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抗击疫情作品选】103:面对新冠疫情 我们应该知道些啥(作者:虞忠中)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21  已读:3593 次  文章来源:

1580798539220682.jpg

【科普知识】

 

面对新冠疫情  我们应该知道些啥

 

虞忠中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给我国传统节日,蒙上了阴影,热热闹闹的节日,变成静悄悄的宅家,给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武汉人民遭受到了重创,也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冠状病毒及其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WHO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

目前认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即无症状感染者)也可成为传染源。潜伏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的传染性还有待研究明确。

传播途径:目前认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特定环境中存在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有待研究证实。

一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谈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

二是间接接触传播:新型冠状病毒通过与感染者间接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含有病毒的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会导致感染。

三是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中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造成传播。如密闭场所、长时间暴露、高浓度的环境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四是粪-口传播:多地已经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但尚待明确。

五是母婴传播:目前已经报道母亲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新生儿出生30h后咽拭子病毒核酸阳性的病倒,当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证实。

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人群没有免疫力,普遍易感。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患病。

高危人群: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患者亲密朋友及同事。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也有超过20天的报道。

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患者快速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少数轻症患者(约占5%)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大多预后良好。

二、应如何做好防控新冠疫情呢?

对于普通人群,应如何做好防控新冠疫情呢?首先应尽量少到人流集中的区域以减少感染机会,其次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暴露,再者也要做好自身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这里就简单说说带口罩、勤洗手、测体温。

(一)带口罩

口罩的类型与选择:口罩有很多种,比如工业用、医用等。防控新冠疫情,一般选用医用口罩。

IMG_5115.JPG

医用口罩大致有4种:

1、普通脱脂纱布口罩:大约能过滤35%的颗粒,所以一般也不选用。

2、一次性医用口罩: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室内办公环境;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集中学习的幼托儿童和学生。

3、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普通门诊和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医院、公共交通工具、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居家隔离及其共同生活人员。

4、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直接接触疑似及新冠肺炎的医疗工作者、病例调查人员、疫点处置人员、病人接送人员、患者隔离点的其他工作人员。

(二)正确佩带口罩

1、一次性医用口罩及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首先分清口罩的内外上下,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朝外,颜色浅的是反面,反面朝内,贴着嘴鼻;金属条(鼻夹侧)朝上。佩戴前洗手。

①将口罩折面完全展开,注意动作轻柔。

②将口罩覆盖鼻、口、下颌,如果为系带式,口罩上方系带系于头顶中部,下方系带系于颈后;如果为挂耳式,直接挂于耳际。

③将双手指引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④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2、一次性防护口罩:

①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②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③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④将双指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⑤气密性检查。双手捂住口鼻,快速呼气(正压检查方法)或吸气(负压检查法),应感觉口罩略微鼓起或塌陷。若感觉有气体从鼻梁处泄漏,应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泄露,进一步调整头带位置。

3、正确摘脱口罩

①④⑤⑥⑦不要接触口罩的外表面(污染面),也不要接触内表面。

②如为系带式,先解开下系带,再解开上系带。如为挂耳式,直接从耳际取下。

③摘掉口罩后应洗手。

(三)勤洗手

正确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保持手部清洁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需要洗手的情况:带口罩前及摘除口罩后;接触过鼻涕、唾液和泪液后,咳嗽打喷嚏后;饭前便后;接触过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钱币、快递等物品);去医院或接触病人后。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手掌。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涂沫洗手液(肥皂),双手掌心对掌心,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搓手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替进行。

第三步:洗指缝。双手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手背。手指并拢,双手弯曲相互扣住揉搓。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揉搓,双手交替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手指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替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旋转清洗,双手交替进行。

洗手注意事项: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最好30秒,大约等于唱两遍《祝你生日快乐》。洗手时使用肥皂、香皂或洗手液等清洁用品,并用流动水洗手。没有洗手设施时,可使用手消毒液进行手部清洁,回家后快洗手。

(四)测体温

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3~37.2℃(平均为37.0℃),腋窝温度为36.0~37.0℃(平均为36.5℃),直肠温度为36.5~37.7℃(平均为37.5℃)。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大多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

1、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分为口表、肛表和腋表三种,分别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体温。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口腔测量法。使用玻璃汞柱式体温计前,先要检查体温汞柱是否在35℃以下,如果超过这个刻度,就轻轻甩几下,使其降到35℃以下,然后用棉花蘸酒精擦拭消毒。看体温表的数字时,应横持体温表玻璃端,缓慢转动,取水平位置,观察水银柱所示温度刻度。

口腔测量法:静坐数分钟,将口表有水银端斜放于舌下,注意是否是舌下,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5分钟后取出检视记录。测量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体温表用完后,要用75%酒精消毒。

2、红外线体温计

①接触式红外线体温计:常见的为耳温计,使用时轻轻拉直耳道,将测温探头套上干净的耳套,并轻柔缓慢地伸入耳道,按下测量键,持续1秒钟,就可以从液晶屏上读取体温。

②非接触式红外线体温计:最常见的是额温枪,开机后将红外线探测器对准被测人额头正中央眉心上方并保持垂直,保持距离在1~3厘米左右,按下测量键,几秒钟就可得到测量数据。注意测量部位不能有毛发遮挡,如有汗水应擦干。

在疫情高发期,只要大家尽量少到人流集中的区域去凑热闹,的确需要去办或去做的事,应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时段,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接触公共设施及物品后,应及时洗手或消毒,回家或回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先认真洗手,每日自测体温二次,以便及时发现感染苗头,平时注重健身锻炼,疫情期间不到共同场所健身时,就在自己家里健身。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体质,轻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国家、为社会展现自我的能力与作为,为家庭、为亲人带来欢乐和美满。

 

作者简介】虞忠中,主治中医师,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IMG_5077.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