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应元亮:我与浙报的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12  已读:816 次  文章来源:

“我与浙报的故事”

 

《浙江日报》助力赶跑入室窃贼

引领我与新闻结缘

 

应元亮

 

这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竟在我身上神奇般地联系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当时,《浙江日报》的一个编辑电话,无意间助力我家赶跑了入室窃贼,保全了家里钱财;《浙江日报》的一篇冬种报道,激发了我的新闻报道热情,引领我与新闻结缘,成就了我喜欢文字工作的职业梦想。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使我幸运地走上新闻工作之路。感恩《浙江日报》!

事情是这样的:19751118日晚,天高云淡,繁星似锦,我的家乡义乌县联合公社后山坞大队东陶村的晒场上正在放映电影。当年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不多,演戏、看电影更是屈指可数,一旦村里放电影,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会赶来观看,万人空巷是常事。这天傍晚,我们全家早早吃过晚饭,锁好门,欢天喜地地去村西北的晒场上看电影。当电影放至一半左右时,电影场上的喇叭突然呼叫我的名字:请东陶村的应元亮同志速去公社文书室接浙江日报的电话。连续播送了三遍。



 我一听到喇叭的呼叫,就预感到自己投出的冬种新闻稿有消息了,可能明天就要见报。既兴奋,又激动,简直高兴的跳了起来。我立马起身,拔腿就往村东头的家里跑,去住所客厅取该新闻底稿带上。一路狂奔,很快来到千米之外的公社文书室。原来《浙江日报》农村部编辑吕礼进老师,连夜打电话来核实:一周前投寄给他的冬种新闻稿内容,询问进展情况。

公社骆文书见我一时赶不到,急中生智,根据他掌握的冬种进度情况,就告诉吕老师:“已基本完成秋收冬种任务”。结果第二天(19751119日)《浙江日报》二版头条顺利地刊发了我的处女作。

就是这个晚上,当我从公社所在地后山坞村返回到东陶家中,电影已经散场,父母亲一回家就发现后门被撬开,显然有窃贼光顾了。但所幸虚惊一场,家中钱财完好无损、分文未少。为什么这么神奇?联想起来,就是《浙江日报》吕老师的电话使我中途返家取底稿,惊动了窃贼,使我家避免了一起失窃事故。就这样,如此幸运之事竟让我遇上了,真是感恩不尽。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当时我的小娘舅楼章富是邻村下兆大队的科技组长,公社的秋收冬种现场会就放在我的外婆处下兆大队殿前村举行。凑巧,当天傍晚我去娘舅家时发现了这一新闻,于是立即赶写成稿,迅速投寄《浙江日报》农村部。一周后就出现了上述情景。

当天的报道称:“坚持高标准 按计划种足春粮”(主标题),副题是:“下兆大队做到田内田外沟渠配套,地面水排得畅,潜层水去得掉,地下水降得下”。报道称:“全大队冬种面积从去年的213亩扩大到265亩,到本月18日已基本完成秋收冬种任务。”“为了种好春粮,该大队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第一生产队,针对雨多田湿的情况,开挖深沟,降低地下水,做到主沟破塥,次沟到塥,田内田外沟渠配套。”

自从这次在《浙江日报》发表新闻报道后,一发不可收,我的新闻写作热情高涨。采写新闻成了我不变的追求。在编辑老师的帮助指点下,无论在杭州就学,衢州煤矿、经委工作,到调回义乌,我的新闻写作热情不减。由于成效明显,1994年初市领导把我调到中共义乌市委报道组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浙江日报》让我提升,伴我成长。在义乌市委报道组工作的4年中,先后在海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新闻报道近千篇,其中《浙江日报》大家族四报二刊的重点稿百余篇,连续四年荣获浙江日报先进报道工作者,所在报道组被评为最佳报道组。后来,我又被调到《义乌日报》、《义乌商报》社领导岗位,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直到退休。《浙江日报》一路伴我前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