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返回 > 网站首页

【重点推荐】李建臣:文字的力量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2  已读:681 次  文章来源:

李建臣:文字的力量

 

12月7日,第六届全国读书会大会上,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协荣誉理事李建臣做了《文字的力量》主题演讲。

 

传递信息是一种生命现象。

植物有传递信息的能力。比如说植物的趋光性、顶端优势、共生、绞杀以及捕猎动物等等。据考证,目前地球上的食肉类植物有600多种,如大家熟知的猪笼草、捕蝇草。

微生物也有传递信息的能力。比如细菌和病毒可以产生耐药性,可以繁殖。

至于动物传递信息,就不必赘言了。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生物,与其他物种的本质差别,就是具有独特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园。其主要表现手段便是语言文字。

文字是人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它既是人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产生飞跃的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跃升。它对人类告别愚昧和肤浅、逐步走向文明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如建筑、音乐、舞蹈、服饰、绘画、雕塑等。但毫无疑问,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第一主力军是文字。这是因为文字传播范围最广泛、时间最久远、思想最深刻。

首先,文字便于携带和流传。丝绸之路也好,茶马古道也罢,可以随身携带大量典籍。佛教传入中国,即缘于无数的学者把典籍带到中国。人类可考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源自文字传承。文字又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形而上,能把人类最抽象深刻的概念、思想、逻辑都充分、精准地表达出来。

英国哲学家波普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假如地球上人类的物质文明遭到毁灭,但是图书还在,那么人类文明成果很快就会恢复;如果图书也不在了,那么人类文明成果的恢复将是漫漫长夜。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曾有“三不朽”说法:立德立功立言。实际上“德”的标准因时而变,“功”的成果得失无常,而且德与功,都需要通过文字来记载和传承。所以真正能够不朽、可以穿透历史迷雾永恒存在的,只有“立言”,立那些凝结智慧与良知、洞明本质与规律、悯恤生命与人性、崇弘光明与尊严之言。

人类早期创造的文明有许多。但是,有的文明有文字记载,得到了传播,并且对推动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这个文明就为历史所尊重,比如古希腊文明。而没有文字记载,或虽有记载、但找不到它推动人类进步的痕迹,那么这个文明就会淹没在茫茫历史尘埃中,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达尔文1871年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中提出了人类走出非洲的观点。100多年后,学界根据考古成果描绘了走出非洲的路线图,起点主要在南非和东非——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一带。可是仅此而已。数千年来,南非和东非的文明始终处于初级层面。

1756年,丹麦派出了一支6人组成的探险队前往中东。中途死了5个人,剩下一个人叫尼布尔,到达了伊朗境内的波斯波利斯。在那里,他在有2000多年历史的波斯王宫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排列整齐的符号。他抄录了下来,并且研究多年,终于破解了这种古老的楔形文字。

原来早在5500多年前,在两河流域就诞生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文明程度。比如人类对青铜器的使用就是从这里拉开序幕。大约在425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文字。人类早期的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苏美尔人经过上千年的使用和改进,逐渐把象形文字改造成了音节符号,即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在法律制度、宗教、文学、数学、天文学、建筑等诸多方面的成就,以及该文化对其他地区文明发展所起到的启蒙和推动作用,都是通过楔形文字记载和传播的。《圣经》中的伊甸园就是指这里。至公元前538年,巴比伦王国被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灭掉。持续了三千年的历史文明自此谢幕。苏美尔人生存过的遗迹被黄沙掩埋,再无踪迹。1772年尼布尔研究成果的发布,使沉寂数千年的苏美尔文明重见天日,也使我们看到、读懂了4100年前的《乌尔那木法典》和38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领略了那一段文明的辉煌。楔形文字的破译,证明了哥不只是个传说。

古埃及的一些文明遗迹,数千年来一直是个迷。1799年7月,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在埃及开罗附近作战。中尉布撒尔在指挥士兵修工事时挖出一块一米多长的石碑,上面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书写的相同内容的铭文。此地阿拉伯语叫拉希德,而法国士兵误传为罗塞达,故而石碑被命名为罗塞达石碑。

再说法国有一个神童叫商博良,5岁便可以翻译古文,12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获得博士学位,19岁成为教授,并开始破译罗塞达石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商博良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取得了重大突破。1822年,32岁的商博良把自己的成果公之于世,揭开了古埃及灿烂文明的神秘面纱。古埃及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0年的31个王朝的历史发展面貌,从象形文字中喷薄而出。

古希腊文化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与文字记载有直接关系。如《荷马史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高峰,在历史、地理、考古和民俗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社会和迈锡尼文明的重要史料来源。柏拉图被学界尊崇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甚至是整个西方文化史中的伟人,与他撰写了《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等一系列著作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绝非浪得虚名。因为他留下了400多部作品,如《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气象学》《修辞学》《诗学》《论生灭》《论记忆》《论睡眠》《论呼吸》《动物志》《工具论》等。此外还有大量作品署名不完整,但被学界推测为亚里士多德主编。他的著作构成了一个庞大知识体系。其作品数量多并不奇怪,因为他是帝师,亚历山大支持他建设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院。

古希腊文明向世界传播,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希腊化时代,二是阿拉伯帝国时期。

希腊化时代300年,有两个图书馆十分重要。一个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259年,托勒密一世推动建立,是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古籍收藏和手稿真迹,如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的著述手稿,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手迹等,藏书量达70万卷,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

另一个堪与媲美的,是帕珈马图书馆。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形成了100多个独立政权。其中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的帕珈马王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基本国策。可是托勒密王国垄断了莎草纸生产,而且禁止出口。于是帕珈马王国便发明了羊皮纸作为书写材料。帕珈马图书馆建立后,藏书量也一度达到20万卷,对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和促进西方世界在文学、艺术、美术、雕刻、历史、科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国家。公元7-8世纪,阿拉伯帝国一方面在扩张过程中广泛搜罗世界各地的书籍,另一方面实施了一个持续100多年的翻译运动,把所收集到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波斯、古埃及、犹太等各种古文明著作,竭力翻译成阿拉伯文字,使阿拉伯帝国迅速集东西方文明成就于一身,不仅大大促进了自身文化的飞速发展,也把大量珍贵的文物典籍、乃至在欧洲早已失传的学术著作保存下来,如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盖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大量著作。到中世纪晚期,当欧洲思想禁锢的黑夜即将结束、文艺复兴行将来临之际,这些著作又被译回欧洲语言,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但丁、薄伽丘、乔叟、塞万提斯等文化巨匠都深受阿拉伯文学影响。

印度文明的传承主要依赖梵文、巴利文等语言文字。《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作品。其中《梨俱吠陀》成就最高,价值最大,是印度文学的源头,对印度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梨俱吠陀》产生于3000多年前,收诗1028首,由梵文写成。佛教早期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如是我闻,其传播力度受到很大局限。600多年后,龙树对佛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化、体系化整理和创新,并以文字形式传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影响深远。在世界上各种古文献中,梵文数量仅次于汉文,远超希腊文和拉丁文。

1448年古腾堡印刷术的诞生,被认为是现代史上一件大事,对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印刷术就像一个扩音器,把文字的力量扩大了千万倍。大家熟知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强力助推。在马丁·路德之前150多年,英国思想家威克里夫在英译《圣经》过程中,曾提出过同样的宗教改革意见,但是没有印刷术助力,无果而终。

中华文化泱泱五千年,蔚为壮观。从后来蒐辑到的4500多个甲骨文和3700多个金文文字来看,汉字在商代即已形成体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对商朝的遗老遗少进行拆迁,向他们转达周成王的命令时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意思是说,你们都应该知道,你们的先人推翻了夏朝之后,也是这样做的。这个事情在你们自己编的书中都有记载。可见,汉字在商代就已经广泛使用。

可是,中华文明后来依然呈现了夏商周断代的囧态。中国历史的官方记载,是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开始的。如果从那时起就尊重文化,保护好文字成果,那么中国古籍的面貌也会完全不同。至少在随后的春秋战国500年间,诸子著说,百家争鸣。承载各种思想学说的书籍广泛传播。然而历史不幸,遭遇了秦始皇,一边焚书坑儒,一边颁布《挟书律》,严禁民间和个人拥有书籍,使中华文化遭到了灭顶之灾。

有时历史事件的巧合真是匪夷所思。比如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成与秦始皇的出生,就发生在同一年,公元前259年。之所以把这两件事扯到一起,是因为这两件事影响了东西方的文化走向。亚历山大图书馆断断续续存在了800多年,对传播人类文明的作用无法言表。而秦始皇则开创了东方毁灭文化的先例。

所幸有一位名叫伏生的知识分子,爱书心切,冒着杀头危险,暗自将记录上古故事的典籍藏在了墙壁夹层内,逃过了焚烧之难。可是22年后,当汉惠帝废除《挟书律》时,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只剩29篇依稀可辨,其他书籍已无法辨认。

在秦始皇之前,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文化浩劫?无法推测。但秦始皇之后又发生过十余起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文化浩劫,却是永久记入青史的。再加上数千年间发生过上万次的战争,生灵涂炭。所以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能够完整流传到今天的百无一二。绝大多数由于各种原因,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迅速走向了繁荣富强,主要得益于对科学文化的尊重、对知识和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得益于恢复高考等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的重大制度的建立。这是民族素质提升的基础。它引领中华民族以知识为桥梁,走向现代文明。

文字为什么会有力量?因为文字背后矗立着人,矗立着思想。思想是人的本质特征和标志。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进入本世纪以来,人类迈向了数字文明时代。一张大网把地球包裹得严严实实。小小寰球完全浸没于信息海洋。一个信息1秒钟可以绕地球7圈半,在亿万人的头脑中同时擦出各种色彩的思想火花。思想的力量可以瞬间被无限放大,星火燎原排山倒海。这张网同时又是一张透明的网,让文明之光愈加彰显,让龌龊肮脏无处藏身。所以面向未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历史长河不管经历多少个漩涡,终将奔流入海;历史前进的方向必将是告别愚昧,走向文明。

在前不久闭幕的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因此可以预见,中华民族的明天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将再次迎来一个春天!

 

——原载:新华社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