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磊德星堂
吴广强
德星堂坐落在倍磊一村南街22-24号,堂名出自《史记·孝武本纪》:“陛下建汉家封禅,天报其德星”,取名德星堂是取其祥瑞之意。德星堂是倍磊陈氏六份太公长子永英建造,故俗称“大房厅”。堂内匾额早年遗失,确切建造年份不详,根据建筑风格以及陈氏宗谱有关记载考证,大概建于清乾隆末,迄今已有220余年。
德星堂坐西朝东,临街而建。前后二进,两边厢房各6间,次间较小,敞开,立楼梯。厢房前设东西向走廊,形成“廿”字弄堂龙虎门格局。
正立面设大门三座,门框均采用青石砌叠,两边水磨砖衬壁,居中大门墙裙嵌“麒麟回首”石雕。传说中的麒麟其状如鹿、龙头、独角、牛尾,全身披鳞甲;雄叫麒,雌叫麟,民间视为仁兽。中门上方嵌青石匾额,楷书“蕴玉怀珠”,两边方框石雕分别是“张果老骑驴”“老子骑青牛”图案,周边饰以“回纹”砖雕。门罩用花砖叠涩出挑、古朴大方。匾额“蕴玉怀珠”出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名言“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原意指平淡无奇的山因为蕴含璞玉而熠熠生辉,平平淡淡的水也因为怀有明珠而柔美可爱。传说张果老为八仙之,他骑驴日行万里,怀抱渔鼓、手持竹节教化百姓。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被后人尊为“太上星君”。成语“紫气东来”出自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典故。两旁大门上方分别嵌青石匾额“履坦”、“迎晖”,文句皆出自《易经》,意思是走在平坦的道路上,迎接太阳的光辉。方框石雕是人物故事,配以松、竹、梅、兰。德星堂的整个门面融砖雕、石雕于一体,雕琢精美、文化厚重,匾额书法遒劲、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走进厅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厅牛腿上的一对狮子。狮子环眼宽额、口衔飘带、四肢粗壮、尾巴盘结在头顶。雄狮脚捧绣球,雌狮怀抱幼狮,身后各有一只乖巧的小狮,雕工别致、造型夸张。古人对狮子的摆放是有讲究的,站在面对厅堂的位置看,右边的是雄狮,左边的是雌狮,这种固定的陈设式样传承至今。狮子在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古代称狻猊,威武凶悍能食虎豹,为百兽之王。佛教文化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和护法神兽。神化的狮子被人们视为护院镇宅、辟除邪恶的瑞兽。
正厅前檐顶部置船篷轩,檩下雕刻双凤朝阳、凤穿牡丹,寿桃石榴缠枝纹、花卉卷草纹等图案。船篷轩民间俗称鳖壳,不仅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视觉空间,厅堂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前厅檐柱牛腿雕“刘海撒钱”和“刘海戏金蟾”。刘海面带微笑,袒胸露腹,一手擎一串铜钱于头顶,一手持铜钱于胸前,金蟾站在脚下翘首张望,身后是挺拔苍劲的青松,有两只仙鹤栖息其上,神态翩翩悠然自得。匠人运用透雕、圆雕、高浮雕等技法,把人物背景刻画得细致入微、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额枋中间嵌透雕拐子龙纹花板,上有团寿、福、禄、祯、祥等字样。祯祥,祥瑞的吉兆。《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刘海是五代时期人,名操,字昭远,曾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后经汉钟离点化入山修道。传说他曾经挽救过一只生命垂危的三足金蟾,金蟾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跟随刘海云游四方,吐金钱救济穷人,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吐金钱”的谚语。
外檐用隔扇门装修。隔扇门的绦环板雕刻细腻精致,人物图案有陶渊明赏菊、王羲之爱鹅等,寄托了书香门第文人雅士的情怀;宝鼎、宝瓶,博古器物赞颂国泰民安;绶带鸟、牡丹花寓意长寿富贵;凤穿牡丹、莲荷鸳鸯比喻夫妻恩爱。隔心棂花采用正搭斜交“卐”字纹。
“卐”是古印度宗教的符咒、护符,意为“吉祥云海”。唐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制定此字读“万”字,意思是“吉祥万德之所集”,此后逐渐成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
德星堂雕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寓意吉祥。老寿星、东方朔、八洞神仙栩栩如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渔樵耕读布局舒展、风格古朴,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田园生活。琴棋书画层次清晰素雅大方,折射出乾隆盛世诗书传家的风尚。卷草龙纹古朴威武;太平有象沉稳饱满:玉兔望月、松鼠戏葡萄造型简洁;榴开百子、佛手多福、古钱福在眼前。这些雕刻流畅自如、多姿多彩,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有待于人们细细品鉴和解读。
长方形的天井,用青石铺设,四周为散水明沟。东南角沟壁有螭首石雕。螭传说是龙的儿子,性为水,平生好吞,故安置在排水口天井两头各陈设石凳,八角花缸配青石底座,缸身有扇形开光,内有仙鹤,骏马等动物图案,里外施釉,十分精美。现仅存一条石凳。
值得一提的是,德星堂北厢院子里的一眼古井。相传,古井远早于周边的房子。1974年夏秋干旱,古井水位下降,我曾经下井清理淤泥。
经测量,圆形井栏圈高出地面27厘米,井口外径68厘米,内径36 厘米,深约8米。古井井口小而井身略大,井基建在岩石上,井底铺有一块长方形的石板镇井。井壁用条型大砖块螺旋型往上砌叠,近井口一段用岩石垒砌、三合土勾缝密封,以防地表水直接渗入井里。
古井地下水源充沛,水质清澈,井水温度常年在10度上下,冬季感觉温暖如春,夏季凉爽宜人,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是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水。院子里有了水井,洗涤衣服十分方便,我家祖辈特意置办了两个石洗衣盆与其配套。石洗衣盆一圆一方,用料考究、造型规正、线条流畅。今天,石洗衣盆已经成了摆设,但从中仍然可以领略到古人的生活时尚和精湛的石雕工艺。古代人们对水井十分崇拜,有冬祭井的习俗,井神是神话故事“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德星堂,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粉墨登场、又匆匆谢幕。
1958年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年代。倍磊公社的办公室、人武部、信用社、邮电所、食堂都设在这里。大厅上悬挂着白底红字“大会堂”的匾额,中间是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边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画像。楼下开大会放电影,楼上做过学生宿舍,住过大办钢铁的民工。
1959年金秋十月,迎来了新中国国庆十周年的庆典。厅堂大门外用青松翠柏搭起了彩棚,上面扎满用彩纸做的大红花,挂上“庆祝国庆十周年”、“人民公社好”、“总路线万岁”等巨幅标语。腰鼓队、秧歌队、狮子抢绣球都在大厅里彩排。人们欢声笑语,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中,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倍磊最隆重的一次国庆庆典。
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的报告会、座谈会相继在这里召开,紧接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学习“老三篇”,手捧“红宝书”,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牛鬼蛇神一片惊慌。德星堂留下了红卫兵“破四旧、立四新”的狂热、造反派抄家的脚步改革开放以后,富起来的德星堂居民先后乔迁新居。人去楼空,文物贩子和盗贼的黑手一次又一次伸到了这里,大幅精美的槛窗隔心被拆卖,梁托、绦环板被盗,房子也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
2014年7月,义乌市政府对德星堂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修缮后的德星堂古色古香、美不胜收,她默默地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故事,厅堂才显得鲜活而富有生气。
注释:《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和1951年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大房厅的堂号是“德星堂”,文保单位牌把“德星堂”的“星”写作“生”,系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