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特稿】07:叶永烈与富阳科普的不懈之缘(作者:姚太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22  已读:732 次  文章来源:

【特稿】07

 

叶永烈与富阳科普的不懈之缘

 

姚太谟

 

    惊悉我国著名作家叶永烈于515日上午9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他一辈子搞科普和文学创作,尽管是一位大名人,但他与富阳的科普创作工作,与我------小县城的一位科普爱好者,有着一段不懈之缘。

 

初 识 叶 永 烈

     叶永烈1940年生,比我大4岁,也算同一辈的人吧 ! 但叶永烈给我的影响早在1959年。那时,我在富阳场口中学念初中。一次,我去富阳新华书店,发现书架上有一本叶永烈著的《碳的一家》。我毫不吝惜地掏钱买了一本,回家一页页细读,觉得文字很美,又传授了科普知识。从此,我每次去书店,总要关心叶永烈有没新著。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他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不仅帮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也是陪伴一代代青少年成长中的一本好书本。我当年购买的四本《十万个为什么》,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架上。

     很想认识叶永烈,但苦于他在上海,我在富阳。那时交通也不便,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我是叶永烈的“粉丝”。

     机会终于来了!1975年下半年,我从富阳鹿山街道三合村被调到富阳县科委工作。开始,领导叫我和部队刚退伍的刘家琪放电影,那时叫“富阳科教电影队”。平时,我俩总是推着装有放映机的独轮车,到富阳各地农村放映。几年之后,富阳县科委办了一份《富阳科技》,叫我向同事黄晔南学习当编辑。因《富阳科技》是季刊,1981年初,县科委、县科协(当时是两块牌子一副班子)领导决定,把《富阳科技》杂志改成《富阳科技报》,每日出一期。这时,黄晔楠因身体原因已调回上海,《富阳科技报》由县科委副主任黄品耀同志任总编,具体工作由我来做。这件事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副千斤重担。我一边学、一边工作。叶永烈主编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又成了我工作中的好帮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杭州市科协创办有一份《科技之家》四开小报,主编名叫甘为平。我每次去杭州科协开会或办事,总要找甘老师聊聊,甘老师平易近人,不久,我俩成了好朋友。后来,杭州市成立科普创作协会,由甘为平介绍我成了杭州市科普创作协会首批会员。

     我在富阳科教电影队当放映员时,平时放映的电影拷贝,都要从省科协普及部借用,放完后必须及时归还。去省科协的机会多了,我又认识了省科协《科学二十四小时》杂志负责人严光鉴老师。严老师为人热情,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我每次去省里,总要去看望他,或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加上严老师在富阳人民医院有位同学,有时叫我捎带口信什么的,我俩又成了好朋友。

        198212月,浙江省科普创作协会召开首届会员大员暨学术年会,当时我在从事《富阳科技报》采编工作,严光鉴老师邀请我也参加。这次会议,邀请上海市科协叶永烈同志为大家作科普创作学术报告。这次报告会我听得特别认真,时隔几十年,许多细节至今还记得。叶永烈说:“许多人说写作没时间,我觉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挤就出来了!”。这句话,我至今还在用。

        报告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吃午饭。饭前我为参加会议的作家们与叶永烈合影。从此,我就结识了叶永烈,并经常书信往来,他平时出了新著,还会寄我一本,并在书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签上他的名字。

      

大作家为富阳科普作协任顾问

        1981年初富阳县创办的《富阳科技报》,因那时各地农村土地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分田到户”),每月出版一期的《富阳科技报》很受欢迎,发行从开始时的5000份到10000份,最多时每月发行30000份,成了当时全省发行量最多的一份县级科技报。富阳县委、县政府为支持农民科学种田,报纸全部免费赠送。

     报纸出版期数多了,需要用大量的稿子,为此,县科协组织全县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科技人员,成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这样,报纸的来稿不仅数量多,而且牵涉科技面广,有粮食生产、种桑养蚕、植树造林,还有健康知识、生活常识等。《富阳科技报》成了农村的“香饽饽”,当时有几句顺口溜:“小小一张报,期期新套套,报纸一印好,大家争着要。” 

随着《富阳科技报》影响的不断增大,为把通讯员组织起来,富阳县科委、科协决定成立“富阳县科普创作协会”。在筹备科普创作协会时,领导让大家提想法,我提出了聘请上海市科协、科普作家叶永烈为顾问的建议,大家都同意,并叫我去信与叶永烈联系。叶永烈收到我写给他的信后,回信中满口答应,还写了一句:“只要我能做到的,你们尽管说。”

1983410日,富阳县科普创作协会召开成立大会,那天叶永烈没时间参加,因他在赶时间为日本小朋友写一套介绍中国“万里长城”“兵马俑”“长江”“黄河”等内容的儿童科普丛书。可早在219日,他就为富阳寄来了一封挂号信,信中这样写道:

 

我 的 祝 贺

叶永烈

    在《富阳科技报》成立两周年之际,我在黄浦江畔向富阳县的同行们表示祝贺!

县的科普创作,应面向农林,主要向广大农民服务。《富阳科技报》在人手少、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为普及农业知识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村的“科学热”添柴加火。

                            1893年2月19日   上海

 

叶永烈的贺信虽字数不多,但给我们指明了科普创作方向。在富阳县科普创作协会成立大会上,我向与会人员宣读了叶永烈的贺信,大家很受感动。

在往后的日子里,叶永烈总是热心指导富阳县科普创作协会的工作,教大家如何立题、如何写科学小品等。平时,我也把每期新出版的报纸寄给他。他收到报纸后,见《富阳科技报》上有写的比较好的文章,收录在他编的《中国科普小品集》,富阳县农业局技术员孙先顺写的两篇科普小品,就被收集其中。这样,富阳科普创作人员创写的劲头越来越大,科普作品质量也越来越好。由严光鉴、甘为民两位老师介绍,推荐我加入了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后来,富阳县又先后有周秉谦、王顺海、周兆木、董广生、徐时松等6人参加了省科普作家协会。有的还被评为省科普创作积极分子,受到上级奖励。1985124日,深圳市成立科普创作协会,我和王顺海、何士瑜三位同志,应邀代表富阳县科普创作协会出席了“深圳市科普作家协会成立大会”。200512月,我把在全国各种科普报刊上发表过的78篇科普作品,汇编成《科海拾贝》,经省出版部门批准,由富阳市科技局帮助出版。

 

言教身传  科普楷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有许多深奥的科学技术,必须有科普工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广大群众。

叶永烈担任富阳县科普创作协会顾问时,他已是全国有名的科普作家。他不仅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常务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也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据我了解,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叶永烈,上小学时就发表诗歌,18岁开始出版科普作品。他一生创作和编著的科普作品不计其数,不仅是全国著名高产科普作家,还是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电影编剧、科幻作家等。据他自己对创作的作品做过的一次数字统计,称《叶永烈科普全集》共28卷,140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共500万字。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普作家和文学巨匠,但待人热情、谦虚。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他的交往中,曾见过三次面,但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书信来往。因我寄给他的每期《富阳科技报》,他收到后几乎都会回信告知。特别是每逢他给我寄的他出版的书内,总会夹有一张简短的亲笔字条,写上“请爷正”“请指正”之类的话。我亦常以此鼓励自己:大作家如此认真、谦虚,何况我一个普通科普工作者呢!

 

                                  2020518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