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原创首发】水竹洞天亭(作者:陈炫华)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05  已读:889 次  文章来源:

hexin.jpg

 

水 竹 洞 天 亭

陈炫华

 

说到苏溪亭,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绝句最有名:“酥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栏,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但还有个水竹洞天亭,知道的人就少些。

近日,翻阅《胡宅村志》,其中的第十五篇“水竹洞天”,引起了我的兴趣。篇内辑录了许多名人的诗文,内有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号潜溪,祖籍义乌,后迁居浦江)的《水竹洞天亭记》,云:“同郡胡君伯器,世居酥溪之上,其地山环水萦,林木郁深,伯器择其胜者作亭其间,因高为堤,汇流成池,旁植翠竹数百竿,清气修修然袭人。登亭四望,杳不知尘壤之连区,仙寰之在迩也,乃匾之曰水竹洞天”。

宋濂《水竹洞天亭记》.jpg

据记载,水竹洞天亭建于元代至正十七年,即公元1357年,建亭者是苏溪胡宅胡氏的第五世孙胡琏(字伯器)。元至正年间,战事频繁,天下大乱,是元朝走向衰落甚至死亡的最后一个阶段。胡琏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要建这个亭?历史长河浩荡,面目模糊,己不可详考,但从有限的文字资料中,仍然能够看出,胡琏是个非常有个性、有情趣的人!他有远见,且喜结交天下文人雅士!

苏溪胡宅胡氏的远祖是宋代明臣胡则,苏溪胡氏一世之祖胡垣是他的第十一世孙,原先居住在永康库川,因到杭州南山龙井源祭祖,途经苏溪,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又便于祭祖,在宋理宗开庆年间(即公元1259年),举家迁移到了这里。其地原名上市,后于元至正庚寅(公元1290年)建祠立祖,为上祠堂,名为上宅,胡垣生有三子,长幼二房务农为主,次房务农兼儒,次房愿让上祠堂为长幼二房祭祀场所,自己另建一个下祠堂,称中宅,因上宅、中宅均属胡姓,为方便起见统称为胡宅。此名沿用至今。

胡宅坐落于义乌丘陵平原的东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于农作物生长,属浙中山系,为会稽山余脉大部分及金华山余脉延伸而成,地处两支山脉的结合部,拥有四个多平方公里肥沃的土地(如今大多已建成工业区和城镇建筑设施),加上有三条溪流纵横,苏溪(大陈江)由东向西转折北傍村而过,黄狼坑溪穿村而过,六寺塘溪挨村而过,肥沃平整的土地配上三溪,加上牛头山、讲岩山等众多山脉,构成了一幅有山、有水、有田畴的自然风景画。

三条溪流中,最为出名的是苏溪(大陈江)。它发源于六都坑全章岭、大坞尖,往西北流到双溪,另有君溪源于龙华岗,从北流入,北源经君溪村,南源经雪顶村,于毛草坞东北汇后往西流,于双溪村东北入苏溪上源。苏溪上源自双溪村往西流,到里外甘村西面入巧溪水库,出水库后流经翁界、二头门、殿下、后店到胡宅,折北而流,经过胡宅后经邢宅、塘坞至杨店,自杨店往北流,经大陈、后陈往西北出县境,过浦江县境至诸暨安华之浦阳江。古时候的苏溪水位落差三、四十米,湍激悍疾,水清甘甜,两岸林木葱郁,桃红柳绿,杏花烟雨,鸡鸭嬉逐,雁飞蝉鸣,风景这边独好!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1229_e7b14c9b077549a9899d74c1031fa11c.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胡琏就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他从小失去了父亲,与二弟相依为命,然性格豁达,兄弟和睦,勤耕好学,辛劳创业,颇有资财。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胡琏选择村北的讲岩山、烟岚山之间(即今开元寺处)的临水近衢处,建了一座亭(四间),引水筑池,亭四周种植了成百上千棵毛竹,辟一游人栖息处!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阴历四月底,监察御史察伋登临这里,喜不自胜,赋诗一首:“筼筜幽䆳日偏长,翠雨飞来满石床;三伏清凉无暑气,四山奇绝有溪光;洞天微醉擎鹦鹉,海月初升听凤凰;几度临风亭上立,白云孤鹤自徜徉!”并应邀用篆书在门楣上写下了“水竹洞天”四个大字,因此,后人称此亭为“水竹洞天亭”。

建亭后的第二年,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冬,朱元璋的部队围攻婺州(金华),数万部队滞留苏溪,缺乏军粮,胡琏与堂弟胡让(字克让,号烟岚,声朗朗,貌堂堂,受业石一鳌,好读书,迹寄岩山,讲岩山之命名在于此)及同县人高信,各拿出粮食一千三百多石助军,立下汗马功劳。这体现了胡琏等人富有远见,豁达明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应求贤诏,三人俱试中授户部郎中,胡琏又升本部侍郎(疑为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国防部副部长),这时胡琏己经老了,他明智地告老辞官回到家乡。

水竹洞天亭建好后,胡琏经常与二弟、胡让等一些志趣相投者,在此纵论天下,吟诗作对,醉酒当歌!水竹洞天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胡琏的声望,引来了附近的金华、永康、钱塘、会稽,及来自岭南的广信、江西的番阳、豫章、山西的山阴、陕西的扶风等四面八方的贤士大夫、文人墨客,他们登亭四望,畅饮抒情,写下了许多水竹洞天题咏。水竹洞天亭名噪一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宝轴。但遗憾的是,水竹洞天亭最终没能逃脱兵燹,废于明代战乱,诗文也大多散失。值得庆幸的是,明癸未(公元1643年),胡琏后人胡屏仲,“避兵抢攘,宁弃籯金,护此宝轴”,编成《烬遗集》,通过残章遗墨,使我们窥到了“水竹洞天亭”的一些样子:“酥溪溪上亭还好,水竹幽幽胜倍加;万个修篁领风月,一泓寒玉浸烟霞;讵知洞府神仙窟,便在山林处士家;安得携朋并载酒,烂题诗句发英华!”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初将此亭名为“水竹洞天”,胡琏心里有所疑惑,且惴惴不安的。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份,宋濂时年68岁,己经辞官退休回到浦江青萝山,胡琏登门拜访,请求为“水竹洞天亭”写一篇诗文,并且试探着问:“吾亭有水竹之胜,荐绅家以洞天名之。洞天乃神仙之所栖息,夫岂宜哉?”这其实也是不少文人的责难。宋濂的回答十分精彩,充满着浓浓的人文主义色彩:“子以为神仙诚异于人乎?彼亦人耳!第能全其形神而葆其真熙,于是乎始与人殊耳。且覆载之内,以洞天名者凡三十六,往往皆在山幽谷人迹旷绝之所,自非劳神苦形则不足以致之。今子之居斯亭,当风日澄煦,月色爽朗,良宵嘉旦,呼酒命席,朋游毕集,披羽衣,御五弦鼓淇焕之章,诵寒潭之句,更歌迭舞,扬袂抚掌,有不知夕阳之西坠,零露之在草也。当是之时,神酣意适,虽清都蓬岛何以如此,而谓之洞天,奚为而弗宜哉?”宋濂这番言论,可谓掷地有声,既打消了胡琏的顾虑,又平息了许多文人的责难!

从胡琏修建“水竹洞天亭”,距今己有664年,世易时移,山川巨变,亭己不在!原先的幽深险胜己夷为平地,代之以幢幢排排的高大楼房。苏溪因为巧溪水库的兴建,溪水己如猛虎归栏,变得潺潺涓流,不复当年的悍疾勇猛、汪洋恣肆了!2022年元月,我登临此地,按图索骥,努力寻找,虽在山上也找到了一个凉亭,但登高四望,只觉与先贤遗墨所叙,不啻天壤!

也许,只有记忆中的、遐想中的,才是最美好的!

 

(2022年1月4日)

有品质 有深度 有趣味 科普文化交流网.pn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