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名家与火腿
王曙光 文/摄
与朋友聊起舌尖上的义乌,离不开“红糖、火腿、南蜜枣”。其中的义乌火腿,带来许多甜蜜的回忆。战“疫”期间,翻阅了一些书籍得知:众多的义乌文豪对这一舌尖上的味道,充满着乡情乡味的魂牵梦绕,反映了他们的所思所念。
图为火腿菌汤面
都说“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佛堂”,殊不知“佛堂火腿出田心,田心村阔火腿型”。田心村作为金华火腿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火腿村落”的历史印记。清道光年间,林则徐曾手书“培德堂”牌匾,寓意“培养道德的善堂”,以此作为田心王姓祖辈在苏州开火腿行时做善事的敬礼,此匾现仍悬挂于田心四村培德堂祠堂内。
南宋抗金名臣宗泽,对火腿可谓是情有独钟。有一年中秋,他回家乡,百姓让其品尝咸猪腿肉做的粽子,果然色香味俱全,返回京都时便把家乡腌腿进献宫廷,康王赵构见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故又称“贡腿”。从此,后人将宗泽尊为金华火腿的祖师爷,延至20世纪30年代,义乌人在杭州开设“同顺昌腿行”和“太阳公火腿店”,都要在堂前挂宗泽画像,上供香烛,显示正宗。前些年,金华人还注册了“宗帅”、“宗泽”等火腿商标,以示永远纪念。
图为《宗泽的故事》(罗继成编著)
据《金华舌尖记忆》记载,著名语文学家、《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者陈望道,青年时赴日本留学。义乌的家人回忆说,当年他是背着香味醇厚的金华火腿,上轮船出国去的。可见人之对于吃食,既有味道和珍贵的因素,还有习惯和感情的因素。真如南宋陆游所说的“世味争如乡味醇”。
另据史料记载,1936年春夏之交,正在重病中的鲁迅仍很惦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他不止一次地考虑过:应该给领袖送点礼物,以表示自己对“寄托中国与人类希望”的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敬佩之意。“送些什么好呢?”鲁迅最终接受了义乌人冯雪峰的建议,决意给毛泽东送两只上好的金华火腿。于是,冯雪峰便让自己的秘书到南京路上去选购,不久藏有鲁迅给毛泽东的一封亲笔信和两只火腿,辗转送至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收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非常高兴,风趣地说:“可以大嚼一顿了。”随即将火腿切成许多块,分送给一些同志享用。
宗泽酥香火腿
义乌“三宝”之一的火腿,的确是义乌人舌尖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是家乡的味道,是归家的情怀。
(文章将收入《团结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