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

返回 > 网站首页

【转载】我们来衢州“看”他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22  已读:2778 次  文章来源:

衢州杜泽老街再现货郎担队伍

义乌人说:过去义博会都是

谢高华老书记来看我们

现在我们来衢州“看”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衢州市衢江区横路办事处贺邵溪村秋高气爽,风景宜人,稻田里的麦子早已收割入库。在不远处的衢江区杜泽文化老街,徽派的白墙青瓦显得格外精巧古朴,来回穿梭的外地游客和直播网红给这里带来了并不违和的商业气息。

“鸡毛换糖咯——”这一声吆喝,仿佛时空转换般,把衢州老街带回到了过去的历史,一群代表老义乌商人的“敲糖帮”,摇着拨浪鼓,挑着货郎担,满满当当地装着货品从远处而来。

在第26届义博会开幕这一天,义乌人没有忘记这位小商品市场的奠基人。10月21日,由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义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义乌市作家协会、义乌市宁波商会和义乌市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一行30余人组成金衢文化走亲交流团来到衢江区杜泽文化老街上,举行了义乌拨浪鼓、货郎担文化踩街活动。此次活动,由义乌宁波商会书记、会长周建强,义乌市铭悦红糖厂厂长杨倡春等五人分别代表新老义乌人,模仿祖辈,穿上货郎装,挑起货郎担,摇起拨浪鼓,热热闹闹地走在衢江杜泽老街上,还原了“老义商”敲糖帮走街串巷与当地居民交换商品的历史场景。 

金华电视台和衢州电视台两家携手直播,记录下这一独具义乌特色的活动。老街上不少游客和商贩纷纷驻足观看,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一时间,老街口里里外外站满了人。 

义乌铭悦红糖厂的厂长杨倡春在接受金华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谢高华书记,就没有今天繁荣的义乌。能来到谢书记的家乡,非常感动;看到谢书记的家乡父老,倍感亲切,能在这里吆喝一嗓子,既是对谢老书记的追思,也是对义乌鸡毛换糖精神的传承。 

义乌宁波商会书记、会长周建强表示,谢书记生前曾多次来自己的工厂参观考察,关心工厂的经营情况,还不止一次勉励他,为自己加油鼓劲。对于一名新义乌人,要秉承老“义商”的精神,做到敢闯敢拼,吃苦耐劳,诚信践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临近中午,交流团来到已故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家乡——衢州市衢江区贺邵溪村的改革担当精神传承纪念馆,追思逝世一周年的谢高华老书记。 

义乌党史办主任吴小锋向传承馆赠送了刘俊义、许庆军先生编选的《义乌县委县政府文件汇编(1982~1984)》 

 

中国科普作协文化交流专委会主任委员何建农,义乌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何恃坚分别向传承馆和衢江区文联赠送由何建农编撰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

 

赠书仪式

义乌市科普作协老书记、现任副主席孙爱钗女士向传承馆赠书《科学生活——谢高华专刊》。 

义乌市铭悦红糖厂厂长杨倡春向传承馆敬献货郎担、拨浪鼓; 

杨倡春女儿——杨铭悦(铭悦红糖厂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在纪念馆前留影(缅怀先辈 传承精神) 

追思交流团一行参观改革当担精神传承馆; 

义乌党史办主任吴小锋在听取纪念馆工作人员收集谢高华书记在义乌工作时党史资料的情况。 

在传承馆贺邵溪厅,追思交流团举行了简朴的谢高华同志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参加活动人数近30人,追思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何建农主持,与会同志纷纷发言,一致认为,看了展馆图文影视,听了讲解员充满深情的讲解很感动、很激动、很受教育。金衢百姓发自内心的一句“谢天谢地谢高华”是很有道理的:谢“天”,就是感谢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感谢党培养的好书记谢“地”就是感谢金衢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智慧的人民,正是敢为人先的义乌人民成就了“世界之最”;"谢高华”改革担当精神来源于为民情怀,谢高华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会后,参加活动的中共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传承馆前面对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言。

何建农主席与谢高华书记的弟弟谢朝生合影留念

 

吃透了苦,想通了理 

参观间隙,我有幸和正在田间劳作的谢朝生老先生做了采访。 

这位苍老,略显羞涩的老人是谢高华最小的弟弟。从他口中,我知道了谢老一家艰辛的往事。谢高华一家是赤农,兄妹一共五个,日子过得清苦,饥一顿饱一顿,老三很小就夭折了。 

谢老说,听他母亲讲,大哥高华子8岁就替富农家放牛了,能替家里多挣些口粮。 

8岁便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13岁就当上了富农家的管家。面对生活的磨难和地主的盘剥压榨,谢高华并未退缩,物质条件的极端困苦并没有压垮这个男孩的脊梁,反而让他快速成长。 

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谢高华凭借自己的出身和良好表现,成为了民兵连连长,那年他才19岁。 

“根正苗红”的谢高华担任过共青团横路乡团支部书记和杜泽区的区委书记。从小把苦吃透的谢高华深知,要想过上好日子,让大伙吃饱饭,必须在农业上下足功夫。在区委书记期间,谢高华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农业上。可“大跃进”却让他感到迷茫困惑。

 

一生爱读书的谢高华

改革开放前,谢高华和许多人一样,走过很多弯路,犯过不少错误。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他认为最大的错误是“共产党要我为人民服务,我却弄得老百姓没有饭吃!”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个大道理后,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钱花,就成了他思考与行动的逻辑起点。

 

力排众议,“开闸放水” 

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渐从东南沿海吹向内陆。谢高华从衢县(现衢州市,原隶属于金华)被平级调任至义乌任县委书记。 

义乌作为金华火腿传统产地之一,在计划经济下,为了控制猪肉销售渠道及火腿生产原料,只允许食品公司屠宰厂“一把刀”杀猪。老百姓养的猪不能自己杀,必须拉到屠宰厂统一屠宰,群众意见很大,找不到地方讲理。 

新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力排众议,决定放开生猪屠宰市场。这个看着不起眼的小事,却差点捅破了天。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找谢高华书记谈话,但谢高华坚持开放屠宰市场,他说,推迟几天是可以的,但市场还是要放开的,可以晚一点,慢一点。在谢高华的坚持下,没多久屠宰市场就彻底放开了。 

计划经济体制重围下“开闸放水”,不光光靠政治勇气还需要耐心和毅力。

 

“定额税”风波,摸着石头过河 

1982年5月,义乌县在谢高华书记的拍板下,给小商品市场发放“准生证”,并提出“四个允许”为城乡经济松绑。义乌小商品市场强劲增长,让义乌“兴商建县”的战略构想得以实现。义乌市场开放初期,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问题也一个比一个棘手,特别是税收管理矛盾突出。一方面当时实行八级累进税制,赚钱越多交税越多,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市场上人多货也杂,价格随行就市,很难凭税票计税。 

谢高华深入小商品市场调研,看到“很多商品都没有价格,也没有发票,往往上午一个价,下午一个价,如何收税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谢高华反复思考研究,提出将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税并一税,试行“定额征税”办法。这种类似化繁为简的税收办法在唐朝时曾被用过,历史上被称作“两税法”。 

“跟农民打交道,要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办法去处理。这样不但能调动生产积极性,老百姓心里也高兴。”谢高华打心眼里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定额税”却引发了一场震动很大的“税收风波”。由于财政部认定“定额税”属于税收包干,违反税法政策,中央要求浙江省对这场“定额税”的决策者做出处理。谢高华为此承受很大的压力。

 

追今抚昔 

改革者必然在争议中前行,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即便走不稳,也能趟出一条新路来。谢高华就是这样,一步一推地把义乌小商品城推出中国,推向世界的。 

从1995年第一届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开始,他每年都会受邀来参加“义博会”。每次到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义乌商人和群众,自发组织到高速路口迎接这位老书记“回家”,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整整24年。 

几乎每年,谢书记都风雨无阻的应邀来参加义博会。直到2019年,25届义博会,却没有等到他的到来。在这次博览会开始的第三天,10月23号下午,谢高华因病去世,享年88岁。谢高华重病期间,省委领导专程看望慰问。

图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看望谢高华

 

义乌市委书记林毅点赞谢高华

 

那一天,悲痛的人们打出“谢天谢地谢高华”的标语,来表达对这位义乌市场奠基人的感念和敬意。

百里长路送书记

 

召集此次活动的何建农先生这样总结道:义乌当前奋斗目标是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样板、一个范例,没有当年谢高华书记为义乌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是不可能承担这个光荣历史使命的。 

谢书记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乌引工程,功在千秋,福泽万代

衢州是一个旱情的高发地。每年7月到9月,衢州南部的村民们要走上几十公里去挑水。从义乌回到衢州任常务副市长的谢高华决定,建设乌溪江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衢州南部农田严重干旱缺水的问题。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大事。

早年承受过干旱的苦,让他深知水对于衢州农业和农民的命脉意义。在他的力推下,衢州市委、市政府把乌溪江引水工程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1988年9月,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成立,57岁的谢高华任总指挥。大家普遍认识到乌引工程的意义,每家每户都出人,砸锅卖铁要搞成的精神指引下:

一万多名义务出勤的民工从四面八方陆续汇集到衢南枢纽站和渠首4公里的工地上,摆开了阵势,如火如荼!

1992年8月,从渠首至龙游犁园段总干渠试通水成功,1994年8月初,衢州市范围内的53公里总干渠全线贯通。4年间,衢州人民投入1000余万个工日,在53公里的总干渠上开凿了18个隧洞,总长9863米;架设了6条渡槽,总长1468米;建成了5处倒虹吸,总长708米;完成了430多处小型建筑物,挖填土石方总量达730余万立方米。

滔滔江水涌入了衢州南部久旱龟裂的土地,灌溉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11个乡(镇),为沿线东港、沈家、下张和龙南等工业区供水,从根本上解决了衢州南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

回望谢老的一生,是改革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大爱的一生,他无愧为中国“改革先锋”的称号,无愧为中华民族的“最美奋斗者”,无愧为“大爱的使者”,无愧为“农民的儿子”。

好山好水出贵人,在谢高华故居不远处,有一棵距今6百年的古树。十围之木,荫庇后人。

如今,金衢两地的人们纷纷来到谢高华故居参观留念,缅怀谢书记用一生践行敢闯敢干,奋勇争先的奋斗精神,和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树立了一位竭尽全力为社会谋发展,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作者:朱铁军

审核:江胜忠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