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籍朱位秋院士 少年科学梦
2014-09-26 金华瞭望
昨天晚上,义乌市宾王中学体育馆内座无虚席,一场以“科教兴国 与爱同行”为主题的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30周年总结颁奖晚会在这里举行,晚会没有邀请当红演艺明星,但同样是星光闪耀,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等几位“两院”院士来到了现场,给在座的孩子们讲科学梦,给义乌的科普工作者打气鼓劲。
76岁的朱位秋院士是著名力学专家、浙江大学救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2003年,朱位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朱位秋的老家就在义乌,晚会上,他当仁不让地代表到会的院士们上台和大家对话。
朱位秋愉快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说,他的家乡在义乌西部的义亭陇头朱村,那里有一条铁路——浙赣铁路。儿时的朱位秋最兴奋的事情就是看着火车从眼前轰隆隆地驶过。那个时候,朱位秋的梦想是当一名火车司机。
稍大些,朱位秋到义乌县城念书,看到了电灯、汽车、纺织机械,对这一切都十分好奇的他恨不得一夜之间弄懂这些“现代武器”的秘密,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做一名工程师。
1953年,年仅15岁的朱位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城的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也见识了更大的世界。那个时候的朱位秋把课余的大部分时间泡在了图书馆里,小小年纪的义乌少年已经开始有了当一名科学家的冲动。
“新中国建设,需要我们更多年轻人投入科学,付出青春,我给自己提出了当科学家的目标,从此不改初衷。”朱位秋深情说道。
朱位秋很高兴看到家乡义乌有着浓厚的科普氛围,特别是何建农等一批科普工作者常年在基层开展科学普及、科普创作、科普宣传活动,这对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十分有利。
朱位秋从杭州高级中学毕业后,报考并被选拔进了位于南京的华东航天学院(一年后,学校迁址西安并改名为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是非线性振动。加上留校读硕士的3年,整整8年的大学生涯,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战后喷气飞机日渐风行,喷气飞机向后排出的气流与周围空气摩擦所产生的旋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会造成喷气飞机的尾喷管破裂。如何消除这种剧烈的空气振动所带来的影响,探寻其背后的随机振动原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随机振动理论应运而生。
读研期间,怀着对随机振动理论的极大关注,朱位秋开始了这方面的自学。“那时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当时能够看到的专业文献我都看完了”,他说。1981年,他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做访问学者,合作老师是随机振动的奠基人斯蒂芬·克兰德尔教授。从那时起,为了得到随机振动方程的5种解,他板凳一坐就是20年。
朱位秋跳出了原有的解题思路,大胆运用新的研究体系,得出了随机动力学统一方程的5种解,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非线性随机系统动力学”这一难题,并建立起了独有的“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运用新的研究体系,朱位秋教授还解决了“方板的宽带随机振动响应”、“求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发展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等难题。
得知他取得这些成果后,随机结构动力学创始人、美国工程院院士Y.K.Lin教授专门致函时任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朱位秋教授与他的学术梯队得到了随机激励的哈密顿系统的最漂亮的解……这些成果标志着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国际上公认朱位秋教授与他的学术梯队在随机激励的哈密顿系统的研究上已经起着带头作用。”
这些难题的解决,奠定了朱位秋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界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这一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先后7次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系列讨论会上作报告,并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100多篇中、英文论文。今年3月,他还获得了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对于家乡义乌,朱位秋称自己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关心,每逢新闻里看到义乌的消息时的,他都会认真观看、阅读。在他看来,义乌不光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家乡的骆宾王、宗泽、傅大士、陈望道等名人资源,都可以好好挖掘。(都市快报记者 江胜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