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 作家赤岸行03
尚阳老街的顶上功夫
王茂兴
年轻时,为了生活,曾在义南山区打过工。尚阳老街,走过,路过,说不上熟悉,也算不上陌生。星移斗转,多年过去,当我在一个三伏天的日子里,踏上老街的石板路时,却有了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义南记忆 王建明摄
老街没有昔日的喧闹,寂静中沉淀的岁月印记,让人似曾相识。从东往西,我慢步行走。老宅老铺,清澈小渠,是那么宜人,那么舒心,勾起自己几十年前的记忆:哦,这里干过活;哎,那里买过书;唉,剃过头的理发室不见了。正怅然间,铺面里有人喊我的名字,便有些惊奇,尚阳老街里,记忆中是没有熟人的。循声走过去,哟,在一间剃头铺里,竟有我老家何店村的四五位邻人:一人在剪发、一人在洗头,还有两三位在等候中闲聊,惬意中透出平和闲适,就像在家里谈古论今一般。
“跑这么远来剃头?”我疑惑不解。真没想到在远离老家四五十里路的尚阳老街,能碰到这一大帮乡亲们。他们说,就是为了剃个头啊,还有老街上嬉一嬉、逛一逛溜一圈。我说山高路远,多不方便啊。他们笑答,“您真落伍,不与时俱进啊。现在公路四通八达,乘公交车很方便。村里就可坐车到佛堂,再转车到尚阳,眨个眼的功夫。”他们当中还有人抢着说,“公交车上,一路空调,爽!这老街又比我们村里凉,天然空调呢。”交谈中,我知晓了老家那一带有不少人都像他们一样,经常呼朋唤友,结伴到这老街来,就是理个发,逛一圈,吃碗地道的拉面,再乘车回去,开心的很。
剃头挑子 姚 祎摄
于是,我要对这再平常不过的剃头铺子刮目相看了。没有时尚的装饰,设施简陋,椅凳陈旧,也看不到自吹自擂的广告之类。听我们谈天说地,不紧不慢,干着活的师傅也不插话,有条不紊的操持着,刀剪梳子、应用自如,墙角边那一层厚厚的碎发,无声地告诉人们这理发店不俗的历史。
听邻居们说,这老街上的剃头店,不仅活做得好,收费也公道低廉,且态度和蔼。到这里理个发,剃个头,就是一次难得的享受。说到这里,手中刀剪上下翻飞着的师傅,停顿了一下,轻轻地插了一句:“是啊,我们这些剃头佬的口碑还不错哦!”一屋子的人,包括我,都真诚的笑了。
实在话,以前,剃头这手艺是比较苦的,没人羡慕,也没人离得开。曾看到过一副对联:“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传说是石达开为一个理发店做的广告。真假不知,但对联细细品来,倒也几分道理:理下的头发形如碎末,称之“毫末”,十分贴切;而头发长在头顶,称为“顶上”,也合乎情理。对联不见“理发”二字,却紧扣理发之事,令人共鸣。同时,对理发这行当自谦为“毫末技艺”,不登大雅之堂,虚心可鉴;但又把这剃头的手艺宣称为“顶上功夫”,自信满满,并不自卑。
古街乡愁 王曙光摄
当然,在尚阳老街的几家剃头铺,理发店,都没有“操天下头等大事,见人间顶上功夫”之类的广告,这并不妨碍师傅们的真正顶上功夫。我转了几家看了看,都是顾客盈门,等待的人不在少数。问了一下,均为十里八乡赶过来的,居然还有几位是从城里来的老顾客。他们说,就是看中老街清幽的环境,看中了师傅们敬业的手艺。师傅姓啥名谁,年庚几何,我都没问,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街上的这些老店铺,历经多少朝代的更替,风云的变幻,岁月的洗礼,仍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有那么多人记着它,念着它,这就足够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它,才会让老街的生命一辈一辈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