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感恩,传承精神
为迎接建党百年大庆,缅怀先辈伟业,4月1日上午,正值清明前夕,26名来自金华市科普作协、义乌市科普作协、义乌市宁波商会、义乌市纺织品行业协会等商协会的骨干及浙中春华爱心班同学组织队伍来到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同志故居、改革担当精神传承馆、乌溪江引水工程枢纽等纪念地缅怀先辈,开展了一次以“敬仰感恩,传承精神”为主题系列活动。
队伍首先参观了位于衢江区横路办事处贺邵溪村的谢高华同志故居。目前故居是改革担当精神教育讲堂的重要教学点,已吸引无数来自全国各地有志于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前来观摩学习。期间,大家还看望了谢高华的胞弟谢朝生。
▲(左二)谢朝生(谢高华胞弟)同队员们一起
缅怀之旅
一张张相片,记录了谢高华勤勤恳恳、奋斗不息、勇挑重担、一心为民的往事,也将谢老的容颜永远定格在那段峥嵘岁月之中。岁月飞逝,当年簇拥在谢老身旁的年轻人,有的已两鬓斑白,有的已年近古稀。
今年68岁的颜光荣是义乌市宁波商会秘书长,年轻时曾是水电部十二局的通讯员。1972年,颜光荣第一次见到谢高华时年仅19岁。在他的脑海里,至今还浮现他和谢高华的诸多往事。
“6个人挤在一间宿舍,单位职工的居住环境很艰苦,蔬菜粮食供应也很困难。”颜光荣说,为改善当时水电部十二局4万多名职工的生活条件,水电部十二局的领导曾多次找到包括谢高华(时任衢县县委副书记)在内的衢县县委领导沟通协调。“谢老不善言谈,习惯抽着烟,静静地聆听,但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会坚决执行到底。”据颜光荣回忆,正是谢高华拍板,衢县划拨水电部十二局土地的事最终一锤定音。4万职工的日常供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划拨土地给水电部十二局,既避免了给当地政府和百姓造成过重的财政负担,又合理地解决了职工们吃住问题。
▲队员们在故居前合影留念
离开故居后,大家怀着崇敬之情,手举鲜红旗帜,徒步来到活动的第二站——谢高华同志的骨灰撒放地。
据了解,根据生前遗愿,谢高华是衢江区响应“草坪葬”的领头人。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任何墓碑标志。谢老骨灰还田,种草绿化,不占用一寸土地,不浪费一点资源;农民的儿子,来自大地,回归大地。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谢老,我们来看你了!”义乌宁波商会会长周建强点了一支中华烟,郑重地放在谢高华的墓前。多年来,每逢谢高华去义乌参加重要会议,周会长都会召集商会好友驾车迎接谢老。
“谢老的理念是很超前的。”衢州市衢江区横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主任蓝洪水感慨,根据生前遗愿,谢高华是衢江区第一位响应“草坪葬”的领头人。
如今,谢老同这块土地已永远地融为一体。离草坪不远的地方,农夫在水田里忙碌着,播下春天的希望。
▲队员们在改革担当精神传承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之后,队伍来到贺邵溪村改革担当精神传承纪念馆,自2020年7月1日,传承馆开放以来,该讲堂共接待各级党员干部200多批次12000多人前来观光学习。
感恩之旅
下午,队伍来到乌溪江引水工程水利枢纽。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引水项目,1989年动土兴建.工程拦截乌溪江,飞越灵山江,横跨金衢盆地10条大溪,洞穿18座大山,总干渠达82.7千米,每年可向灌区供水9000万立方米,它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衢州南部地区55万亩农田严重干旱缺水的问题。
自古以来,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春秋的管仲、战国的李冰、西汉的贾让和明代的潘季驯等都是兴修水利,造福万民的典范。衢州自古多苦难,岁岁洪涝岁岁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诗句,真实地记录了衢州大地遭受干旱的严酷情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一批山塘水库,但由于受财力和水资源的限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建设乌溪江引水工程,成为金衢盆地特别是衢南人民长期的愿望。
1988年9月,省水利厅在杭州召开乌引工程项目论证会议,时年57岁的谢高华担任乌引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正式领取“义无反顾、砸锅卖铁也要把工程搞上去”的军令状。1989年8月8日,乌溪江引水工程渠首枢纽工程在衢南乡亲的企盼中破土动工。
立下愚公移山志,改天换地创伟业!1000多个日夜,在谢高华喊出“抢晴天,战雨天,没有休息天”的口号声中,衢州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带头上阵,柯城、衢县和龙游的广大干部群众,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人人争着为工程建设出钱出力。无数的劳动者和水利工程人员不眠不休,挥洒汗水,绘就了一幅《丘陵上的银河》的壮美画卷。1994年8月4日,乌溪江引水工程建设完毕,滔滔江水涌入了衢州南部久旱龟裂的土地,灌溉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11个乡(镇),为沿线东港、沈家、下张和龙南等工业区供水,从根本上解决了衢州南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
“庄稼喝饱了,比自己喝饱还开心!”从此,衢州南部的农民们担心遭受旱情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乌溪江引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灌区供水9000万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金华、衢州2市5县(市、区)70多万亩农田严重干旱缺水的问题,20多个乡镇的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滋润着金衢盆地数十万亩良田和数十万人民的心田。
乌引工程,宛如一条绿色的经济长廊,绘就了一幅经济与生态共谋发展的美好画卷,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乌引精神”也随之铭刻在岁月的长河中。
多年后,当年那些参与和见证“乌引工程”的人们再次聚到了乌引枢纽大坝边,回味着谢老和老一辈共产党员为金衢大地留下的这条工业血脉。望着通衢四方的江水,大家带着喜悦、崇敬和感恩之心挥手欢呼。
传承之旅
在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乌引工程展览馆,讲解员毛志良给队员们讲起了谢高华书记几个生动的小故事,“建设乌引工程期间,谢高华书记走路带风,出门办事时,2名20多岁的秘书经常跟不上他,时常跟丢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认真观看乌引工程的图文资料,细心倾听讲解员对“乌引工程”建设的详细介绍,对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相关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参观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乌引工程展览馆
曾有人总结,谢老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培育了全球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另一件是主持建设乌引工程。
“咬定青山不放松”。乌引工程从上世纪70年代初论证到90年代初竣工,中间断断续续近20年之久,中间因工程量巨大而屡次搁浅。但谢高华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可行的施工方案。
如果说,顶住压力建设义乌小商品城是谢高华敢于解放思想,拥有远见卓识的生动展现;那么,力排众议推动乌溪江引水工程建设则是谢高华发扬了“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树立了不畏艰难,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形象。
一个心中装着百姓的人是多么不可思议:成功开放培育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县委书记,却坚持要弟弟做一辈子农民;坚决上马乌溪引水工程的共产党员,却时常把中山装上的纽扣系错。无他,只是谢高华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罢了。大象无形,大智若愚。比起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像谢高华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乌引工程”是老一辈共产党员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它背后所蕴含的“乌引精神”值得大家去传承和发扬。
作者:萧江 王建明 涂明峰 朱赞
摄影:王建明
之江瞭望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