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七一专稿】幸福不忘共产党(作者:何建农)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26  已读:136771 次  文章来源: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


幸福不忘共产党

 

何建农

 

闻名全球的浙江义乌号称“世界小商品之都”,商城义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十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日前,由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联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及相关标准,对全国387座县级市最近一整年有关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发布传播热度指数百强城市名单,义乌位列第一。作为生活在这座小城的义乌人深感自豪,认同感、知足感、幸福感满满。我们发自内心的一句话就是“幸福不忘共产党”!

改革开放前的义乌可谓 “一穷二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均只有四、五分地,农村不少地方“吃不饱、穿不暖”。当时的义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就是“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每年大年三十,人家欢天喜地在家团圆过年,而我们许多义乌人却因生活所迫出门在冰天雪地里走街串巷做生意并经常露宿街头。

“七山二水一分田,粮食高产贫穷县”、“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是当年义乌的真实写照。1978年,义乌农民年人均收入136元,财政收入仅0.2亿元,一个县的财政收入不及杭州地区的余杭一个镇。

当年我家属于工薪阶层,父母参加工作近30年,在小县城仍然“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租用的单位公房20平方,“全家五口挤一房,两张桌子三张床,沒有厨房卫生间,半夜公厕宅急便。” 就是当年的陋室家境。1979年春,通过多年积蓄,破天荒购置了一家五口“共享单车”----“凤凰” 牌自行车,为了有效保护和节约使用全家这一来之不易的最宝贵资源,父母严格规定并身体力行:家庭成员出行三公里内不准使用自行车,县城内仍然徒步上下班。

1982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把共产党人谢高华从衢州交流到义乌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义乌城镇已经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鸡毛换糖”一直被视为“盲目外流,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有关部门对自发市场一如继往地采取禁、打、关、赶的政策和措施,可又怎么也禁不住、打不倒、关不掉、赶不跑,长期作为义乌的一大“包袱”存在。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这个问题引起了谢高华的深思。他觉得“割资本主义尾巴”实际上是剥夺农民生存权,这样做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谢高华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得出的结论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不是一大‘包袱’,而是一大优势……”

于是,县委班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书记谢高华作出表态:尊重群众首创,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为了人民利益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回家种田。并果断于1982年9月5日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

市场开放后,如何把市场红起来、火起来、旺起来是谢高华日思夜想的课题。开放市场是基础,只能算是“扶上马”,给市场经营户创造优良宽松营商环境才是更重要的,这叫“送一程”。于是,谢高华经过反复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举措,提出并实施 “四个允许”,特别是冒着巨大政治风险在市场推行方便、新颖、实用的“定额计征”税收征管办法,纳税人除了“上缴国家的,留足市场的,余下的都是自己的”。税收征管办法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不仅公平了税负,创造了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还大幅度地增加了税收收入。这一“点石成金”的举措,等于给义乌挖了座“金矿”,迅速吸引了全国各地“掏金者”。“要致富,到义乌”、“要发财,义乌来”成为当时南来北往客商的口头禅,各地市场精英纷纷加盟义乌市场,义乌迅速成了“经商者乐园,购物者天堂”。因此,当年谢高华书记创造的最佳营商环境是成就全球最大市场的奥妙所在,也是当年谢高华从浙江省管干部“贬”为金华地管干部主要原因。

有了一定的底子,还要在宏观战略上定个调子,让义乌的商品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可持续发展。在阅读了许多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料后,谢高华学习借鉴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尤其是受日本“贸易立国”战略的启发, 1984年10月谢高华在全县区乡党委书记会议上正式提出并实施“兴商建县(市)”的区域发展战略。

2006年6月8日,“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学习义乌发展经验,必须把继承前人同推进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义乌确立并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未动摇,历届党委、政府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从未改变,致力于专业市场硬件提升、交易创新、功能拓展的工作从未停止。义乌的发展经验充分说明,对于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一以贯之,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接好“接力棒”,打好“接力赛”,绝不能动不动就“城头变幻大王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地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既干出老百姓的百年基业,又使每一任、每一届都成就了自己的真正实绩。

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咬定青山(营商环境)不放松,坚持为民不动摇。改革开放四十年义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18年,义乌农民人均年收入3.6398万,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136元的268倍,义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207元,成为浙江省第一个破7万的县级市并连续12年领跑全省,义乌居民人均汽车拥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18年财政收入153.5亿,相当于1978年0.2亿的768倍;地区生产总值1239亿,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1.28亿的968倍;建成区面积103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978年2.8平方公里的近40倍,外贸出口占全省11.9%。“贸易强国桥头堡”成绩斐然,“世界小商品之都”声名远扬, “一带一路新起点”前景无量。

现在我们一家三口加健康长寿的父母五人,城区住房“六室三厅”、“两厨四卫”共400多平方,小汽车3辆,小康生活,幸福美满。

从贫困走向富裕的义乌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党的好书记谢高华退休后,义乌人每年都去探望,笔者更是有幸成了谢老的“忘年交”,成了他亲点的 “党小组长”。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前夕,笔者写作完成纪实文学《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一书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纪录了这位中国“改革先锋”和“最美奋斗者” 无我为民的 感人事迹。从谢老退休后20多年上百次较频繁的交往交流中,笔者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全面小康的中国。义乌人民从2007年10日20日自发组织的“百辆奔驰迎书记”到2019年10月27日自发组织的的“百里长路送书记”;从“谢天谢地谢高华”到“谢公成正果,高华照汗青”, 都表达了富裕幸福的义乌人民饮水思源,对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好干部的感恩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和行动。

(作者系义乌市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AA.jpg

2016年10月,谢高华(左)愉快的和笔者一起探讨交流实体市场如何转型发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