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赤岸探秘】20:“塘神”王槐耄耋之年修蜀墅塘(作者:张金龙)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25  已读:1714 次  文章来源:

义乌最早水利工程福泽一方

“塘神”王槐耄耋之年修蜀墅塘

张金龙

 

在佛堂和赤岸两个镇交界处,有一片碧波荡漾的湖塘——蜀墅塘,被誉为义乌最早的水利工程。八百多年悄然而过,它四周仍山清水秀。塘下禾稻水旱丰收,邻近几十里的农民都十分怀念、感谢八百多年前一位九十高龄的翰林修塘,他就是佛堂镇后塘村的“塘神”(宋理宗御封)——王槐。

王槐(1099—1196),字植三,先祖系王彦超的小儿子。绍兴廿一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大理寺卿。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86岁的王槐告老还乡,居现祖居地佛堂镇后塘村(原称蜀塘村)。晚年返归乡野,他植竹种桑,栽桃培梨,闲暇之余,在附近的蜀山吟诗咏赋。

IMG_9241 蜀墅塘水利遗址.jpg

嘉庆《义乌县志·水》说,王槐回家后,见四周群山环绕,七十二条溪的水若汇在一起,可灌溉上千亩田,就在山谷间开挖了一口八十亩的水塘,但下游田多,塘里蓄不了多少水,不够灌注。丙午(1186年)年闹旱灾,老百姓仍旧饥饿难忍。他打开自己家粮仓救济饥民。粥少僧多,无济于事。是何原因呢?苦苦思索,他才发觉是溪越冲越低,塘却相对变高了,溪里的水不能全部流进塘里,蓄水很少。

王槐决心挖深池塘,筑高堤坝扩大蓄水面积。家里人都反对:“你呀,九十岁了,挖塘筑坝非常辛苦的,真的还要当愚公吗?”他伸伸老胳膊老腿,哈哈一笑,“我不过是喊喊口号挥挥旗,或许还能再干几年。”这时,永康有个叫康侯的朋友闻知后,表示愿意帮助,并一起和王槐登山察看地形。看到塘西有座山,康侯说此山可作天然屏障,依山筑坝,一定坚固。王槐连声赞同:“对对对!”。这座山叫飞来山。好像老天爷赐给他们筑坝似的,飞来山有三个山头呈梯形排列,在山谷的北面筑坝,可把七十二条溪的水汇在一起,春涨时就不会发洪水,夏秋干旱时可开闸放水,还能把原来的塘包括进去。后来的蜀墅塘与飞来山呈37度角,可以延缓洪水对大坝的冲击。“塘叫蜀墅。希望之后这片土地像四川那么富饶,家家都能住上别墅一样的楼房。”修蜀墅塘,康侯功不可没,塘修好之后就离开了。王槐为官时曾去过四川都江堰,他觉得可以模仿,在塘堤中央建人工放水的硎井。

四邻八乡的人听说九十岁的老翰林又出面捐钱修筑加高塘坝,无不赶来,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人拉肩挑,运石挑土,砌石护坡,打夯筑坝。经过几个寒暑,终于修成了。就命名为蜀墅塘。

蜀墅塘把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聚在一起。四周总长3600步,合计四顷五十三亩,可灌溉一千六百余石田。大坝顶部能并行三辆牛车。设四座闸门,蜿蜒曲折的水渠可以灌溉农田三万亩左右。灌溉系统可以分三枧九川,各枧都有堰坝,开渠引水。第一枧叫横塘枧,位于主坝下400米,硎井的水先到这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原蜀墅塘北边的水库所淹没。第二枧叫青丝枧,建在两块巨石中间。坝底用石块砌成,在岩石上凿渠分水流,底部有出沙口,中圳直通吴溪。雨季可以泄洪。第三枧是两渠的过水坝,西侧有出水口,便于旱季灌水。三枧有宋式石梁桥,也是通往金华的大道。还订立了管塘放水规则,设塘长理事负责日常蓄水和分水。每年冬季枯水时,村民都会牵牛在塘底来回搅动,使淤泥流走。所以不会淤塞。

由于蜀墅塘修得好,自南宋以后,客姓人纷纷迁居到无人居住的灌溉区,出现了塘西、塘边、塘角、塘下洋、塘下等许多农村。所以宋孝宗称赞王槐“席史枕经,尊主裨民,帝赍予弼,庶采仪型。”并赐额“福惠群生”。家谱载,1204年宋宁宗御封王槐为塘神。朱丹溪发现蜀墅塘北堤溃缺,曾经带领附近村民重修,还写了《重修蜀墅塘记》。明初大儒宋濂有《蜀墅塘记》。金涓有《蜀墅头》:“溪头自舒散,天淡夕阳微。拂石松边出,看云水上飞。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2014年水利部和浙师大联合拍过一个纪录片《蜀墅塘》。中央的文物专家看了也交口称赞。鼓励义乌申报全国文保单位。现在后塘村常常在塘里举行龙舟比赛,还在塘边修了个塘神庙,纪念义乌第一位水利专家。

 

【作者简介】资深作家,原文联副主席、市志编辑部副主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