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过年鱼肉冻
潘爱娟
再过几天,又是传统的春节了,这些天,气温都在十度左右波动。天气凉了,人的食欲开始渐增,于是乎,吃成了大家日常的谈资。昨天朋友送来一条八、九斤重的大头鱼,这么大的鱼,一天两天肯定是吃不完的,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做成鱼冻。
已经很多年没有自己动手制作鱼冻了,看着锅里冒泡的鱼汤,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做鱼冻吃鱼冻的情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农村中普遍缺衣少食,一年到头难得沾到荤腥,要想吃鱼冻肉冻,就得等到过年。所以那时候的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过年那段光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新鞋子,可以大口大口地吃白米饭,过年可以吃到鸡鸭鱼肉。
当时的家乡,池塘中的水是洁净的,池塘可以洗衣洗菜,还可以养鱼。那年月,池塘是集体所有的,池塘的鱼也是集体的,我们可以在池塘里摸螺蛳,却不得抓池塘的鱼。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这池塘里的鱼就是村民们的了。鱼通余,年年有鱼,年年有余是老百姓最朴实最热切的期盼。在我的记忆中,每到过年前,村子里就会把门口塘的水抽干,一为捕鱼,二为清塘泥。门口塘的塘泥特别黑,门口塘的鱼特别肥。门口塘是属于第五、第六两个生产队共有的,打捞上来的鱼也是两个生产队的社员都有份。我们家人多,分年鱼的时候可谓是占了大便宜,一条大鱼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大小不一的鲢鱼、鲫鱼,每年五、六条鱼是一定能分到的。有些年份,门口塘的鱼特别大,为了分得均匀一些,还得把大鱼剖成两段三段。
分到鱼,我和妹妹们手里各拎一条回家。母亲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去没有抽水的池塘边剖鱼洗净,虽然冬天的风冷凛刺骨,手指也被冻僵,但池塘边杀鱼的人们都是有说有笑,脸上写满了过年的喜悦。
剖洗干净后的鱼拿回家后,不是用来当天吃的先在家里挂起来,到大年三十再烧煮,做成鱼冻留给来拜年的亲戚吃的。初一到十五,平时难得走动的“七六姑娘八六嫂”都要相互串门拜年,而鱼冻肉冻是接待客人不可或缺的两样主荤菜。
做鱼冻是很花功夫的,民间有句谚语叫做“千滚豆腐万滚鱼”。我做鱼冻,先不加锅盖用旺火煮,不加盖可去除腥气。待鱼熟了再放进一些油豆腐加盖煮,直至鱼香从锅盖缝隙间溢出,再改文火慢熬到汤色黏稠泛白,放入食盐和调味品。做鱼冻忌放酱油,放了酱油的鱼汤就不透明了。鱼在炖煮时,一种叫做生胶质的蛋白质溶解于水,温度降低后,凝结成冻。炖煮的时间越长,鱼肉中的蛋白质会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各种氨基酸,鲜味自然生成,鱼冻的奥秘正在于此。据说吃鱼冻还可以滋润肌肤,有一定的美容作用。鱼冻煮透后带汤盛在一个个“高脚碗”中,到了第二天早上,一碗碗晶莹剔透的“鱼冻”生成了。
肉皮冻也曾是我们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最爱,肉皮冻不但韧性好,色香味口感俱佳,而且对人的皮肤、筋腱、骨骼、毛发都有重要的生理保健作用,也有加黄豆一起煮的,可加或不加酱油,分“清冻”和“混冻”两种,是下酒的佳肴。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也会选用猪的前蹄制作。我们家煮鱼冻和肉冻都是要加油豆腐的,我最喜欢就是吃鱼肉冻里的油豆腐了,一口下去,油豆腐里面全是晶莹剔透的冻,在我看来,油豆腐的味道比鱼肉冻还鲜美。
鱼冻虽是过年餐桌上的主荤菜,但也不能随便可以吃。很多家庭一碗鱼冻要接待五、六批,甚至更多批次的亲戚。我们去亲戚家拜年,父母都会吩咐,桌子的菜不要随便去夹,放整齐的猪舌猪耳不能碰,主人没翻的鱼冻肉冻不能碰,因为那些都是放在桌上摆的样子。记忆中,大年三十做好的鱼冻,总是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后才能吃到。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客人早点来完,剩下的鱼冻可以给家人们解馋。但最终的结果是,客人来完了,鱼冻也只剩下冻,看不到鱼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我们已经很少自己动手制作鱼冻了,也不用等到过年才有鱼吃,要想吃鱼吃冻,跑到饭店里点一盘即可。但饭店里的鱼冻,总也没有过去自己做的鱼冻来得可口,不是说大厨们的手艺不到位,而是饭店里的鱼冻少了那份属于我们童年记忆的亲情味道。怀念儿时过年吃的鱼冻,怀念和母亲一起煎鱼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