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王锦豪:赤街古井润心田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07  已读:577 次  文章来源:

赤街古井润心田

 

王锦豪

 

水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凿井而饮”已是中华先民普遍掌握的一项生存技术了。《高士传·卷上》所记载我国尧帝时代的“击壤歌”就说明了水井的重要:“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在赤岸的很多地方,依然可以探寻到宋元明清朝代的遗迹,还能根据这些遗迹来探索那段历史。而就在身边的历史,以它独有的方式见证着一个村落的兴衰,以它博大的胸怀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居民。这一口口形状各异的古井,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凝固成一个村落的精气神。

饮其流者怀其源。对于赤岸村村民来说,在他们心灵深处值得牵挂的古井有近十口,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井水清洌、甘醇,水质非常好。而古井的形状各异,有圆的、有方的、有长方的,除少数古井井口经重新凿刻加固,大多还是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井圈基本上为石块凿刻而成,经过岁月的打磨,井口变得光滑圆润,油光发亮,有的还留下深深的绳痕。古井井口大小不一,大的可容一两人同时打水,小的仅有一口铁皮水桶大小。井沿或高或低,或直或孤,或完整或残缺,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古井名多根据井的形状、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周边环境等而冠名。

双眼井在古井中要算是最年长的了,坐落于赤岸三村赤街112号。据传建于宋代或者更早。井壁为不规则椭圆形,用砖块错缝砌筑,最宽处约1.34米,通高约4.83米,长满青苔;石质井圈呈倒“8”字形,犹如人的双眼,直径0.68米,壁厚0.1米,高0.3米,水深约3.9米,水体相通。虽然现在自来水已经引入每家每户,但村民们还是习惯天天到井里打水饮用和洗衣等。因大家对古井保护得当,周边环境无污染源等,该井水质清澈。因此,也常有怀旧的老人,不辞辛苦地天天来打上几桶井水。

最叫人称奇的是骑墙井,坐落于赤岸一村,该井处于燕贻堂与中和堂中间,两处均为明代建筑,前院居民和后院居民分别使用,前后两院以墙分隔,故有此名。骑墙井系明代建筑,圆形井壁用自然块石叠砌而成,石质六边形井圈,高0.39米,壁厚0.11米。左井外径0.7米,内径0.48米;右井外径0.5米,内径0.37米;二井深4.5米,其中深0.7米处水源互通。两井井圈相隔0.43米,原有一道砖墙,现在已经拆毁,水井边还有两个水槽,方便居民洗刷之用。

为免除雪雨天的淋漓之苦,先人便在避雨的场所挖掘出川堂井。该井坐落于赤岸二村姓叶街77号下杨宅以东3米处,明代建筑,圆形井壁用自然块石叠砌而成,深4.5米,直径约0.9米。石质六边形井圈高0.45米,内径0.42米,壁厚0.09米,现在水深约1.6米,井圈南侧阴刻“川堂”、“己井一口”、“余基一塊”字样,为当时杨姓聚居民众取水之源。

铜门井坐落于今赤岸二村,铜门厅东侧1.5米,明代建筑,圆形井壁,上窄下宽,近井口约井深三分之一处,用砖块错缝砌筑,近底部用河卵石叠砌而成,通高为5.8米,井圈于1991年修建水泥路时撤除弃于一旁,现水深仍为4.1米,今已弃之不用。

这些古井有“堂而皇之”现身于通衢大道上,也有立足于小街小巷,或委身于墙角街边若隐若现,甚至隐身于门庭院落。虽经岁月变迁,风雨侵蚀,历经沧桑,但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了赤岸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01ef5b580f07b4a84a0d304fc778ba.jpg@900w_1l_2o_100sh.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