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名家作品】《英华夜谈》序(作者:卢曙火)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11  已读:1174 次  文章来源:

《英华夜谈》序

 

卢曙火

 

“在书海中漫游/春天那泥土芬芳的气息/弥漫于整座校园/孩子们对书视如珍宝/他们每天有约/踏进知识的殿堂……”读着叶英儿2020年出版的《花开如新》清婉的诗句,令人似乎听到了校园里春风相伴的朗朗书声……当新的一年伊始,我却又接到叶英儿一本《英华夜谈》书稿,不禁对她的勤奋和高产由衷地赞叹!

《英华夜谈》不是诗集,是一本综合性文论集子,是我读到的第二本文论集。写诗需要浪漫形象性的艺术手法,而文论却需要逻辑理性的思维,我不知道叶英儿是如何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快速地跳跃转换的。

4898311_012544526035_2.jpg

这本洋洋洒洒十几万字《英华夜谈》,是叶英儿近年来不断追逐梦想征途中踏上又一个高点。她的前一本文论集《海边思悟》主要是对诗词特别是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儒学等国学研究和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教育学研究。这一本《英华夜谈》虽然保持了她理论著作的一贯风格,却更多地在哲思中渗进了浓厚的情感因素,一篇篇文论都是饱蘸着浓情厚意写成的。这一特点,尤体现在本书中占了相当篇幅的关于郭曰方科学诗的研究。

叶英儿从小就是一个有成名成家梦的孩子。一个人崇拜的对象往往是自身梦想的折射。比如,崇拜歌星,往往自己也有歌星梦;崇拜科星,往往自己也想成为一个科学家。而叶英儿崇拜的是诗人和作家。她在《我的科协情》中写道:“在我二十出头的那些年,真是疯了,没日没夜地写稿子,采访,没日没夜地到处投稿,既想出名又生怕没有饭碗吃。”

郭曰方是著名的科普作家、诗人,曾任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中国科学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诗集、散文集、科普、纪实文学、书画等各类著作100多部,曾荣获“全球华语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等称号,多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图书奖。

从这一本《英华夜谈》集子中可以让人真切地感觉到叶英儿对郭曰方的敬仰之情是深入到心灵深处的。

她对郭曰方的多本诗集作了评论和赏析。如对郭曰方《脊梁——献给共和国科学家的颂歌》,该书共收进104首科学诗,每位被歌颂者都是在科技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名字如雷贯耳、熠熠生辉的科学家。如《一生都在与大地谈心—献给竺可桢》一诗,她认为“郭曰方用精确的比喻,诗歌的语言,让气象学、物候学和地理学的脉络得以清晰地彰显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把一位献身科学与教育的巨人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引发了不同寻常的随想,也带来了文学与科学之间令人惊喜的跨越和融合。”“他诗作的明朗简洁,恰恰是他构思的绝妙和智慧,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郭曰方有着深厚、精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功底,诗的语言千锤百炼,加之巧妙的构思,使主题升华到了一种新的高度,被读者喜欢和接受,显示了诗人优异的文学天赋。”

叶英儿还化较大精力对郭曰方的诗歌作了系统整体的研究。认为郭曰方的科学诗有它独特存在的价值,善于创作思想、内容、题材和手法的开拓,把科学美与生活美统一起来,情景交融,如歌如画,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的诗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或缠绵悱恻、柔情似水,无不洋溢着真善美的底蕴,韵味无穷。分析、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对促进科学诗乃至科学文艺发展,意义重大。”她这篇近8000字的研究专论,还作为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大学论文。

叶英儿结识郭曰方是她在《温州科技报》工作时由报社的党支部副书记、部主任记者黄楣焕牵线的。从此,他们之间经常进行电话交流,甚至她直接跑到北京去面谒。她经常读他的书,还介绍给朋友读。郭曰方每逢出书,也总是在第一时间寄赠给叶英儿。她的第一本书就是在郭曰方的直接指导帮助下获得成功的。他们已成忘年交。叶英儿自己认为,原来的诗歌、文章写得平平常常,自从看了郭老的诗和文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写作高手,什么才是好诗,什么是诗歌创作的制高点。郭曰方诗歌及文章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她从中汲取了创作营养和动力,一步步地向一个作家迈进。

《英华夜谈》书中又一重点体现的是叶英儿对家乡洞头的桑梓之情。洞头位于东南沿海,由一百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星罗棋布在近八百平方公里的海域里,气候冬暖夏凉。叶英儿就诞生在洞头。她虽曾羡慕出生在大城市的人,但她更爱自己的家乡。她用倾注着深情的笔描绘美丽的洞头的山海:“岛外之岛,星罗棋布,撒落在碧海蓝天里,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风景美,恍若人间蓬莱,岛屿上郁郁葱葱都是树木,火红的杜鹃随处可见,薄雾笼罩下,飘飘渺渺,若隐若现,恍若仙境。”在她的眼里,洞头是天下最美的地方。一个人爱国总是有具体载体的,真切地就体现在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她在《海上人参—蝤蠓》中写道:“由于出生在海岛,小时候就跟哥哥到海滩上抓各种小蟹,当菜吃,那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它不但味美,且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也写《海里的“八宝冷盘”——泥螺》:“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生态保护作用。”叶英儿也写洞头熟悉的形形式式的人。在她的笔下,有东岙普度节与代表性传承人柯位福;有年轻有为、励精图治的成功企业家陈集;有钱苑后院的掌门人钱立军等等。她用纯真、线条式的白描手法,塑造出一个个真实、生动、形象的人物。特别是在《生命的礼赞》一文中,她写了一个80多岁高龄的朱阿尽见义勇为去救一个91岁的老人,自己却献出了生命的故事:“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她在八旬高龄俯视生命,用双手托起另一个生命的重量,这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这是人性的光辉在闪耀,更是道德的力量在支撑!”读来令人震撼和垂泪。“她离开了,带着对美好世界的眷恋,带着对儿孙的依依不舍;她走了,但她舍己救人的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里!”这是叶英儿的心声,也是读者发自内心的同感。

lg_3458482_1604655277_5fa518ad5e18c.jpg

在叶英儿的笔下,洞头岛美、物美、人美,会勾引起阅读者对洞头的神往,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的欲前往一游的冲动。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英华夜谈》也蕴含着叶英儿对教育事业的真知灼见。她怀着对学生满腔的情,写出《洒向学生都是爱》的论文,悉心地对“问题生”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她剖析了一个个案例,提出对问题生处理的个案,如保持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多鼓励表扬学生,用爱温暖问题生的心灵。还提出,要分清出现问题的学生,原因是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进行分门别类,针对性处理。她动情地写道:“爱是一篇飞扬的歌,能使寂寞的心灵得到温暖的呵护;爱是一条流淌在山间的小溪,能让迷失方向的人获得前进的坦途。教育需要爱,学生呼唤爱,让爱满天下。”她还深入研究了网络时代图书馆与终身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阅读,阅读是文化形成、创造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积淀、传承的重要途径。养成人们的阅读习惯,建设书香社会,图书馆就是天然的最佳阅读场所、终身教育的理想基地。”她还热情地向学生们推荐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现在离叶英儿“发疯似地写稿”的青葱岁月已过去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她去年有《花开如新》诗集,今年又有《英华夜谈》,“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她现在的创作激情,丝毫不逊于当年。她正值盛年,凭着对事业追求的勇气、毅力和激情,她一定会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峰,“时乎时乎不再来,青春光阴贵如金。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吧,成功只会向有准备有梦想的人招手!”


 2021310日于杭州石棉书斋


 

(注: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协六届理事、报告文学作家、浙江科普作协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委主任、高级经济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