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种修行
楼其华
我信仰书法艺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鉴赏已经有着虔诚的信仰;学书是一种修行,是修身、修性、修心的融合。
一、学书可以养生息
书法活动类似于太极拳、气功等传统养生法。太极拳和气功都注重神、意、气、势俱到,眼、身、手齐动,达到“形神合一”。书法活动也追求神、意、气、势俱足,强调心、手、笔统一,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做到形神兼备。书法活动是一项良好的体育运动,写字不仅要运用腕力、指力、臂力,还需要运用腰力、腿力,“以通身之力而送之”。太极拳、气功和书法活动它们最本质的共同点就是“静中动”,是在大脑安静的状态下,心不他用,目不斜视,耳不旁听,专心致意地运功写字,从而促进和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以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乐趣。
二、书法也可怡情趣
古人稿书最佳,因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尔。如:王右军《兰亭集序》、颜鲁公“三稿”天真烂漫,莫可名貌,有意为之多不能至。可见天机自然萌动,闲情逸致的心境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深远。“天真烂漫是吾师”,运笔的顿挫抑扬、墨色的浓淡润枯、线条的曲直伸屈、布白的疏密奇正,都无不夹杂着书法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喜怒笑骂”皆成文章,诉之于文字,文为心言;“正草隶篆”之为书法,诉之于笔端,字为心画。所以,书法之人,寄翰墨以怡情趣,借毫端以释快垒,实为人生之一乐也。
三、书法足以增学识
学书者必须掌握纵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横向的社会知识,如文学、历史、地理常识、民族风情等。中国书法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缺一不可,否则不足以成为书法作品,只是写字而已。因此学好书法,还需有相应的学识修养,促使学书者增加知识点和知识面。
四、书法亦能正人品
“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杨守敬论书: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学富则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字里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中国书法史上盛传“笔谏”的美谈,柳公权持正感言:“心正则笔正乃可法也”,此话在君臣之间,语中有骨,掷地铿锵。
“人品高于书品”,在书法评论界是得到认定的。自古就有书法的创作水平和其人的德性修养相得益彰的审美心理。初唐四家“欧、虞、褚、薛”,中晚唐的“颜、柳”都是道德文章的一代高标,其书法成就无不体现先贤彪炳千秋的人格德性。意在笔先,于字外求功夫,为追求翰墨的风神骨力,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思想内涵,其首要的任务就是立德。“读书即立德”,故学书之人的读书即求立德进而正人品。
五、书法尚可利公益
美情与利欲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实用性无可否认。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书法在整个艺术殿堂中的地位日臻明显。故法书之人如为利欲权欲所惑,昏昏然劳碌于案头笔墨之际,浑浑然走奔于石井名利之场,其书法之美情必将丧失殆尽,而粗俗之气难免溢于字表。只有法书者心地纯真坦荡,常有去利欲之心,时怀利公益之意,书法的玄妙之境自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入美之境将指日可待,才能为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