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科普作家体验义乌铭悦红糖文化
许庆军
进入10月下旬,“红糖之乡”的义乌乡村处处飘散着红糖香甜味道。当地土法红糖生产开启了甜蜜丰收季,传统红糖、红糖麻花等食品开始大量生产制作。
10月31日,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走进位于城西街道上杨村的义乌铭悦红糖厂,近距离地观摩义乌红糖制作的全过程,亲身感受源远流长的义乌红糖文化。
红糖是义乌传统“三宝”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承载了几百年来义乌糖农们的艰辛和希望,见证着“鸡毛换糖”的崛起和辉煌;红糖文化蕴含着义乌人民“勤耕好学”的精神,“鸡毛换糖”文化正是从红糖文化演变发展而来,义乌红糖文化是义乌现代市场文化的基本源头之一。
多年来,义乌市以科技的力量、文化的魅力助推义乌红糖传统产业健康发展,开展红糖产业整治提升行动,让义乌红糖的影响面越来越大,美誉度越来越高。科普作协主动承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办的“义乌红糖科普文化论坛”,普及义乌红糖文化。出版《话说义乌红糖》,从红糖的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商业文化等角度对红糖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义乌糖蔗种植的区位优势、义乌红糖的丰富营养与神奇的功效,对弘扬红糖传统产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义乌用糖蔗榨制红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红糖之乡”的美誉,生产的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又名“义乌青”。至今,义乌红糖仍坚持用传统柴烧铁锅煎熬制糖,因未经提纯,保留的养分较多,营养价值高。义乌红糖也是当地传统食品——“年糖”的主要原料。进入腊月,家家户户用花生、豆、芝麻、米等拌上调煮的红糖,制成冻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
义乌市铭悦红糖厂是义乌首批两家入选省级名特优食品作坊的红糖厂之一,每年可产红糖约2.5万公斤。在用古法加工传统红糖基础上,这个厂从保健角度开发了系列产品,如老姜红糖、产妇红糖、玫瑰红糖等,并以红糖为原料,制作红糖麻花、核桃糖、冲管糖、牛皮糖、生姜糖等多种“铭悦”牌衍生产品。
义乌市铭悦红糖厂厂长杨倡春先生是义乌地地道道的农民企业家。他既做企业又做文化,对红糖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从田间地头到企业的“产供销人材物”都亲力亲为,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传统红糖生产季,他自己出资举办土法榨糖、石磨豆腐、织土布、绑草鞋等一系列本地传统民俗活动,工作人员身着义乌农民传统服饰,挑着货郎担,庆祝传统红糖季的开始。杨倡春挑着货郎担,手摇拨浪鼓,喊起了“鸡毛鸭毛鹅毛换糖啦!”的纯正义乌话,重温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义乌小商贩跋山涉水,不怕辛劳,走遍全国的鸡毛换糖日子。
杨倡春回忆起自己从年少时便与红糖结下的缘分,表示:义乌农村许多农户祖祖辈辈从事红糖制作,过年过节也都离不开红糖和用红糖制作的小吃,“义乌红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举办这些文化艺术活动,目的是要让这些传统工艺代代传承,把中国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有一种甜,叫义乌红糖。现在,义乌市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采取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开发力度、举办红糖节、弘扬红糖文化、打造红糖品牌、开拓红糖市场、发展红糖休闲旅游产业等一系列举措,大力建设糖蔗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和红糖规范化生产加工示范园,以“红糖飘香”美丽乡村精品线带动产业发展,以“义乌红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规范赋能红糖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让义乌红糖品质更放心,不断做大做强这项助推共同富裕的甜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