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03
叶永烈关心《科学24小时》
《科学24小时》原专职主编 谢昭光
在世界科幻星空,一颗科幻巨星殒落。
这颗科幻巨星,就是当代世界科幻泰斗、著名科普作家、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2020年5月15日9点30分,一生创作3500万字作品,他终因写作劳累过度在上海停止了心脏跳动,享年八十岁!
噩耗突如其来。全国科普界乃至世界科幻界为之震惊、沉痛、泪目,奔走相告。唁电、悼文像雪片般飞来,纪念专刊和纪念报纸纷纷出版。
神州大地上顿时掀起“纪念叶永烈的风暴”。
——题头语
叶永烈走了,真的是走了!
从此,我们再也见不着这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亦师亦友,甚至被我们浙江科普同仁亲切地喊为“阿烈”的科普大家和科幻大师了。《科学24小时》自1980年创刊至今已经历过四十个寒暑春秋,我则在其中全身心感受着三十三个风花雪月,可谓为“承前启后”,见证了老中青三代编辑同仁,见证了科普期刊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所经受的高潮和低谷,也见证了叶永烈对于浙江科普创作事业和《科学24小时》的深情厚爱。
或许人们只知道叶永烈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叶永烈创作的,还写了纪实文学“四人帮列传”、《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红色系列、“叶永烈周游列国”等等,殊不知叶永烈老师还是我们《科学24小时》创刊人之一、首届编委会的编委呢。
早在1979年5月,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前身——浙江省科普创作协会成立之际,为了繁荣科普创作、推动四化建设,欲创办一种科普刊物作为会员发表作品的阵地呼声很高,一个月后作协理事会便成立了由十五人组成的丛刊编委会,叶老师是其中编委之一,因而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参与了会刊刊名的选定和对办刊宗旨的意见。
就刊名而言,当时可提供讨论的有十多个,比如“科苑”、“科学之春”、“科学文艺”、“科学24小时”等等,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协会便在“莫干山会议”上向会员代表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年青科普作家叶永烈”也专程从上海赶来祝贺,并发表了重要意见,最后确定把《科学24小时》作为刊名。
与此同时,叶永烈还为《科学24小时》创刊号积极撰稿。据创刊人回忆,说那时候“最难忘的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他知道科学文艺是我们杂志的一个薄弱环节,就一连寄来好多篇科幻小说,供我们选用”。他的《弦外之音》发表后,立即引起广大中学生对科普刊物的阅读兴趣。
有意思的是,出刊前编辑们希望创刊号能发行5万册,说“如果达到5万,我们就成功了;假如超过10万,那就是胜利”,结果邮发数字达到12.5万册,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来的预想。浙江日报因此以大半个版面来宣传《科学24小时》创刊号,包括封面、发刊词,文章中还特别点明了“上海年青科普作家叶永烈”的科幻小说。紧接着《科学24小时》扶摇直上,到第三期发行量猛增至25万册,在全国同类科普刊物中遥遥领先,引起轰动!
我是1982年调入编辑部的。我没见过叶永烈老师,所以1985年我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进修编辑专业时,就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上叶永烈家去约稿。
那时他还住在上海徐家汇漕溪新邨,可我并不知道他具体住哪幢,便到附近邮局打听,结果未待我把他的姓名说全,邮局里谁都说出这位姓“科”的作家。我笑问为什么?他们个个抢着说,全国各地寄给叶老师的杂志多、报纸多、信件多,当然稿酬汇款单也多。从那以后,我基本上一年半载都要去上海登门拜访叶老师一次。
因为我和叶老师是同乡,有一次我给他母亲请去了一尊制作工艺精致、颜色白如汉玉的“送子观音”,乐得这位操着浓重温州口音的老妈妈连说几个好,原来她老人家吃斋念佛信菩萨。
然而,叶永烈老师却信仰科学、崇拜科学家,他与科学家广交朋友,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把笔触伸向为科学家树碑立传的报告文学领域。我向叶老师约了这方面报告文学的稿子。
叶老师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一点也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且“有求必应”。在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那时没有网络和微信,如果没重头稿件了,我每次打电话去他总是放下案头工作,跑到邮局去给我邮寄稿件。
例如,报告文学《爱,在这片土地上》,采写的是安徽省副省长兼科学家于一身的杨纪珂的事迹;报告文学《曹氏四兄妹》,采写的是被英国圣三一学院破格选为院士、并且是第一位中国籍院士曹天予四兄妹人生努力奋斗的故事;报告文学《八十春秋赤子路》,采写的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汪猷的科研事迹……
所有这些作品在《科学24小时》上发表后,广大青年读者均青睐有加。
更有甚者,他还热情地帮助我约来英籍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中国大西北采写的重大稿件《中国的水土问题》。当叶老师把《科学24小时》递给她并告诉她杂志的发行量是16万册时,韩素音立马说,好,就这家。于是,叶老师便亲自代撰“编者按”,连同正文载《科学24小时》1988年第2期,发表后即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注意。
叶永烈老师对家乡的科普创作和科普刊物情有独钟,一有机会,他总是要给予特别的呵护和关爱。1991年4月,世界科幻年会在成都隆重召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作为《科学24小时》的专职主编,我应邀随同省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严光鉴、秘书长厐毅明(已故)、著名科幻翻译家郭建中、《科普文艺》报主编李谨华(已故)共五位浙江代表出席了这次科幻盛会。会上,由于科幻大师叶永烈的极力引荐,我们与来自美、英、法、日本以及台湾等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科幻大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直到开幕式结束,叶永烈老师还特地把来自台湾的青年科幻作家吴应钟先生介绍给我,为我们《科学24小时》杂志建立了稿约关系。
学习、研究科学文艺写作技法,不仅能提高科普写作特别是科学文艺作品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培养欣赏和评价科普作品的能力。受叶永烈《科学文艺概论》、前苏联伊林《科学与文学》等著作的影响, 1990年前后,由于职业方便,我几乎读遍了全国几本大部头科普作品汇编和文章,同时借鉴文学写作技法,编写了《科学文艺写作技巧》一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这部专著,从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方式两个方面,分波澜、集中、含蓄、形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九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100种科学文艺写作技巧或方法。每种写作技法均由概论、例文、简析三部分组成。由于书中需要大量的例文,有的例文确实很难找到,我就给叶永烈老师打电话去,想在他的“私人藏书馆”里借些书来作参考。
叶老师二话不说,就把他所编的《中国科学小品选》一二三集及其他科学小品著作共十来本书从上海寄来给我,使我很快地完成书稿的写作。出版时,由于叶老师出国在外,出版社催得急,我就“自序”。著名文学家、时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叶至善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写来热情鼓励的信:“科普写作技巧还没有人作过较深入的研究。您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并有出版社愿意接受,可喜可贺”,我因此受到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也曾经想出第二版,我跟叶老师说,再版时您可要给小谢写序言啊。他笑答一定一定。现在看来只是种美好的回忆。但我永远感谢他,没有他的支持和鼓励,本书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1990年,《科学24小时》迎来了创刊十周年华诞。
此前,1985年老主编严光鉴在创刊五周年时举行过庆祝活动,但当时却没想到要编本纪念册有点儿遗憾,现在十周年了,作为现任主编,我想我一定要编辑出版一本史料性比较强的纪念册。当然难度肯定很大,编辑部几乎没有片页资料。好在大多当事人都在杭州,靠腿勤、靠访谈、靠大家回忆,终于写成《〈科学24小时〉的诞生和发展——十年来的历史回顾》。
许多创刊人、老前辈都应约为我们写了纪念文章,其中叶永烈老师的文章,题为《十年辛苦不寻常》。
颇为巧合的是,叶老师还真的成了预言《科学24小时》的“预言家”。他在《十年辛苦不寻常》中写道:“十年前——八十年代第一春,我曾为《科学24小时》创刊号撰稿。此刻,当我执笔庆贺《科学24小时》十周年之际,脑海忽地浮现曹雪芹的《红楼梦》一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文末,他若有其事地说:“当2000年翩然而至时,作为《科学24小时》的第二个十年。虽说现在难以预卜第二个十年是否‘不寻常’,但是需要加倍付出心血、付出辛苦,那是毋庸置疑的。”
真的,《科学24小时》第二个十年,一路走过来,极其不容易!
2008年底,《科学24小时》被外单位承包期满回归浙江省科协,叶永烈老师得知后非常高兴。当我向他约写“刊首语”时,他便欣然接受,并立即撰文《我与科学如影随形》,为这份曾二十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协优秀科普期刊”、“浙江省优秀期刊”、“浙江十佳期刊”——《科学24小时》的全面改版拉开序幕,推动了因出版“日全食天文知识专刊”而重新席卷而起的公众科普热潮。
事隔一年,也就是2019年11月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受作协秘书长赵宏洲的委托,由我全权负责编辑“纪念专刊”,于是我就向叶老师稿约“卷首语”,翌日他如约发到了我的电子邮箱:《祝科普“浙军”不断壮大》。
文章中说:科普“浙军”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从鲁迅、陈望道、顾均正,直说到贾祖璋,他们都是“浙军”,后来都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正因为浙江省有着深厚的科普根基,所以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诞生之后,科普“浙军”迅速壮大。这支队伍以浙江省科普作家为“家”,以《科学24小时》为基地,以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为出版大本营,培养了新一代科普作家,发表、出版大批科普新著,立足浙江,走向全国。
文章还说,三十年前,在全国科学大会的推动下,曾经有过科普的黄金时代,全国各省市差不多都创办了科普杂志。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三十年来,虽然科普创作那么重要,却不断被边缘化,许多省市的科普杂志难以为继,纷纷停刊。难能可贵的是,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科普阵地,《科学24小时》大旗不倒,依然挺立。这是叶永烈老师对我们“浙军”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2010年适逢《科学24小时》创刊三十周年庆,我在负责编辑纪念增刊时,又向叶老师稿约“卷首语”,他十分地爽快、再次不吝惠赐大作《坚持就是胜利》,同时欣然接受我们的邀请,出席三十周年刊庆大会并作科普创作专题讲座。开讲那天,礼堂里座无虚席。
从办刊角度说,有无名人支持、有无名人作品,是衡量一个刊物在社会上、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的重大标志。许多杂志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名人效应至关重要。《科学24小时》凝聚着叶永烈老师的全部热情和心血!
末了,还想要说的是,在深切缅怀叶永烈的同时我们不能不问:叶永烈走后他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