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骆有云:谁倚东风燕子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07  已读:786 次  文章来源:

谁倚东风燕子来

戴叔伦苏溪亭迷离景色中的离愁别绪

 

骆有云

 

  《苏溪亭》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在行旅中,途经苏溪亭留下的一首动人诗篇,名闻遐迩,历久弥新。

  顾名思义,苏溪亭自然与一条名叫“苏溪”的溪流有关,苏溪又名“酥溪”。据清光绪《义乌苏川胡氏宗谱》记载:“乌伤之西北有地曰酥溪,谓其水甘而腴,又类于酥也,或曰昔者有酥氏居住,故曰酥溪。”因为“酥”“苏”谐音,后来便演变为苏溪,既是溪名,又是地名,两者相得益彰。

  一溪如练,两岸若画,群山拥簇,田园相连,村居参差,清澈的溪水蜿蜒流淌,经大陈江涌入浦阳江,流经钱塘江而入大海。

  据清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唐代时,苏溪亭又名“溪上亭”,立于苏溪水中的石桥上。遥想当年,这里青山绿水,风姿绰约,环境优美,又地处交通要道,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不难想象,大诗人戴叔伦行旅此地,自然神思飞扬、流连忘返,一个寂寞的身影在苏溪亭徘徊,一番低吟浅唱,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苏溪亭幸甚,因为戴叔伦的诗篇而名扬天下!

  戴叔伦幸甚,正是苏溪亭的迷离景色,触动了他一腔离愁别绪,成全了这首千古名篇!

  一首诗感动一方山水形胜,使一座久已废弃的亭子锲入多少代、多少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标杆,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

  明代著名诗人汪广洋,江苏高邮人,路过苏溪桥时,也许是受江苏同乡戴叔伦的感染,也许为美丽景色所勾引,诗意盎然,同样留下了一首《过苏溪桥》。

  戴叔伦(732789),江苏金坛县人,唐代著名诗人。50岁时任东阳县令,因政绩卓著,加授从六品大理寺直。《全唐诗》共收录其诗304首,大多为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山川河流、田园风光的佳作。

  在担任东阳县令时,戴叔伦清正廉洁,勤勉政事,在公务之余,游历过浙中的许多名山秀水。如他在兰溪时,就写过一首《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苏溪亭》诗中所描绘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令。在苏溪亭遥望,春草葳蕤满天涯,预示着时令已是暮春时节。这时在溪边的亭子上,春草碧色,无人会意,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谁倚东风十二阑”?作者以设问的形式,唤出了这位落寞的倚阑人。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来,而美好的春光也将消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人生几何?功名何在?诗人借助“烟雨”“杏花寒”的物象,衬托其景色迷离,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绿洲,春寒料峭,在风雨中飘飞的杏花,也失去了往日的艳丽,显得凄楚沉寂。这景色具体而委婉地宣泄出倚阑人的惆怅、失意和哀愁。

  意境深邃高远的诗词,大多借景抒情,抒发心中的感慨感悟。《苏溪亭》正是借助“苏溪亭”“草漫漫”“东风”“十二阑”“燕子”“春事晚”“烟雨”“杏花寒”这些物象,加以巧妙的组合连缀,使之具有深刻的意蕴,传达一种内在思想感情。诗人描写暮春景色的沉郁迷离,恰与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显得隽永而醇厚。

——原载《义乌商报》20190505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