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独家首发】蓟镇长城系列故事 之 南兵与桲椤叶饼(作者:于文江)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27  已读:1296 次  文章来源:

南兵与桲椤叶饼.jpg

 

明朝中期,在北方边境大山里的长城上,驻守着许多南方来的士兵。我们就称他们南兵吧,桲椤叶饼这种食品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这些南方来的士兵,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训练出来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北方的边境,训练新军,戚将军把他们调到蓟镇当标兵,后来,又派遣他们驻守长城的空心敌台。当时,一个敌台里常年驻扎着五名士兵,他们不分昼夜,不论严寒酷暑,以台为家,兢兢业业地守护着长城防线,保护着关内的和平安定。 image001.jpg

图1:南兵驻守过的长城空心敌台

可是,南方人到北方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吃惯了大米的南方人大多不适应北方的小米、高粱。加上北方冬春季节的苦寒干冷,完全不同于南方的温暖湿润。那时,地球进入了小冰河时期,长城沿线的山区比现在还冷,许多南方来的官兵相继病倒了。担任总兵官的戚继光看到这个情况,很着急,四处求医,希望能治好这些官兵的病患,调养好身体。

有一位辽东商人跟戚继光说,在猩猩峪鹰哥洞有一位道士,精通医术,据说还是太医的好友,他一定有办法。戚将军闻言大喜,立刻让戚彪备了份厚礼。翌日,主仆二人起个大早,骑上快马,直奔猩猩峪。

来到猩猩峪堡外,戚彪招呼守堡的士兵通告来意,一听说总兵大人亲自来了,守卫忙不迭地跑去报告。那个时候,城堡里驻守的是当地的部队,也是世世代代当兵的军户。他们战时打仗,平时耕种,战斗力和纪律远不如南兵。这位守堡的把总姓李,人不错,就是贪杯,这时正在喝酒,晕晕乎乎的。听说总兵大人来了,吓得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诚惶诚恐地跑出去跪在路边。戚继光一把拽起他来,说道:“李头,勿须多礼,今天来此是找你帮忙来了。”李把总这才长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又是一揖回道:“总兵大人尽管吩咐,下官定效死遵命!”戚继光拍了拍他道:“说了不必拘礼,今日想请李头带我去拜会一个人,你知道这里有个鹰哥洞吗?”“啊,知道、知道,就在堡外的西山沟里啊,将军您这是……”没等他说完,戚继光就拽着他往外走“前面带路,我去拜访那位道士。”这个李把总本来就好说,喝了点酒,一路上絮絮叨叨,比比划划,说了许多这位道士的事情,戚继光只是听着。大约走了半个时辰,他们就到了鹰哥洞山下,戚继光让其他人等在原地,只让戚彪提着礼物,跟随自己顺着山路爬上去。

鹰哥洞并不高,紧邻一道山谷,谷中林木繁茂,芳草漫生,乱石鳞次,流水淙淙,倒是一处深幽僻静的好地方。山门是石头垒砌的,融合在山石草木间,看上去十分的自然惬意。门柱石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虎伏关门不敢咆哮惊缕穴”,下联“龙蟠仑顶携将嘘吸过重楼”。戚继光是练武之人,对于道家行气通脉之术也是很了解的,见此对联,禁不住叫好。这时,院墙内传来洪亮、苍老的声音:“门外,是何方贵客啊?”戚继光忙道:“凤阳戚某,惊扰老神仙了!”吱扭一声,门开了,一位白发长髯的老道赫然立在门内,一身粗布水蓝道袍,逍遥巾,素袜,草鞋,手拄一根硕大的降龙木拐杖,气宇不凡,仙风道骨。戚继光上前拜见,老道也上前一步,托住戚继光的手臂,他是知道戚继光的,也很欣赏他的忠义和军事才能。戚继光再看老道,不禁暗自称奇,这位老者鹤发童颜,二目炯炯,手上似有千斤之力,温暖厚重。老道很是直爽,笑道:“昨夜,贫道算得今日有将星临门,未曾想是戚帅来了,不知有何贵干呐?”戚继光又作了一揖道:“老神仙,戚某有一事相求,特来拜访”“哈哈,让我猜猜……可是找贫道瞧病,开方子来了?”戚继光道:“正是,又让老神仙说中了。”“不忙不忙,戚帅是贵客,来了先吃杯茶,待贫道仔细瞧来”说着将戚继光让进山洞。这山洞浑然天成,宏伟宽广,香薰、药草之气弥散在空气里,青烟淡淡,阳光透过树隙照进来,一道道泛着温暖的金光,随着青烟摇曳。洞厅正中摆放着一张大石案,上有香烛供品,案后是天然的石台,在石壁上一层层的攀沿而上,石台上供着三清。周围还有一些石桌、石凳,草编的蒲团、坐垫。老道让戚继光坐在一个石凳上,从墙内的小火灶上提来热水,石桌后墙洞里有一个大陶罐子,从中抓了一小把叶子,沏了一碗递给戚继光:“来,山野之人,没有好茶待客,不过,这五味真露,戚帅一定未曾品过”。戚继光接过碗,闻了闻,确实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却不似茶香。呷一口,先是微微有点苦,继而舌后生津,一种从未有过的味觉似香似甜、又似微酸,吸口气,清凉入肺。老道笑道:“戚帅,这茶还合口吧?”“老神仙,戚某在浙闽征战多年,那里的茶都喝过,却从未有这等口味,先苦后甘,甘中又有酸甜,入肺清凉,入喉却是暖意顿生,这是……”“哈哈,这是山上的几种草药,贫道调制而成的,其实,不是茶。这塞上苦寒之地,哪有茶树可采啊?”老道笑着接过话,顿了顿,又道:“不瞒戚帅,贫道对将军早有耳闻,前些年,东壁先生到这里采药,在此洞住过一阵,他对戚帅颇为推崇,与贫道也甚是投缘呐!”“哦,想不到李太医也来过这里,谬赞戚某,实在不敢当。”“戚帅不要过谦,其实,您来蓟镇这几年,贫道也见到了很大的变化,边关的形势不可同日而语啊。”老道说着又起身给戚继光茶碗里加了水,坐下来道:“贫道观戚帅面色,略有灰暗,想是肺中有恙啊,早前,东壁先生也说起过,看来此病时日不短了。”听到这话,戚继光心中一惊,旋而又平静下来,说到:“老神仙果然好眼力,不过,戚某此行却另有所请。”“噢,戚帅请讲。”“前年,为练兵计,戚某从浙江金华府招来旧部三千,俱为南方人,到此地后,逐渐出现水土不服,另外,北方干冷,南兵手足干裂,甚至有冻伤的。最近,季节转换,军中又有许多官兵病倒了,不思饮食,气短乏力。”老道一边听一边捋着长髯,略微沉吟,道:“确是水土不服,南方属火,北方归水,南人久居南地,气血自然适应于南方的气候,来到北方,往往阳气不足,需固本培根,滋养脾胃,激发自身的正气。不妨事,贫道开个方子,再拿些草药,戚帅先带走,煎些汤给将士们喝,过几日我再到军中看看。”说着话,药方也写好了,起身取来几袋子干草药:“此袋中是贫道采挖的苍术,生于北边山地,确是祛病消疫的良药,还有些山丁子、香艾,一并交与将军,按方配取,煮汤给将士们,每日饮用。”戚继光起身向老道深躬一揖,道:“老神仙,戚某代属下谢过,大恩铭记在心。”说完向戚彪使个眼色,戚彪忙将一包银子奉到石桌上,老道看了一眼,微微一笑,也没推辞。戚继光与老道又聊了些道家修炼功法,老道还给戚继光切了脉,神情有些凝重道:“将军肺疾可有时日了,应早做计较,不可耽误了。”从石匣子里取来几个小布包,说道:“昔日东壁先生就提到过,将军久在闽地征战,林瘴之气入肺伤身,需要用药调理,不可轻心小觑啊。”“多谢老神仙,戚某确实肺疾日久,无奈军国大事,无暇顾及啊。”“嗯,身体要紧,我再写个方子,将军务必按时服药。”说完又写了一个方子,交与戚继光。看看天色不早了,戚继光起身告辞,老道也没多挽留,送出门来,再三叮嘱主仆二人,要戚继光按时服药。 image002.jpg

图2:鹰哥洞及石门对联遗迹

回到军营,戚继光就安排人照方子抓药熬药,南军官兵饮用后确实有了好转。过了几天,老道果然来了,这次带来满满一大车药材。戚继光闻听赶忙迎出辕门,见老道远远地立在路边,风尘仆仆,快步上前,躬身一揖:“老神仙,辛苦了!”“哎,不妨,不妨,戚帅可好?”“一切都好,老神仙的汤药,军中饮用了,效果很好!”二人走进军营,在帐中坐下,吩咐戚彪打来水净面,上茶。“老神仙,尝尝武夷山的肉桂,这是前日去关外的福建老客特地送来的。”“哦,好好!”说着,老道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包袱,托在手上,道:“这是特为将军配制的草药,专医肺疾,这几日,戚帅可安排军中仔细人,贫道教与煎煮之法,每日晨昏各饮一碗。再练些本门的吐纳之术,定能调养好,镇边之重,非是小事,身体要紧啊!”戚继光起身,郑重地向老道拜谢:“老神仙眷顾之情,戚某无以为谢,请受晚辈一拜!”老道忙搀住,道:“将军为国操劳,略尽薄力而已。对了,贫道想在军中盘桓几日,看看官兵的病情,如何?”“求之不得呢,老神仙一定要多住些日子,晚辈好向您请教。”说罢,戚继光吩咐戚彪去安排。

老道在军中住了几日,在营中亲自教导识药、采药、制药,煎煮之法,传授给戚继光道家吐纳、真气行运之术,还专门到长城上看了守台的士兵,把脉、问诊,配药,煎药。这样,南兵的水土不服问题彻底解决了。

有一天,戚继光陪着老道来到空心敌台上,看着新建好的敌台,高大精坚,睥睨四野,老道感概道:“只听说戚帅雄才大略,在此筑台,今日登台一望,才知其中奥妙,果然不凡,前人不曾有之啊!”摸了摸厚大密实的青砖稚堞,又道:“凭此守边,再无风雨霜雪之苦,军士之福,大明之福啊!”走下来,看到敌台里精巧结实的券拱、搭在券拱上的木阁铺席、储物间,转了又转,看了又看,啧啧称善,叹服不已。叹罢,老道拉住身边的一个士兵,问道:“这位壮士,让贫道看看你们平时都吃些什么,可否?”士兵害羞地看着戚继光,戚继光笑着微微点头,士兵这才带着老道转到另一个券洞边,整齐地放着几个土陶罐子,上面盖着木盖,老道一一打开来看,俱是些储藏的饮水、粮食、肉干、菜干、盐、酱等物,老道微微点头。走出敌台,回头跟戚继光道:“戚帅,有句话叫入乡随俗啊,您看这边墙四周,有许多好东西,北地山区春暖之季,万木复苏,阳气生发,可教士卒们多采些野菜吃,平日多补充些鲜菜蔬果,对身体很有好处。”说罢,随手从城墙的石缝里薅了一把嫩绿的野草,“此物名薤,阳气甚旺,强胃健脾,可以多采些洗净,用盐酱连根腌制,常年佐餐啊”。又掐了几种藤草,道:“这些藤子的嫩尖儿在清明前都可食,焯水浸泡一宿,凉拌也很好的。”就这样,老道教给长城上的士兵们辨认许多野菜、草药以及食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等。戚继光派专人一一记录,并在军中广为传播。

这种叫薤的草,就是我们现在长城上常见的野韭菜,在后文中将会走进我们的桲椤叶饼。老道年轻时常去关外行医采药,发现游牧之人经常食用这种东西,口味很好,开胃解腻。后来,还推荐给李太医,记录在《本草纲目》中。

几年以后,长城上驻守的南兵学会了采食许许多多当地的野菜,身体也慢慢适应了北方的气候和饮食。南兵善于守城,更善于学习生存技巧,而且,没有家眷的牵挂,渐渐地,成为了长城敌台上的主要驻守者。

这一年四月,一位不知名的南兵戍卒在山顶,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他眺望着南方。身后,是另一个不到二十岁、稚气未脱的小兵,躺在一块大石头上,享受着春日阳光的温暖。这个小兵是年前从金华府义乌县新招募的,刚刚完成集训的新兵。“三哥,再过几天就到端午节了,我真想娘包的粽子啊!”眺望远方的三哥并没有说话,眼神里却更加惆怅。端午节是五月初五,小冰河时期的大明蓟镇边关,依然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南兵,基本都是农民、矿工出身,性情淳朴、简单率真但忠义血性。那个时候,义乌交通闭塞,是个很贫穷、落后的地方。戚继光选兵是很讲究的,当年叱咤风云的戚家军就是义乌兵做的班底。义乌人也仰慕、信服戚继光。所以,一听说是戚将军招募,经常同村、同族地结伴参军,络绎不绝。按照戚继光的练兵作战方略,这些结队的兵士相互之间都成为了生死之交、患难与共的好兄弟。此时,据第一批义乌兵成军,已经过去十多年,除了一些能力强、岁数尚可的老兵留下作为以老带新的“种子”,更多人已经卸甲归田,带着百战百胜的荣耀返回了老家。因为长城防务的需要,蓟镇又从浙江招募了六千青壮,年前刚到,这个小兵被分到同族驻守的敌台,当了一名年轻的守台戍卒。

毕竟年轻,没离开过家乡,这孩子来到北方几个月,还是想家、想爹娘了,当然,还有家乡的美食。吃不习惯北方的主粮,越发让他怀念家乡香甜的大米。这个季节,江南家家包粽子,那香喷喷的糯米带着粽叶的清香,煮熟了用井水镇凉,剥开来蘸上一些当地出产的红糖稀,咬一口,甜到心里。

之后的几天,老三就一直在山里转悠。有一天,他兴高采烈的跑回敌台,手里攥着一把大树叶子,摇晃着叫到:“大哥,小四,小五,咱们能吃到粽子了。”敌台里的几个人闻声都围了过来,看着老三,看着树叶,期待着老三继续说。老三向大家详细的说明了他这段日子的观察和想法。当年,他们的“树叶粽子”第一版就出来了。桲椤叶,马蔺草,黏小米包起来很费了些功夫,都是些舞枪弄棒的手,包得很沮丧,但是确实包出了一种像粽子的东西。煮熟以后,放到冰凉的山泉水里一镇,再剥开来放进嘴里,啊,那一股特殊的清香味道,瞬间让他们找到了吃粽子的感觉。再往后的几天,他们采了许多大树叶回去,发现这种大树叶在这个季节又大又嫩,还有清香。但是,经常包坏,漏米。这天,包了好几个都漏了,老大气急败坏地把手里的东西摔进陶盆里,自骂道:“娘的,包了三次了,都漏了,老子不包了,想打架!”敌台里的气氛立刻静到冰点,大家都屏住呼吸,呆呆的、带着恐惧的看着老大。过了一会儿,小五怯怯地说:“是呀,我也包漏了好几个。”随后又道:“不过,记得每次我娘包,都要煮烫一下粽叶。”小四也附和道:“是啊是啊,我也记得要煮一下。”“那还等啥,煮啊!”老大叫到。那天晚上,这个敌台里的“树叶粽子”贰点零版诞生了。煮烫过的叶子,柔软了很多,他们的成功率直线上升。贰点零版的粽子很快在敌台之间传播着,南兵在那一年的端午节吃上了蓟镇“粽子”,更有能耐的戍卒,拿出去年存下的土蜂蜜,蘸着吃。

几年以后,朝廷为了稳定南兵,让他们长期驻守边塞,允许他们成家,并特许开垦一些敌台附近的山地用于耕种。每年端午,这些南兵戍卒的乡愁都会在粽子出锅的时候,欢呼雀跃,嚼到嘴里,再咽到肚里,入心。树叶疯长,似乎他们感知了南兵们的乡愁,树叶越长越大,越长越多,乡愁也在每一个可以思乡的日子里,弥漫在蓟镇崇山峻岭的空心敌台上。

这一年,闹瘟疫,老道的薤终于要走进我们的蓟镇粽子了。在此之前,薤一直当咸菜吃。但是,南兵有了家,有了妻小,粮食就变了样。小五长得好看,娶的媳妇也很贤惠能干,人也聪明。这年,薤出奇的多,小五从敌台上带下来的一大堆薤,交给媳妇,小五媳妇用薤炒了鸡蛋。本来等小五回来吃,但是没等到。烽火台举了火,有虏来犯。小五媳妇就把薤菜鸡蛋包进“粽子”里,给送上山了。叁点零版就这样诞生在包裹薤菜鸡蛋的“粽子”里了。这样,一下解决了饭和菜的问题。后来,他们把黏小米磨成粉,包起来更方便,也逐步取消了绑绳马蔺。再后来,他们发现,煮熟的粽子时间长了不好吃,容易馊。又改进,制成半成品,然后可以随时蒸熟,更好吃了。一直到今天,我们添加进了更多的馅料。

随着明末清初玉米进入中国,人们发现,玉米产量大,磨成面更好吃,那时,长城周围战火平息,戍卒们的后代走下长城,在周边建起了很多村落。土地也被大量开垦,玉米的种植带来粮食产量的增长,粮食多了,人口随即快速地增长。桲椤叶饼作为一种传承着祖先情怀的长城特色食品,在这里代代相传。

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发现,把玉米磨成粉浆,泡在土陶缸里陈化、发酵一宿,口感更好、更细腻,而且更容易制作。端午前,把新鲜、宽大的桲椤叶洗净、汆烫,用一个大盆泡在清凉干净的山泉水里。包的时候,取一张摊在手中,另用一只小铲或扁刀,刮上像膏状的、雪白的、泡好的玉米粉浆泥,抹匀在叶片上,再放上用韭菜、鸡蛋、肉末等和好的馅料,从叶子后背向上折起,两手一合,粘牢,就成了。吃的时候,上屉蒸熟,高温蒸汽使得玉米淀粉的性状发生转化。剥开一个桲椤叶饼,像水晶玉石般地呈现半透明状,似乎能看见馅料的颜色,香喷喷冒着热气。这就是桲椤叶饼的肆点零版了。今天,更多是采用现成的玉米淀粉来包,馅料风味也多了,不过,最经典的还是放了(薤)韭菜、鸡蛋的。 image003.jpg

图3:新鲜的桲椤叶


image004.jpg

图4:薤(现在用韭菜)作为桲椤叶饼的主要馅料(摄影:关欣)

 image005.jpg

 图5:包桲椤叶饼用的玉米淀粉膏浆(摄影:关欣)

 image006.jpg

图6:正在包桲椤叶饼的长城后裔(摄影:关欣)


image007.jpg

图7:蒸熟的桲椤叶饼(摄影:关欣)

有一次,大概十多年前,我在山里拍片。中午,看见一家农户正在吃午饭,我进去讨水喝,他们热情的邀我坐下来一起吃,炕桌上竟然只有一大盆桲椤叶饼。农忙时节,他们就是把这个当饭又当菜的,这个村庄就是现在的驻操营镇的板厂峪村。当时,我就想到,这个食品就应该是这样的,长城戍卒的快餐。

端午前后的桲椤叶是最新鲜、最好的。

故事没讲完,有人问,敌台里的老二呢,怎么没有他?老二是敌台里的夜不收,什么是夜不收?这个会在另一个故事里展开,暂且不提。老二经常不在敌台里,要到边外去哨探。一般半个月回来一次,回来也赶上过吃“树叶粽子”,老二很满意,不停的夸老三。后来,老二死在边外,死的时候身上还带着做好的蓟镇粽子。一辈子没有碰过女人的老大也死了,是与军官打架被杀的,打架的原因很复杂,那也是另一个故事里的事儿了。在戚继光离开蓟镇的第二年,聪明能干的老三跑了,回南方找他女人去了,据说是死在路上。老四身子弱,病死了。小五一直活着,后来小五把家搬到敌台上,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也成了守台的戍卒。小五一直活到明亡,小五的儿子、孙子,重孙子都一直在长城的敌台上繁衍生息,这一支延续下来,再没回过浙江的老家。小五姓孙,他们那个敌台,后来叫孙家楼。敌台周围的山上长满了薤和桲椤树,每年春天,桲椤树长出新芽,在农历四月下旬,长成比手掌还大的新鲜树叶,当地人有在端午前后采集桲椤叶做桲椤叶饼的习俗。桲椤叶作为食品包装材料还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 image008.jpg

图8:戚继光题写的天马山石刻

戚继光和老道的故事,后面还有交待。戚继光镇守蓟镇,日夜操劳,在万历年间肺病发作过好几次,在老道的坚持下,曾到天马山治病、养病。老道的鹰哥洞条件差,就将戚继光安排到天马山他徒弟那里,老道亲自守护在身边,看病、煎药。现在,天马山上还留有戚继光的摩崖石刻。不过,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注:既然是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只是根据相关史料,合理设想,编辑成文。 

1、文中所提及的鹰哥洞,又叫鹦鸽洞、莺歌洞,在秦皇岛抚宁区大新寨镇猩猩峪村西,洞中有石刻记载大明嘉靖年间有道士名王道玄。石门还在,门柱雕刻和对联还在;

2、天马山在秦皇岛抚宁区北,洋河水库边,山上有道观,有摩崖石刻;

3、以姓氏命名敌台,在秦皇岛长城沿线很常见,当地人都有相关说法,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4、桲椤叶饼的传说很多,但这种食品加工制作的方式,主要在长城沿线的村庄流行,现在,有识商家已将其开发成地方特色食品;

5、南兵守长城有切实的史料记载,自隆庆三年(1569年)来蓟镇,陆陆续续,来来回回有近万名,有留在这里繁衍生息的;

6、玉米进入中国,最早记录于明中期、嘉靖年间的南方地方志书中,但在北方大量种植,要到明末清初;

7、戚继光患有肺病之事,多记录在他的奏疏、文集中,晚年受排挤辞官归乡,不久病逝;

8、大明中后期,朝廷党派争斗,政治昏暗腐朽,不仅文臣内斗,军队也派系林立,尤其南北兵之间,矛盾重重。尤其后期,北兵派系崛起,不断打压南方派系,以浙兵最为突出,这种矛盾突出爆发在万历后期的两次援朝战争和与后金的作战中。种种腐败最终使得大明王朝自毁长城,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

9、长城空心敌台的驻兵,按戚继光的文字记载,敌台分为冲缓两类,冲则常驻十名,五名鸟铳手,五名杀手;缓则常驻五名鸟铳手,不同时期,人数也不同,到后期,在台上安家驻守也有史料记载的。

  

2022年3月26日星期六,被封三天,编于家中。


【作者简介】于文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秦皇岛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女摄影家协会顾问,秦皇岛市户外运动“始祖”级人物。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