。几天的生活体验,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抗疫一线人员的不易,也让我真正领会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这句话的内涵。在非常时期留一些非常的文字,不一定能温暖他人,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心安。因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我没有缺席。一位领导在我发的抗疫手记后留言道:“记录历史,留下平凡工作的光彩瞬间,感人至深!灾难来临时,才发现普通人也是英雄!”

今年义乌“8·2”疫情爆发后,我虽然没能去一线参加志愿服务,但也没有少忙碌。除了8月3日一天家里大扫除外,8月4日开始居家工作,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从早上5点到深夜12点,打流调电话、捐赠物资对接、慰问人员安排、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写微信公众号、为求助人员解困答疑……

 

问:潘老师,我了解到,您的家庭有一段时间曾遭遇了巨大的经济困难,用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真的是穷得除了书和电脑,什么也没有”。尽管人生遇到了这样的艰难曲折,您还是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一个人要获得那么多荣誉和成就,必然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您能否谈谈文学与写作在你这段艰难的岁月里起到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吗?

答:上世纪末,因为家人生意上一连串的失利,我们变卖了房子、车子,清空了手头所有的股票,但仍然是资不抵债,我不得不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我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挣钱,艰难地生活,辛苦地还债。当人们住着豪宅穿着时髦的衣装时,我不得不挤身在18平方的小屋,吃饭睡觉写作都在这个空间内,一张桌子要等儿子做完作业才能轮到我。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动力,我告诫自己,物质上我已经贫穷,精神上我不能让自己再贫穷。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书是我最好的伙伴。读书让我充实,让我开怀,让我感恩,也给了我乐趣和力量。在那里,我完成了长篇小说《脱轨》及散文集《梦想一朵红玫瑰》的写作。那些年,我确实活得有些累,但却非常地充实,于我,生命之分分秒秒都在艰难地拼博。我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写作。无论再忙,也无论有多晚,我都会抽一点时间用来阅读,这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我读书的范围很广,哲学、政治、历史,更多的是文学。要是哪一天不看书或者没有与文字打交道,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空荡荡的感受。读书之时,执笔之际,我的心灵才会感到真正的惬意。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我的定心丸。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是文学这道天然屏障让我摆脱了惶恐和不安,让我躲过了寒冬,躲过了贫穷。我常常问自己,如果没有爱上写作,今天的我会怎样?答案或许有很多个,但我从不后悔今天的选择。

至于我所取得的一些荣誉,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幸运的成分在里面。在文学这条路上,我是属于幸运的人,从写第一篇文章到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只用了10年的时间。这虽然跟我自己的努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很多的贵人。记得那是1998年的10月,义乌市请来了一帮特殊的客人——作家和书画家,我有幸参与陪同客人逛市场的工作,在与这些名家们的交往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他们那种亲和与真诚让我佩服至极,几天的时间,我与陪同对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今天,这些大师级的长辈们依然关心着我牵挂着我,给我鼓励,给我帮助。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浙江省作家协会的家长们,他们对像我这样普通的会员也倾注全部的真诚。在省作协领导的关心下,我于当年顺利地加入了省作家协会,次年,在市文联的推荐下,我成了义乌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并且第十届、第十一届连任了三届。这一路上走来,曾有多少贵人相帮我不得而知,但我确信,我每一步的成长都有贵人相助,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

 

问:2018年,您出版了散文集《行在义乌》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作家俞天白称赞此书是一本富有文化内涵的书,一本充满爱心的书,一本为义乌写真的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不同于您以往的任何一部散文作品,而是一本全方位展示义乌乡土文化的散文集。请问您创作此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答:自从我在1993年1月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开始,一眨眼已经在文学这条道上走了30年。前些年,我主要是写一些散文和小说,在市志编辑部上班的七、八年里,我开始接触义乌地方文化,做久了,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些年,我总是想着怎么样能够为这方生我养我的土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介绍义乌的书很多很多,有专家学者的,有本土作家的,有阳春白雪的,也有下里巴人的。我没有读过什么书,没多少知识,深奥的东西也不懂,但我熟悉义乌,更重要的是我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我选择了写自己喜欢并且熟悉又能让普通百姓接受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义乌。

这几年来,我把大部分的节假日都用在了行走和写作上,虽然《行在义乌》这本书所写到的景点,有的之前去过多次,但真正下笔的时候,我还是重新去走上一遍。写作绝对是一件苦差使,有时候为了一个景点,不仅要自己一个人开几十公里的车,到了还得翻山越岭,登高攀爬,有几次开车开累了,就在路边眯一会眼。大年初二,人们都沉浸在年的欢乐气氛中,我已经开始了行走,开始了采访,因为古建部分中有许多是村里的祠堂,这些祠堂只在春节期间人最多也最热闹,采访也最方便。

记得当年郑晓林老师参加我的散文集《分一点阳光给别人》研讨会时曾经说过,基层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写深写透。因为恰恰是基层的东西构成了我们共和国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重要的断层。我的家乡义乌不仅仅只是个货通四海的商贸之城,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之城,一个有着美丽景观的江南之城。义乌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挖掘去书写,讴歌义乌,就是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把义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是我们基层作家的担当所在。

 

问:2020年正值《共产党宣言》发行100周年之际,您与何建明合作出版了报告文学作品《信仰的味道》。这部红色历史题材作品,与您平时的写作风格与题材跨度较大,请问您在写这部作品时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的呢?

答:接手《信仰的味道》一书,完全是一个偶然。2019年10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一位文友的电话,说是有一家单位要请我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是命题作文的那种,书名已经取好,叫《信仰的味道》。我当时在电话里就拒绝了。我觉得这样的题材应该是名家大家来写的,我只不过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来没有写过长篇报告文学,而且这本书的写作还涉及建党初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情,对于这样的重任我是挑不动也没有资格挑的。

说实在的,要不是文友和委托方一次次的鼓动和劝说,我是绝对不会接这个任务的,因为我对长篇报告文学的基本架构心里根本没底,对政治题材的写作更是一片空白。我害怕自己不会写,写不好。

接了任务后,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以我平时的了解,关于陈望道的资料很多,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材料更多,但写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少之又少。我们现在读到的书籍中,对这段历史的描写都是寥寥几笔带过的,最多也不过几千字而已,要从几千字的文字里整出一部长篇,谈何容易!

但既然接了这个任务,我必须努力地去做。我开始收集整理资料,我跑党史办、跑图书馆、跑城西街道、跑分水塘,不到一个星期,我的喉咙哑了,人也瘦了好几斤。后来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收集整理资料,我对手上的资料一遍遍地进行核实,然后才开始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陈望道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信仰的追求给了我无尽的动力,正是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继续前行。

2020年春节,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老师会时不时的把他写的抗疫文章发给我,我也会把自己写的拙作发他请教,把参加政协慰问的体验与他分享。有一天,我很冒昧地给何主席发了一个微信,问他能否在百忙中帮我撰写的12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的味道》审核修改或写个序。我知道何主席写过许多关于《共产党宣言》及陈望道翻译《宣言》的大作,站位高,气势大。不到一分钟,收到了何主席的回信:“好的,没问题。”他让我把稿子发他的邮箱。那天上午10点,我把稿子发给他,同时告诉他约稿方给我的交稿期限。次日下午5点,我收到了何主席的回复:“看了。作品写得还不错,比较放开……你希望我怎么做?”说心里话,我真不知道自己希望何主席做什么,他那么忙,我是不该给他添麻烦的。我这边还没想好,何主席的短信来了,“这样可否:我来通篇改一下。” 看到这句话,正在炒菜的我兴奋地跳了起来。我想,我何德何能得到何主席这样的垂爱?又何以回报?我只有不停地告诉自己:我必须努力再努力!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教授陈振新和他的夫人的热情帮助,得到了城西街道和分水塘村的大力支持,我不下10次到过街道和村里,查阅资料、采访村里的年长者,向他们了解那个年代的一些风土人情。在我写不下去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委托方一次次地给我鼓气,对我说:“潘老师,您能行!”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不只是何建明主席和我两个人的成果,更是众多朋友共同的成果。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曲折,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问:潘老师,您的散文作品集《花开的声音》,情感饱满,有灵性,有思索、值得读者品味。您喜欢听自己哺育的花开放的声音,其实,您更希望以自己的花开引来义乌土地上的花开,您能否谈谈对义乌文学新人的期望?

答:文学,什么都不是,但又是一切。写作的过程,是向生活交付的过程。交付你的青春和热情,交付你的毅力和勇气。要知道,只有从你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走进读者的心里。一个写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和繁华,我们都得守住内心的那个世界。

我希望年轻人要学会用爱写作,那样的写作才会是快乐的。写作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创造的喜悦,写作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充实,写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写作让我们充满激情,但千万别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在当今社会,靠写作生存是难上加难啊。所以最好是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业余爱好。

最后我想说一句:给别人一点点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在今后的文学路上,我愿自己化作春泥,呵护那些含苞欲放的花蕾茁壮成长。

 

访谈感言:在浮华喧嚣的尘世中,在功名利禄的现实里,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放弃孤影青灯下的写作生活,仿佛疲惫一天的身心,只有在这时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安慰。面对这种生存方式,我们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敬畏。潘爱娟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其实对于她来说,能否成为一个作家或成为一个怎样的作家,也许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习惯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习惯了与生活中每一次爱恨情仇的窃窃私语。而在那些心灵絮语般的文字背后,是因为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使她习惯了那种寂寞的写作,并在寂寞中品味出许多我们经常忽略的生活质感。

懂得感恩,并心怀感恩,这样的人生是永远值得敬重的。同样,从这种感恩情怀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也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来源: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 2022-09-08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