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抗击疫情作品选】88:抗疫手记(五)(作者:潘爱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18  已读:1107 次  文章来源:

1580798539220682.jpg


抗疫手记(五)

 

潘爱娟

 

2月15日,小雨转小到中雨。

从火车站回家已是今天凌晨一点了。早上七点起来烧早餐时,炒菜的油不慎溅到了左眼,用冷水冲了一阵后,立马给中心医院的朋友打电话,他很快帮我联系了医生,现在眼科只有一个急诊医生坐班。医生让我配几种消炎的滴眼液先用着,如果两天后没有好转的话还是得去医院。为了不影响码字,我在左眼捂上了创可贴,一只眼睛看屏幕总归是不方便,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因为有几个平台在等着稿子,所以我只能是躺几分钟写几分钟。

昨晚火车站后勤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物资还比较充裕,我们每天跑两趟也太辛苦了,他让我们晚上送夜宵的时候带几箱水果和下饭菜。王坚委员和季诚富、曾菊红委员分头采购了耙耙柑10箱,牛肉丁、榨菜、腐乳各3箱,又预订了140份夜宵,我们约定晚上10:30在老地方集合。


下午四点多,我收到了金华日报记者龚喜燕发来的微信:“潘老师,昨天看了您发的抗疫文章,我们也开抗疫日记的栏目,领导说就用日记形式发布,所以我就整理了一下您发的三篇手记,您看行不行?”我说只要你们需要,我都可以。她问我今天晚上是否还去现场慰问,我说晚上11点去。她回说:辛苦。冷空气来了,晚上会比较冷,要多穿点。

几分钟后,她做的新闻出来了,真是神速,不愧为名记。看到文中有“早出晚归”几个字,我给她回了一条微信:没有早出,只是晚归,有时是深夜12点,有时是第二天凌晨1点。

晚上8点左右,我看到一条信息,政协办公室的金文强也在火车站卡口,我问他是几点的班。他说,“我在呢,今天是前半夜班,听说你要送夜宵来?”我说是的。小金在那里,我就跟政协火车站慰问组的王坚组长请了假,告诉王委员我想提前去火车站。

出门的时候,天下起了阵雨。我找了一件雨披,既可以保暖,也保护了相机,还可以当防护服,一举三得。停车场到火车站还要走一段路,平时可能不觉得远,但在寒风暴雨的夜里,这一段路真的很难走,停车场里满地都是水,只好皮鞋当雨鞋穿了,袜子和裤脚也湿了。

我到出站口时刚好没有进站的列车,政协的小金已经在站口等我。他让我去他们的休息室,和换岗下来的几位聊聊,这里的情况大家一样的熟悉。我说还是先到你们工作的地方吧,那样更直观一些。他说里面空气不太好,要注意安全。我谢过小金,随他一起到了他们值守的一线。

金文强是火车站卡口二组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调度。看他跑来跑去忙碌的样子,我就和一位叫杜方方的工作人员聊了起来,他们每个人的防护服上都写有名字。

火车站原来设有三个关卡,卡口实行四班三倒工作制,换人不缺岗。前些天上热搜的第三个关卡人员撤离后,这里只剩下两个关卡了。第一个关卡由突击队负责测量体温。第二个关卡是查验身份,由民特警负责。火车站人员密集,人流复杂,防止“病从口入”,首当其冲就是测体温的第一个关卡。原先在这里值守的是北苑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初五凌晨开始由机关各部门组成的党员(干部)突击队接班。这道关有4组人员,每一组有12—13人不等,配有1-2名专业医生。

今晚的值班医生是义乌天祥东方医院的杜方方。他是东阳横店人,自1月29日来义乌火车站卡口后,一直坚守岗位,已经连续18天没有回东阳的家了。

杜医生介绍说,所有来义乘客都必须经过两次体温测试,一次是医用红外热像仪自动实时体温测试,一次是额温枪人工测试。如电脑报警、人工测试温度偏高的,交由现场医生用水银温度计再次确认。如果乘客是来自疫区的,体温正常的人员进行劝返,体温偏高的则直接送往义乌市中心医院或浙大四院。如果是来自疫区以外体温偏高的人员,送往后宅中心卫生院进一步检查。突击队队员在这里具体负责体温的二次复测,即额温枪测温,体温偏高的人员交给医生,用水银温度计测腋温复查。三次测温显示体温过高的,就需要通知医院专车接走隔离观察。他告诉我,在我到达的前几分钟,后宅卫生院刚接走了一名发热病人。

今天火车站的客流量明显比昨天多了。下车的乘客一波接着一波,我就站在电脑前,看着眼前一个个频繁跳动的数字:36.76,36.36,36.58…… 37.78,“这位旅客请到旁边等一会,我们给你再测一下体温。” “36.72℃,您可以离开了,感谢配合。” 经过第二道人工测试,体温正常。我看到屏幕上每分钟都有几次红色的数字跳出来,但额温枪测出来的体温又是正常的,我问这是为什么?杜医生解释说,这有好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为走的太快太急,有的是因为衣服穿的太多太厚,只要在边上稍停一会体温就能恢复正常。第二趟列车乘客出来的时候,查到有一位挑着担的大爷体温偏高,突击队成员把他带到休息区坐下休息,并安慰大爷不用着急,杜医生给他测了腋温,幸好最后没事,大家才松了口气。

傅立华是来自义乌市总工会的一位党员,自年初五凌晨接班后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虽然戴着头盔和口罩,我还是看到了他的笑容,他一直微笑着面对每一位旅客。他个子比较高,看见小孩走过来,他迅速蹲下身子给他们测体温,一站一蹲的动作非常敏捷,应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在他再一次蹲下的时候,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个美丽的背影。测温结束,他走过来对我说,“阿姨,你们这样每天跑挺辛苦的,谢谢你了!”我说,比起你们,我根本算不上辛苦。他笑笑说,“我们也是8小时工作时间,只不过是多穿几件装备和有夜班而已。”他说的似乎很轻松,而我的心却是如此的沉重,因为我知道他们是没有双休的每天8小时。

看到大家头上都戴着摩托车头盔,我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他们说,这个你要问丁斌阳,是他买来送给我们的。丁斌阳是恒风集团所属恒风职业培训学校的一名员工,年初六来到火车站测体温关卡,今天是与同伴们一起奋战的第17天。他刚到这里的时候,由于防护设备比较紧缺,大家只有雨衣没有护目镜,他就去一家电动车商家买了一个头盔,想自己先试试可不可以用。同伴们一看,都说这东西比护目镜好,护目镜要起雾,戴眼镜的人再加一副护目镜也不方便,头盔除了防唾沫,也可以保暖。听大家这么一说,丁斌阳第二天一早就跑到电动车行。因为去的太早,车行的门半开着,他推门进去,帮每个组员都买了一个,他说原本想多买几个的,但老板说只剩下最后一箱了,如果都买走,买车的人要就没了。丁斌阳要了老板的联系方式,过两天有人换岗,他再去车行时已经关门,他给老板打电话,老板听说丁斌阳是买了送给抗疫一线人员的,就特意开车过来又给了他三个。我对他道谢的时候,他说,“大家都辛苦的,阿姨你们冒雨送夜宵来,非常感谢!这几天风大温度低,你们也要做好防护。”

赵双萍是义乌市妇联办公室主任,也是突击队火车站出站口第二执勤小组唯一的女性,是最早上前线的一员。刚来的那几天,她怕影响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就一个人住在朋友宿舍,后来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朋友的宿舍也不能住了。赵主任做事井井有条,待人热情真诚,她总是叮嘱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只有保护自己,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去开展工作,守护好这个城门。在这里的十多天里,她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每一位组员,让大家的心里特别暖和。

正跟赵双萍主任聊着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是我们慰问组的王坚委员打来的,他告诉我,他们已经从城里出发了,我也该和这里的突击队员们告别了。看着这一个个穿着白色战衣的背影,我心里感慨万千,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一代年轻人的最大爱好就是玩手机、追星追剧,但国家紧要关头,这群年轻人勇敢地冲在了前线。为他们骄傲!为他们点赞!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写写他们每一个人。

离开的时候,我和他们合了影,并记下了每一位队员的名字:金文强、赵双萍、方群、朱敏勤、贾樟林、陈晓强、陈杭军、陈千谦、傅立华、丁斌阳、英节亮、杜方方、胡一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