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苑】
吴优赛 文/图
今年三月下旬以来,多次随“追寻记忆•义乌文艺小分队”走进义乌最南端四县(市)交界、掩隐在青山绿水中的古村落——慈溪村。第一次去,就被感染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在眸里;一人一物,一事一情,总在心中。有感戏作《七绝·慈溪行》:“义南深处藏烟阁,竹海松涛伴澴流。村舍有章融万物,凤林后裔写春秋。”
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 “母慈子孝”,因此得名慈溪。山涧泉水汇聚小溪,常年涓涓流淌,淙淙有声,流向远方。 “小桥流水人家”“终日潺湲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涧清且浅”“江流宛转绕芳甸”……在这里能体验古诗中极具诗意和画面感的意境之美。
夏日浓绿的风华是水的姿态,虚怀若谷的心境是水的灵性,清幽朦胧的气氛是水的化身,一溪深涧的清澄是水的作品。慈溪的水是最有境界的,能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奇妙气息。
慈溪村的青山绵延,碧野广袤,山林茂密,竹翠清风,秀色无边。山谷中蜿蜒流淌的慈溪水,因“天下第一雅草”——石菖蒲,显得更有内涵和灵动。在溪流间或河岸边或石缝中,总有石菖蒲的身影,在流水中集聚起生机勃勃的绿浪。石菖蒲叶子柔软如同柔韧的长剑,在微风中摇曳,舞动着优美的身姿,似乎在欢迎我们这些山外来客。
溅溅小水碧逶迤,寸茎苍翠冠峥嵘。
冷波曼妙有清气,击石传声自风流。村文化礼堂前的小溪里的石菖蒲长得十分茂盛,喜欢群居耸立而生。它的根状茎盘根错节,紧紧地包裹或依偎着溪滩中的河卵石与沙泥,那根须扎进石头缝隙中,彼此相拥,互生共存。
在慈溪村尚止线12公里路碑处,偶遇挖竹笋归来的五十开外高个子村民,见我在拍溪中石菖蒲,他热情地介绍说:石菖蒲是我们山区溪间的常见草本植物,植株的叶片翠绿、有光泽,喜欢生长在潮湿或树荫的环境中,生命力极强。过去经常有外地人进山来挖采。村两委为保护生态环境,在村两头溪边立起“严禁挖掘石菖蒲,违者重罚”的警示牌。
来到村中慈溪65号,这是一栋沿慈溪而建的泥墙两层楼房,看上去有些年份了。三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坐在门口石凳上聊家常。上前与她们聊起“石菖蒲”的事,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谈头”。也许,她们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当问到“石菖蒲”和端午的菖蒲有何不同时,86岁的王小香老人说:“石菖蒲和端午用的菖蒲,不一样的”。她指着房屋东金字墙脚水沟里的植物说:“这就是端午用的菖蒲,土话叫‘水托蒲’(音译)”。从植物形态上看,“水托蒲”的株型较高,而石菖蒲株型矮小。
端午用的水菖蒲(王小香家)
王小香老人出生在慈溪村,也嫁在慈溪村,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耳清目秀、行走灵活、说话清晰。过了半小时后,又在村文化礼堂门口碰到了,她领来村里统一提供的居家养老的中饭,再三邀请我到她家吃饭,深深感受到了她的热情和好客。她有大山的胸怀,更有石菖蒲 “坚韧、知足、淡泊、爱恋”的品格。我为她们拍了一组生活照,当天晚上发给村支书转交。
“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李时珍《本草纲目》)。菖蒲喜生清涧秀水之间,择石而栖,石缝里生长,清水中芬芳。叶子瘦长碧绿,恣意舒展,风骨清高。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生野外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菖蒲是最有文化气质的小草,“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亦有菖蒲的一席之地。
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
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兰花居首,姿态优美,株形飘逸,花色圣洁,花香清幽;菊花怒放斑斓,富有田野情趣;水仙花色皎洁,一尘不染;菖蒲叶丛青翠,生机蓬勃。四雅之中,菊花和水仙为时令花卉,而兰花和菖蒲则四季皆可观赏。石菖蒲好种易成活,叶型漂亮,四季常青,飘逸灵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菖蒲,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其栽培历史久远。《诗经》中,就有“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记载;《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
从唐宋开始,有“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可见菖蒲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蒲草文心,皆是修行,轻盈宁静,素雅天然,读书写字,清水养蒲,静心养性,儒雅通达,文气与野趣完美结合。
着厅堂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案头清供)
诗人陆游亲自为盆养菖蒲更换新汲之泉后,赋诗曰:“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其闲适之情有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汉代有诗赞菖蒲:“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人好颜色。”,说明古人认为菖蒲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苏轼在《石菖蒲赞并叙》中记载:“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可见,石菖蒲虽为草本,栽植于盆中后,如果管理得当,也久年苍翠茂盛。
明代王象晋写的《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不但写出了石菖蒲顽强生命力的特性,也道出了石菖蒲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并常作案头清玩、摆设的情况。菖蒲四时皆宜,宜明几幽窗,宜雨入翠微,宜雪夜谈禅,宜月沉碧梧,宜帘影悄静,细叶淡写,室如芝兰,清气淡袅,拂上心头。
现存最早的“菖蒲图”是明代初期的沈贞吉(1400—1483后),他开启了明人绘制菖蒲的先河。《菖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构图极为简洁,画幅下侧三分之一为画中主角,画幅上侧三分之二以上为留白。作者以水墨绘生长于石上的数丛菖蒲。画中的菖蒲笔直坚挺、生机勃发,墨线自下而上由粗而细,墨色由浓而淡,菖蒲与石相接处为浓墨,偶有点苔,而菖蒲赖以生长的寿石则墨色浓淡相间,有三株菖蒲从寿石的后侧长出,大抵能见其旺盛的生命力。画幅中,墨色的浓淡交融与菖蒲的生长,使画面充溢着一种欣欣向荣之势。画幅上侧由冯恭以小楷抄录的宋人谢枋得(1226—1289)的《菖蒲歌》将此画的意境升堂入室。 “人间千花万卉尽荣艳,未必敢与此草争高明”,这是对菖蒲由衷的赞美啊!
沈贞吉的《菖蒲图》(引自网络)
在花鸟画兴盛的清代、民国,菖蒲自是画家们笔下乐于描绘的植物。郑板桥、金冬心、苦瓜和尚、八大山人、罗两峰、吴昌硕、齐白石等常以菖蒲为题作画。
石菖蒲具有祛湿、散风、理气、开窍、醒神益智等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益五脏,开九窍”,赞誉有加。《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也有“……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等记载。此外,《名医别录》《滇南本草》《本草再新》《淮南子》《吴普本草》《中药材手册》《贵州民间方药集》《四川中药志》《常用中草药手册》《广西中草药》等书籍中也有记载和阐述,可见石菖蒲在历史和现代的地位都非常高。
附石菖蒲谁手种,形模姿色自然成。
现代中医则认为石菖蒲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能镇静安神、催眠,有芳香化浊、祛痰湿的作用,对治痰热内扰之不寐症有较好的疗效。石菖蒲味辛,能理气活血,祛风宣湿,用于治风湿痹阻、关节疼痛或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症。
石菖蒲含有挥发油、有机酸、糖类、17种氨基酸、香柑内酯、异紫花前胡内酯、桉脂素、大黄索、异茴香内酯等,营养价值十分丰富。石菖蒲还是很好的调料,常常被用来做烧烤,或者做煲汤料,特别是用来煮鱼,色香味美。
石菖蒲会释放负氧离子,具有收烟尘、吸甲醛、除异味的作用。在改善空气质量和治理水质污染上有奇特效果,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利器”。
近水而植、附石健康。叶干根湿,喜暖畏寒。微風避雨,少剪更旺。喜阴怕晒,润露忌霜。石生偏细,泥种颇壯。薄施厚灌,勤理剔黃。配石清供,古盆内藏。野逸清气,最宜文房。
要使盆养石菖蒲常年不枯,养护管理十分重要。石菖蒲生长于林下溪水旁,为阴性植物,因而盆养石菖蒲应避免光照。古人的经验是:“夜移见露,日出即收”“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为保持低矮的姿形(观赏的需要),必须给予一定的非直射光照。盆养石菖蒲,白天应置于书斋窗户旁,或者庭园中的树荫下,夜间应置于庭园中,接受自然的雨露。
苍苔点点如画,菖蒲枕石漱流。
石菖蒲秉性柔媚自适,气质优雅自在,每每赏看,爽雅自得。因此,石菖蒲盆景特别适合置于茶桌、画案、书桌、香案等地方,与茶、器、香、画等绝配,相得益彰。
菖蒲虽小,实乃雅趣。古今钟意,意在澄明。文案上一盆菖蒲,简洁古朴、宁静悦目、淡淡清香、青绿盎然,或许能生出淡定和从容,忘却尘世浮躁,会有一番温润而绵长的快乐。
《义乌县志》(嘉庆)卷十九 土物 药之属 载:“菖蒲 即水剑草。有五种,花食之延年”。《义乌风俗简志》141页:端午“家家门边插菖蒲、蒿艾……系菖蒲根于婴儿手腕,任其吮舐以驱风邪”。菖蒲是端午节的使者,国人将其与艾草悬挂于门窗以祛避邪疫。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1281—1358,义乌人)《丹溪心法》“卷四”60—62页,记有“菖蒲”一处、“石菖蒲”六处;主要用于和方医治厥聋、风虚耳聋、劳损耳聋、肾虚耳聋、风入耳虚鸣、耳鸣、耳鸣暴聋等耳聋疾病。
《丹溪心法》“卷四”60—62页有关“石菖蒲”的记载
菖蒲,我市农村多地叫“水托蒲”(音译),也许是水菖蒲的谐音。水菖蒲与石菖蒲的主要区别是:
水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 L.为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木植物。根茎是横走的,相对较粗,有芳香,但它是黄褐色的。它的肉质根5-6cm左右,须根都是毛发状的。叶子是剑状的线形,长度会更长一些,有90-150cm左右。叶子为绿色,十分光亮,有着十分明显的中肋。喜欢在湿润、温暖的环境中生长。民间在端午节时和艾蒿一起悬挂在门户用于驱恶避邪的,就是这种水菖蒲。
石菖蒲,学名:Acorus tatarinowii,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禾草状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较细,并有着淡淡的芳香,它的颜色为淡褐色,根茎是肉质的,上面还有很多的须根,节间的长度通常为3-5mm。叶子较薄、线形,长度差不多是在20-30cm左右,有时可达到50cm。它的叶色为暗绿色,无中肋。喜欢在半阴、湿润的环境下生长,不喜阳光直接照射。
岩泉潠洒著根纤,拳石相依自纠缠。
6月2日,又遇慈溪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山、王曙光老师、王春平老师、朱天平老师等,谈到村文化建设时,石菖蒲文化引起共鸣。千百年来,石菖蒲留下了百姓“神草”、医学“灵草”、文人“雅草”的种种美誉,石菖蒲文化源远流长,医药典籍、诗词歌赋中多有记载。
慈溪村可以发挥特有的自然环境,加大溪涧石菖蒲的保护力度,扩大和加速石菖蒲的人工驯化栽培,以石菖蒲文化促进石菖蒲产业化发展,带动古村旅游业。在村文化礼堂对面溪边的低洼地建设成“石菖蒲文化公园”,融合园林风格,引入山涧泉水,设置观光廊道,配置文化元素,还有光影艺术。同时,可在村下游溪边的土地上人工栽培石菖蒲,培育石菖蒲盆景,满足社会的需求。规模化生产后,依据市场需求,也可培育成石菖蒲药材基地。通过创新和创意,挖掘石菖蒲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力争石菖蒲资源成为丰富村民文化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新途径。
在慈溪村文化礼堂二楼开辟石菖蒲文化主题馆,不定期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石菖蒲盆景艺术展、石菖蒲文化讲座等。引导和组织作家、书画家、学者、摄影家体验创作,开展中小学研学、老年人亲近山水游、单位团建等活动。并可结合慈溪裸露的岩石多的实际,开发摩崖石刻文化。发挥优势,创新创业,成就慈溪和美乡村建设。
人间万卉尽荣艳,难与菖蒲争芳名。愿石菖蒲这一“天下第一雅草”,造福人类,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助力共富乡村!
特别鸣谢傅健老师、孙清土老师、王曙光老师、王春平老师、朱天平老师、慈溪村王金山书记的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