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 作家赤岸行08
年年“六月六” 洪武有传说
王茂兴
这几年,“六月六”民俗活动已在赤岸镇兴起,民俗活动吃“六月饼”更成为了当地人消夏的一道风景。上周,作家赤岸行六人前往赤岸采风,亲身感受到这一浓浓的非遗魅力。
“六月六”是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传说众多,各地民谚民谣也多如繁星。而赤岸镇三角毛店村的“六月六”习俗由来之久,相关活动十分丰富,比较少见的有:“祭田公田婆”、“游水龙”、“泼水”、“晒书”、“晒戏服”、“做六月戏”等等,更有吃“六月饼”的民俗,经历岁月磨练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年,“六月六”风俗,渐有向邻村蔓延之势,而附近村庄的村民都有效仿的意愿。2017年,三角毛店村“六月六”这个民俗活动,由毛毛文化艺术园掌门人毛小康,成功申报为义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遗蕴含的文化底蕴,丰厚真实。吴优赛摄
为一睹“六月饼”的制作过程,毛小康、毛燕芳夫妇联袂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一幕。在毛毛文化艺术园的厨房间,但见毛燕芳将麦粉加水掺盐后,很快揉搓成团,毛小康则把鹅蛋般大小的面团按压成饼形。此刻,擀面棍旋转着,面团不断向外扩张。翻个身,撒点干面粉,旋转再次启动,又是向外扩张,一眨眼功夫,一张直径大约6寸的六月饼就形成了。
圆圆的,薄薄的,吃起来不油腻,有嚼劲。吴优赛摄
点火,平底锅搁灶火上,面饼入锅,徒手翻饼,一番眼花缭乱的操作,一张色泽金黄、香喷喷,诱人食欲的六月饼就出锅了。毛燕芳说,烤饼最考验制作者的功力,火候掌握不好,温度过高,饼带苦味;温度过低,烤制的时间延长,口感不好,因此没有相当时间的历练,是烤不出色香味俱佳的六月饼。
据《义乌县地名志》记载,毛店村名来自于毛姓人在此开店所得,而三角毛店是指毛店集市最繁华的一段呈丁字形分布而来。因义乌域内毛店村不少,故前缀三角以示区分。虽然三角毛店的村名从俞村变更而来,历史并不长远,但这个村的形成,却是有悠久历史,遗存丰富,尤其是“六月六”的习俗。
见识了六月饼的制作,我们也闻之六月饼制作技艺,最近在义乌第7批非遗保护项目申报中成功通过。在分享这个喜讯的同时,我们沿吴溪漫步,搜寻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留下的故事。
发源于枫坑岭的吴溪在三角毛店村旁流过,一路向北汇入义乌江。但在三角毛店这一段,当地人早就从明代起就叫“白溪”或“五里白溪”。这是怎么一回事?相传是这样的:元末时朱元璋起兵抗元不利,为避元兵来到义南的凤林乡,并藏身在三角毛店的土地庙中,恰一只大蜘蛛结网于门中间,追兵见此,以为无人进出,不再进去搜索而躲过一劫。但往东向栖霞寺方向走时,却被吴溪挡住去路,无桥无船,水深难行,不由叹息:有我天日,五里白溪。谁知言毕,水落石出,从枫坑口到南杨村的五里长溪,竟然不见滴水,连溪底的石头也是雪白干爽。朱元璋大喜过望,快步穿溪而过。待他上岸,吴溪早已碧波荡漾,哗哗奔流,让随后追之的元兵,望溪兴叹。
逃出元兵追击的朱元璋在栖霞寺歇了一夜,此时大家却还在回味浓浓的传说中。毛小康说,“这还有实物遗存呢。”我们驱车前往三里外的义乌市学生劳动基地,据考证就是栖霞寺旧址。在一僻静处,一块205厘米长、80厘米宽、12厘米厚的大石板,古朴雄浑,平卧在几个石墩上。
朱元璋的传说,听上去绘声绘色,有鼻子有眼。吴优赛摄
基地的朱老师说,就是这块大石板,当年朱元璋睡过的。相传朱元璋过了吴溪,见天色已晚,元兵又一时过不了溪,就在栖霞寺歇息,并在这方大石板上美美地睡了一晚上,次日安全离去。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不忘土地庙避难之奇遇,于洪武丙子年(1396年)亲笔写了“报恩”两字,以示感恩。现牌匾还悬挂在土地庙的正中间。栖霞寺也因朱元璋停歇过,而改名为停力寺(也有叫定力寺的)。寺虽早已不存,但名却一直流传至今。
朱元璋的传说在义乌很多,但这土地庙、五里白溪、大石板、停力寺、报恩牌匾等,都构成了三角毛店这地方最完整的故事链。有识之士已把这传说收集整理,正在申请非遗保护项目,还打算在朱元璋过溪处,建一座报恩亭,让这美丽的故事和“六月六”的习俗一道传承下去。
历史纵深,方才口口相传。王曙光摄
三角毛店是赤岸镇的一个比较大的村,早些年曾是乡、镇政府的所在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的夏宝龙视察该村后,对陪同的地方领导说:这个村历史悠久,村风民风淳朴。确实,三角毛店村,建村已历千年,相传后周时俞姓人就看中此处山水,在此定居,“钱塘人户部尚书兼营田使俞公帛因公事过婺之义乌之凤林乡,爱其山水乃率妻子定居焉(见俞氏宗谱)”,后定村名为俞村。随后,毛姓也从江山清漾迁居于此,生根发族。多年以来,各姓杂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村风民风,可见一斑。
寻访三角毛店的过往,探讨三角毛店的新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个话题中,我们感受了解赤岸,推介赤岸,振兴赤岸,也分外留恋赤岸的浓情蜜意,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