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军英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初秋时节,远方学友回乡省亲,蒙友相邀,篆香、闻香、品茗,寻味香文化,三言香堂,一场友、茶、香与心的美丽邂逅就在彼时。
所谓“三言”,乃一言香、二言德、三言道, 步入三言香堂,古色古香的红木博古架上,精致的线香、柔和的香粉,诠释了香“和而不同,不为香而香”的意韵,一股香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初秋的空气中依旧弥漫着夏的火热气息,一壶沉香好茶,一柱沉香,妙曼青烟,蒲团矮几,几许好友,盘腿围坐榻上,香主一身旗袍,婀娜多姿,古韵犹存,一曲古筝高山流水,古典优雅,清音缭绕,品茗、听琴、闻香叙旧,共诉相思,便自有了“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的那份静怡与清凉,悠然仙境,恍惚间竟不知是香晕了时光,还是茶醉了光阴。无怪乎古代文人墨客频以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李清照有词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美丽好客的香主对香文化自有一番见解,香伴随着人类几千年古老文明,各国都有自成一体的香文化,据记载,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的起源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我们现在最早反映古人用香历史,是“红山文化”、“青浦文化”、“龙山文化”遗趾出土的陶香炉和战国时期的铜质博山炉。香文化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限,那时对香木香草的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青)、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等典籍都有很多有关记载。
至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的实现,疆域日益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关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助推了香文化的发展。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
汉武帝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至隋唐时期香文化更趋成熟与完备,宋元时期限香文化达到鼎盛,相传宋人有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在社会人文艺术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艺”,香道文化渊源流长,之后并广行于明清,文人更爱香,品画焚香,品茗焚香,抚琴焚香。几千年来,上层社会、文人骚客、高僧等喜以香为伴,而除了祭祀、燃香愉悦身心,沉香、檀香的药用价值也有所见长,大众生活中的香疗、香食、香药、香茶等也较为常见。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香主一番香文化的娓娓而谈,我们一众对香文化有了初了解,香主现场演绎的香道仪式,犹如一场精美的礼仪表演,让闻香者饱餐嗅觉大餐的同时,尽赏视觉盛宴,情不自禁想一试为快,心动不如行动,在香主的指导下,我们几个开启了问香首秀。香道焚香有它的专用工具,香篆用于篆香,也叫“香托”、“香范”,羽帚扫灰,香铲松灰,香匙取香,灰押压灰,火箸取炭,银叶夹镊银叶片,尤其是各道工具就位也有讲究,铜质小香炉放在左手边,一应工具按序放在右手边,一绢丝绒叠成方形,布香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接下来,便是深呼吸,凝心静气,让自己放松,平稳内心,不急不躁,即便边上有些许嘈杂,也不让它入耳。开炉,用香筷整理香灰,使其松动,用小香压平整香灰,轻轻压平,将香篆放入香炉(古时香篆曾用作计时),而后取香、篆香,篆香时不免微微有些紧张,手稍稍一晃,些许香粉便漫出香篆,幸而只有一点点,因此,在初次取香时以少为妙。每使用一种工具,放下时便要用香绢插拭香道工具,篆完香便是起香。起香时,屏气凝神,双手轻轻垂直、迅速的提起香篆,浅咖色的沉香仿若一朵花镶嵌在白茫茫的香灰上,白灰分明,以小截燃着的线香放到香粉上引燃,篆香便大功告成。
“袅袅香风起,凄凄寒露零”,用心篆完一炉清香,甚喜,点燃时一缕翠烟萦绕在幕帘,在馨悦之中调和着你心智的灵性,心已随着烟飘出静轩阁,仿佛漫步于仙气云天之境,闭上眼,袅袅清烟悠然弥漫在空气中,融和后深深的吸入,徐徐地浸入心底,柔和地穿梭于全身,体味那远离尘埃与渲嚣的飘渺,引思绪沉寂,一股悠远的清香让你的心灵放空,灵魂仿佛穿梭于空际的山谷,眼中是满目的苍翠,又仿佛听见山泉淙淙逶迤盘旋于山涧,清咧咧的,没有一丝杂质,涤荡着你的心灵,此时此刻,香与人和悦共鸣。兴致之至,欣然赋诗一首《三言香堂•咏怀》:
沉香作铭三言堂,
歌笙舞翩续前缘。
香雾幻影度山川,
清烟几许醉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