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个个片断的记忆
——朱云彬《鸟声宜人》读后感
沈文华
朱云彬老师的《鸟声宜人》,最近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屐痕》《桨声》《行走的村庄》后,出版的第四本散文集。
风霜雪雨,鸟声宜人。七十年倏忽而过。作者抒怀山水烟云间,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述,“我竭力想抓住这一个个片断,去还原亲人们留下的那段痛彻心屝的记忆。”《鸟声宜人》共4卷,分别是“紫薇花”“鸟声宜人”“印痕”“无悔银杏”,计13.5万字。散文所表现出的都是对故土情、朋友情以及对亲人、对祖国、对山水的真实情感。七十年的一个个片断的往事,“掸去尘封”“重新勾起”“清泉流泻”,在此维度中,这七十三篇散文犹如在他前三本散文集后不断萌发出的新的艺术枝丫。而这枝丫的根,仍然是作者在回望传统之上的深入思考。如第一卷中的“家乡的炊烟”“父亲的栀子花”“家乡的霉菜”“眷恋土地”“回眸乡村”等等,无不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时代性。回望历史,以人物写时代,成为作者表现时代精神的着眼点。
抒情散文,不仅要在客观上对对象了然于胸,还要在主观上对对象有情感触动,由此方能在笔下生成内在的精神。如第二卷中的“清明是个思念的日子”“冬至”“感恩是一种情怀”“一块栽培思想的土地”“鸟声宜人”等等,力求以一种更加纯粹,更加直观的视觉形象的抒发,来表达一种情感态度,即展现出人物的生命天地与智慧之美,其所致力的是表达一种精神力度。
作者的散文体现的社会与时代属性,这种精神力度的指向,恰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如第三卷中的“渐远的书信”“钢板刻字的记忆”“记忆中的小镇”“南浜双木坟祠堂”“我的会计生涯”等等。作者在回归主题性散文创作传统的同时,努力赋予人物形象以強烈的时代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直观的镜像。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的印痕,力求以真善美来影响人们的情感,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
作者是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当今激荡的拜金思潮的冲击下,保持着平心静气的创作定力,做人民的作家、时代的歌者。所以在他的笔下,常见的是表现形形色色的乡村变化的农民生活,反映城市建设的劳动者,以及描绘祖国山川秀丽的景色。回眸历史与反映现实为主的题材交合在一起,构成了作者散文的重要精神气质,又构建起他的精神热土,使他得以以最大的真诚和热情耕耘不缀,诉说着自己的情感波动,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如第四卷中的“岱山读海”“漫步渔乡荻港”“水墨鹃湖”“走近北京胡同”“老舍与青岛”等等。这些散文,作者出于内心的虔诚,因为他对写作始终保持一颗谦逊之心,也出于内心的赤诚,作者始终以正面歌颂的方式去表现。作者的笔下有信仰、有理想有修养,追求记录历史,表现民族精神。由此,可以洞彻作者的定力和恒力。正是这种始终不渝的坚持和坚守,绽放出作者四本散文集的智慧之花。
读阅《鸟声宜人》,犹如是一幅有浓郁色彩的画卷,读者可以了解过去,开阔视野,充实生活,同时也是作者勤勉写作朴实人生的写照!
【作者简介】沈文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