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特稿】05:怀念中国科学小品的传承发扬人叶永烈先生(作者:章胜利)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22  已读:1149 次  文章来源:

【特稿】05

怀念中国科学小品的传承发扬人叶永烈先生

 

章胜利

 

515日,一个令人震惊的噩耗传来,科技科普界一颗巨星殒落,中国人民敬仰的大师叶永烈驾鹤西辞了。叶永烈代表了中国的科普,中国科普没有了大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叶永烈有许多的定位,诸如著名作家、科普界的领军人物、科普文学的高峰,他在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在科普文学界是一座高峰、一面旗帜,《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经典影响了几代人,他一生创作300部著作,3500万字,无愧为科普界与文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著作与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在悼念叶永烈先生的时刻,我不禁想起了他主编的《中国科学小品选》,可以说是这部著作引导我走上科普创作之路。

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它有文釆,有知识,短小,活泼,通俗,有趣。它拥有众多的读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进入新闻圈,在一家全国发行的《乡镇信息报》任副刊“茶馆”编辑。报社的副总编张白帆是位老报人,也是全国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父亲。他主张乡镇人想致富,必须学习汲取科技知识,譬如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新闻业流传一句话,叫做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要想办好副刊,需要推广知识小品,引导乡镇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我进报社前,是个文学爱好者,当年常给全国的报刊投稿,认识了天津科技出版社《长寿》杂志的总编辑范文义先生。一次去黑龙江省牡丹江参加笔会,返程时特地去天津看望范兄。他送了一册由叶永烈主编的《中国科学小品选》给我。由此,我认真阅读了中国小品文创始的1934年至1949年的范本,全书几乎囊括了此期间最优秀的科学小品文,从中汲取了营养,对科普作品独有情鐘,也慢慢从喜欢看科普作品到学习创作科普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小品”一词,最早是在《太白》半月刊创刊号上。《太白》是陈望道主编的,创刊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陈望道生于一八九O年,浙江义乌人。一九二〇年初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而推荐陈望道翻译的人,正是我的舅公邵力子,时任陈望道任教的上海复旦大学校长(于右任校长离任后)。我舅公还与陈独秀一起在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据近年历史解密透露,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继续进行,提议人正是邵力子,因他与沪杭警备司令部司令是臻友,安全问题可以保证,这正是党代会的首要问题。据云,毛泽东是赶来上海会见陈独秀的,向他汇报创办《湘江评论》,正巧遇上一大召开,便被邀参会。他当时有否加入共产党,还需要历史进一步考证。

中国早期的科学小品文创作,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如高士其、董纯才、贾祖璋、克士、顾均正、刘薰宇、艾思奇、李崇基、柳湜、徐学文、章克标、余在学、陶秉珍、索非、温济泽、周性初、于光远⋯⋯追溯“太白”这个名字,便是鲁迅与陈望道共同商定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象征启明星,即太白星,迎接胜利的黎明的意思;二是提倡大众语,即比白话还要淡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白》的创刊号上,发表了柳湜的《论科学小品文》一文,这是关于科学小品文创作理论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

林语堂对陈望道说过这样的话:“小品文是不能写科学的,科学是不能用小品文来写的。”

柳湜针对林语堂的话,写道:“首先,我来说明小品文是否可以说明科学。所谓科学小品文并不反对“大品”的科学文体的存在。但同时它自己也仍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小品文在大众的实践生活的关联中去联姻的。目前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据我所知道的店员学徒的群中,他们求知的源泉是靠报屁股,他们在勤劳之余,只能吸取一些零碎的小品。这是目前报屁股发达的条件之一。”

科学小品是在斗争中诞生,也是在斗争中发展的。

提倡科学文学,目的本是以文学的形式,表现科学的思想理论与工作,以求得科学的通俗化。但事实上科学在这方面所得到的帮助是很单薄的,科学文学不是真正的科学,甚至连一点科学的残渣都做不成啊!

“我又听到一位系统学者说,小品文写科学,不免流于支离破碎,失了科学的谨严与系统。”

争论,还渉及科学小品的题材,究竟局限于自然科学,还是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科学小品是否应当有“社会感”(即时代感);表现形式可否用“故事”、“对话”等等。

柳湜还深刻的指出:“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文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产生。而这正是目前中国大众所要求的。”

关于科学小品的作者,柳湜还说:“我希望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与小品作家切实的取得合作,或者索性大家都来尝试地干一下。”

关于科学小品的题材,柳湜认为“无论就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中,拣取一小片来描写都可以。真是“从苍蝇之微到宇宙之大。”

关于科学小品的语言,柳湜认为“要放弃科学家的语言,极力釆用大众常用的语汇。不要过于森严庄重,要平凡得使大众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道理,而是说自己生活周围所熟悉的闲话。还应加上一点幽默,尽量釆取各式各样的形式。”

关于科学小品的任务,柳湜认为“是纠正常识的错误,严正的科学的解说。不能歪曲,不应隐蔽。”

一九三五年八月,生活书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科学小品选集《越想越糊涂》,扉页上醒目地标明“科学小品选”。该书中所选入的科学小品,都是在《太白》上发表的。

一九三六年六月,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二本科学小品选集《我们的抗敌英雄》,封面上用大字标明“科学小品集”,选入的科学小品,都是在《读书生活》上发表的。

科学小品活跃于文坛,引起了注意,争论也就开始了。

周毓英在《新人》杂志发表《“科学文学”与“科学小品文”》,说道:“这年头,大概科学是最当令了。有马达救国,又有科学救国,同时“科学小品文”、“科学文学”等类的新名词,也哄动一时的被搬运出来了。本来,科学与文学之间,从来就画着一条很深的界线:文学是感情的,着重于具象的生活的描写;科学是理智的:着重于抽象的真理的追求。可是现在在这个“科学年”的时代,科学发了虎威,竟冲破了感情与理智的深沟高垒,科学也打进了文学的园地来了。”

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说因为这几年文学小品写得多了腻了,想改换一个目标;有人说小品文写科学“也许反增加科学的䑃胧”;甚至连表现形式是否可用“故事”、“对话”等等,也是众说纷耘,莫衷一是。

叶永烈先生在选编这本书时,可谓呕心沥血。他的原意是对科学小品从诞生那天起,直至一九四九年中国科学小品创作的一次巡礼。为了选这本书,他查阅了解放前的许多报纸、杂志。入选的力求是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和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各种风格的作品,作品按年为序编排。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小品创作的优良传统。按叶永烈先生的自己说法,“二十多年来,我曾收集了许多解放前的科学小品集,作为自己学写科学小品的楷模。”

四十年过去了,今日中国,一般科学知识贫乏仍是一个很严重的事实。几千年的科第功名,使一般知识阶级的注意都集中于四书五经,在文学社会学上己很少自由研究的精神,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就更少如凤毛麟角了。

现在,青少年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课本上,以便应付来日决定前途、命运的升学考试;有多少人对科学有兴趣?还是一些失学青年,放弃了研究科学的钻研,而把兴趣转移到文学上去了,因为文学是比较容易自己学习。

有人问:“穿三件衬衫暖还是穿一件三倍那样厚的衬衫暖?”对这一个问题,有许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回答不出来,这实在是不算过分的话。

其实,小品,中国古己有之。宋代、明代曾盛行过小品文。

在国外,亦有小品。日本的厨川白村认为:“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香茗,随随便便,和朋友任心谈话,将这些话移在纸上,就成了小品。”

前苏联文学顾问会在《给初学写作者的一封信》中就认为:“小品文,乃最轻妙的世态画,这是所谓文艺的轻骑队。⋯⋯小品文乃艺术的作品。它愈艺术化,则文愈有价值,社会意味愈浓愈有效。”

近代中国,鲁迅指出:“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到了30年代,小品文在中国文坛盛行。1934年,甚至被人称为“小品文年”。科学小品,正是在“小品文年”中诞生的。

小品文如果与科学联姻,不仅小品文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而这正是当今中国所需要的。我们希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小品作家切实的取得合作;或者大家都来尝试一下。而且,科学小品是中国出版界的一大特色,为国外所没有,可译为外文,扩大发行。

对于科学知识的要求,最初以科学小品的形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题材非要广泛,如治水治山、治河、改良土壤、改良种子、改良畜种、生物栽培、生态平衡、农业机械化等等。科学小品的创作形式宜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科学文艺、科学小品,用文学手法,写科学知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感染力强,最受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欢迎。

题材选好了,其表现形式可釆用“故事”、“对话”、清淡的散文等。不能不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而将科学贯串起来,所谓科学思想,便是在种种人物的活动之中表演着,暗示着。写作时不必过于注意人物的描写,只须关注事态的发展,明白的写出,有一定的线索可寻,在这事态的描写中,把成为这一现象本质揭示出来就够了。我们并不必要去注意这故事中的人物呀!这一点,就是与文学完全不一致的地方。科学小品并不一定要用故事的形式,这大概与题材有些关联吧!除开主题与形式的相适性外,还要兼顾到读者的接受性。用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甚至可以釆用“说书人”的技巧。

科学小品在当前应该是以描写式解说社会现象为主体的了。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了洪水、风灾、瘟疫,才会唤起要生存,要生活,就得寻找制服灾难的办法,就得寻找科学方法。就以当前全球流行的冠状病毒为例,科学小品的作者就要明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作者需要洞察当前的政治形势,研究现代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要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要用文学的笔调,艺术的构思,美的原则,形象化的语言,句子要精炼,宁短勿长;要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立意新;要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积累实践经验的素材;要用彩色的画笔描绘科学的绿色画卷。

叶永烈的不朽在于,他用谆谆的教导,用他对中国小品文的整理、研究,以至亲自躬问,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精品,营养滋润了当代和后辈,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悼念叶永烈先生的悲哀时刻,我用科学小品为题,吐露心中的哀思,献上一瓣心曲,祝愿大师一路走好!

 

 A.jpg

叶永烈夫妇在浙江临海古城考察(左五、六叶永烈夫妇,左一作者)

 

AA.jpg

叶永烈与浙江省科普作家交流(左四为叶永烈,左一作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