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原创首发】公共摄影作品创作中的民俗意识(作者:陈趣联)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15  已读:568 次  文章来源:

公共摄影作品创作中的民俗意识

 

陈趣联


作者简介:陈趣联,浙江省慈溪市非遗办主任,研究员,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浙江科普作协会员,浙江曲艺协会会员,慈溪社科院理事。多年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和收集,研究课题和论文曾经在文化部公共文化课题研究得优秀奖,参加过黄山论坛征文,多次参加全国非遗学术会议。

 

关键词摄影 创作 民俗

内容摘要优秀的摄影作品创作除了需要必要的设备和对设备的掌握技巧以外,还需要有合理的构图、对自然光和顺光、逆光、侧光等灵活应用、影调把握。设备和技巧是产生优秀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而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就是民俗意识。民俗是历史上产生的闪光点,是产生思想的源头,具有本土特质。为此,在摄影创作中我们得多了解被拍摄对象的历史环境,对具有表现力的民俗事像作比较研究,充分体现主题。

 

摄影作品作为艺术,起源于1892年。在那时,作为西方标准的摄影艺术注重黑白的对比,近景、中景及远景的层次分明,广告片的色彩强烈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更着重于构图的美感,很少提及民俗意识在摄影作品中的重要性。国内专门提民俗摄影已经到了上世纪末期,那时有蒙古族的那达摩、藏族的雪顿节、大藏区川北的煨桑节、山西的社火、浙东的都神会、台阁等民俗摄影见诸于媒体。问题在于民俗摄影与摄影创作的民俗意识是两个概念,前者把民俗活动的内容作为拍摄对象,而民俗意识拍摄的对象不一定是民俗事像。许多学者认为,摄影要吸收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精华。时下,最出名的是乌兰麒麟的漫画《关于棉花的主题》,一幅画如投枪,如匕首,赢得全球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有效地回击了美欧反华势力抵制新疆棉花的恶行。漫画本身不是画民俗内容的,但作品中存在民俗意识,稻草人的服装看上去象征着新疆人,就像和服像征日本人一样。历史上黑奴摘棉花的场景也体现了民俗意识。

那么,民俗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首先,不变的、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新疆王海燕的民俗摄影就是最好的例证。馕饼制作过程组图,表现了数百年维吾尔民族不变的饮食文化。地域辽阔,沙漠、戈壁的地貌,择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这一切说明馕饼是新疆最适合的食物,可以做到几个月不坏。他的另外一组作品反映塔吉克族牧民抢羊的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少数民俗同胞固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新疆很多地方环境恶劣,沙尘暴、地震、水源稀少和风灾经常出现,他们深知从小就得养成斗争精神。乌兰麒麟的《关于棉花主题》中也有类似的不变的思想。蹲在稻草人后面控制稻草人的警察,为什么是警察而不是其他人?因为是警察,让人马上联想到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跪杀黑人弗洛伊德。警察存在种族歧视是不变的、历史上形成的,至少难变的。正因为有民俗意识的存在,乌兰麒麟的的漫画才会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才会有非常出色的战斗力。清代学者郑樵说过,图经也,文纬也。外交部发言人的反驳有战斗力,漫画也有战斗力。经纬一起上才能让世人知道国际反华势力的真面目。

其次,民俗事像的民族性也是民俗意识的重要内容。摄影师拍摄的棉花田作品,带着镣铐干活的黑人必定是强迫劳动的南美黑奴,开着机器采棉的农民肯定是新疆富裕的棉农,可能是喀什的,也可能是库车的农民,具体哪里就不重要了。民俗事像的民族性还表现为同一个民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山西的社火大多以三国人物造型,而浙江东部的都神会则以宋代将士为标准来装扮。山西社火与浙江绍兴的社戏在脸谱上又存在相似的地方。藏族有著名的雪顿节、望果节,但同样属于藏民的四川西北部,存在着煨桑节,一般五六月间举行,原来是祭祀战神的仪式,一年一次,后来一些婚庆仪式或盛大庆祝活动都举办类似的仪式。

再次,民俗意识中的集约效能。在摄影艺术中,作者想表达大海的主题,就以一小块蓝色来代表;想表达杨柳的主题以几个杨柳牙头来象征。在浙东,有城市搞艺术节,想表达水的主题,就用抽水机把水引入大会堂,想表达桥的主题,就以钢架搭一座桥,这违反了民俗意识的要求,也违反了艺术规律。乌兰麒麟为讽刺欧美对新疆棉花的抹黑,以一件新疆男子的外套来表达就符合民俗意识的集约效能。《中国海洋大学报》发表了一篇慈溪市鸣鹤古镇的文章,配图为一个石窗,石窗上端点缀两片藤曼。照片给人一个感觉,千年古镇重新展现生机。尽管海洋大学报没有鸣鹤古镇的全貌照片,没有古镇各项具体项目,但照片给读者的吸引力超过了实物内容的吸引力,令人向往。乌兰麒麟漫画巧妙地把澳大利亚军人在阿富汗捏杀平民的照片,与总理指责中国人权的照片组合起来,通过夸张的表达,引起澳方总理的亲自抗议,澳总理的头像正体现了民俗意识的集约效能。摄影作为艺术样式,要有吸引力,首先需要有艺术的力量感染读者,而民俗意识的集约效能恰恰能够办到。在这里,不可否认民俗摄影的成果,不过,民俗摄影只不过把拍摄对象定格在民俗活动上,而要拍摄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还需要按民俗意识的要求去把握。新疆摄影师王海燕把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八种吻的照片来反映该民族的传统礼仪,客人之间吻手背,长辈与晚辈吻额头,平辈吻嘴唇,男女之间也有各种吻礼。摄影师抓住一个吻来说明塔吉克族的风俗恰到好处,在民俗摄影中实践了民俗意识的艺术思想。

为了在摄影创作中多应用民俗意识,无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了解作品包含的历史知识。王海燕老师是山东人,如果他没有在新疆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不去帕米尔高原深入生活,那么,要拍摄细致入微的新疆少数民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简直是不可能的。同样,不去了解西方殖民者的黑奴贩运、南北战争前的南美种植园的奴隶制度,要理解乌兰麒麟的漫画主题强力的讽刺意义也很难。创作与欣赏往往彼此相通,没有欣赏,创作毫无意义;没有高质量的创作,欣赏也就无从谈起。西藏的雪顿节场面宏大,民间盼望节日是对佛祖的崇拜,僧侣盼望雪顿节,是因为六月十日至三十日,他们只能待在寺院里面,一旦雪顿节来到,他们可以放肆地下山。“雪”意义是“吃”,“顿”意义为“奶”.节日到了,百姓们就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牦牛奶和其它食物,因而,他们争先恐后地下山既是摆脱自由的喜悦,又是享受美味佳肴的好时光。了解了这一些历史,作为摄影者的镜头会作合理的调整,他们的构图会更加合理,他们在影调处理上会胸有成竹,远景、近景和中景的设置会更特出主题,会更充分地利用逆光和测光。所以,了解历史是摄影家的基本修养,当然也是画家的修养。

带着民俗意识去拍摄,更需要腿勤。一个摄影师到西藏去拍藏民骑马抓羊比赛就毫无价值,因为西藏人喜欢骑着牦牛去抢羊。在浙东沿海,建有很多潮神殿,在萧山、绍兴一带,供奉的潮神叫马指挥,据传明代戚继光部下因抗倭死于浙东,名字叫马元汉。而余姚慈溪一带潮神殿供奉的王家太太。再往东南潮神变为朱元璋部下五位将军,被称为五都大帝。只要亲自到过,深入调查,拍摄的民间信仰照片才有历史意义,才有地域特色,才可以避免张冠李戴。

了解基本的哲学理论和修辞知识对于丰富和完善民俗意识也有很大好处。哲学理论看起来于摄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西方一些反华摄影记者就是违背了哲学上的事实就是原则,违背了辩证法原则而采用了狡辩术,所以,我们的摄影工作者必须了解哲学思想以便有资本去反击他们。乌兰麒麟的作品采用了事实就是的哲学理论,把HM和耐克的标志以暗喻的修辞方法,画入《关于棉花的主题》中,有力地反击了西方品牌否定新疆棉花的丑行。我们的摄影创作更应该好好利用类似的修辞知识,把摄影作品当作投枪和匕首。光有事实就是的哲学思想还不够,还没有充分的战斗力去反击反动者。修辞手法很多,其目的就是要求摄影作品有集约效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避免就事论事的无深刻思想的,或者是搞笑的摄影作品。比如夸张手法,抓住西方反对记者的弱点去进行夸张,就具有很强的反击力。西方不买账你的具有事实就是的摄影作品,而你不去掌握其它哲学武器,或者修辞手段就打不败他们的嚣张气焰。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之一摄影创作与其它摄影有着较大的区别,比如肖像摄影,它就没有民俗意识具体要求。首先,服务的对象不一样,肖像摄影只要被拍摄对象满意就解决问题了。而公共摄影创作就不一样,它服务于全体人民,它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这一点来说,摄影家就得按民俗意识的要求去拍摄,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要为人民去创作”。公共摄影说白了就是得讲政治,老百姓需要真善美的作品,这是摄影工作者需要努力做到,是政治;国际反华势力以反动的摄影作品欺负我们,我们的摄影家群起而攻之,打痛、打败他们,这,也是政治。反击的工具是什么?就是民俗意识。所以,我们广大摄影工作者要努力完善民俗意识内涵,规定好它的具体措施,真正让摄影成为美化生活的工具,必要的时候也要让它成为投枪、匕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修辞》,2006.11吴利权。复旦大学出版社。

《住哪儿?》,网络平台。

《凤凰网。国际新闻》

《中国海洋大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第1997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