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古道游记】登八岭坑古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08  已读:5516 次  文章来源:

登八岭坑古道


 

云溪之子

 

三月三十一日,星期天,风和日丽。应朋友小河弯弯之邀,我们夫妻俩一起去登八岭坑古道。

八岭坑古道座落在义乌市东南部,是一条连接江东街道青岩傅与佛堂镇八岭坑村的原始古道。上午九点四十分,我们到了青岩傅村,路口树一指示牌,云“九棵松方向”。想必过去这里曾经种有九棵知名的松树,现在则纯粹变成了一个地名。妻子开车右拐沿九棵松方向,驶过金甬高速桥洞,在光明水库坝下的一个停车场下车。担心我们找不到,朋友小河弯弯己在此等候,其他的六七位朋友已经先行一步了。

登八岭坑古道.png

登八岭坑古道(九叠篆字体印章

好久没来,变化挺大,建了若干个停车场,路也修的更宽更好了,生活设施更齐全了,路旁修建了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光明水库的坝顶正在浇筑水泥路。我们沿着光明水库大坝向左走到底,然后右转走到库尾,右侧有一座架在水库面上的水泥板桥,走过桥,便看到一座水泥筑的凉亭。沿着凉亭边的一条小泥路登上去,曲折拐弯,掠过灌木丛,向上攀登几十米,又见一个小水库,沿小水库坝顶向右走到底,然后沿小水库的边缘小路行走,我发现,在若隐若现的杂木、毛竹林下面,有几个垂钓者正在钓鱼。

路不甚宽,也不平整,夹路生长着细长的毛竹、灌木、乔木,因为是春天,路边还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因为是周末,出来游玩的人很多,有三五成群的,也有独自行走的。说笑的,唱歌的,大喊大叫的,如此从容与休闲。这便是登山的妙处,若在城里大喊大叫,人家非视你为异类不可!世界很大,地方很小,一路登山,经常会碰到一些熟人、同事,点点头,笑一笑,就过去了。

不知走了多少路爬了几个坡,前面到了本次登山的最高点八岭,已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些说笑声了。小河弯弯笑着说:“我们加把劲,先遣部队等我们了!”如果说前面是序曲,这里便是高潮了。这段岭是整个登山过程中最累的。八岭的台阶也是原生态的,石块并不规则,需小心拾阶而上,没有数过,有七八十个台阶吧,因为累,需中间歇歇再上,毕竟年岁不饶人了,而几个年轻人则一鼓作气从我们身边小跑攀登而上!

登上八岭顶,竟有一丝丝成功的喜悦。登高望远,豁然开朗!“先遣部队”正在笑呵呵地迎接我们,这些“先遣部队”都是小河弯弯以前的战友夫妇。岭顶约七八个平方,并不规整,左边有浓密的毛竹丛,往往也成了男士小解的好去处,右边山侧有一条用枯木搭起的“长凳”,刚好有个空位,妻子坐下休息,我也卸下背包透透气,并在岭上长吼几声,岭下竟有人应和,空谷回音,余音袅袅。这是最好的有氧运动,也是登上岭顶的最好福利了。据说这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大喊大叫,增强人的肺活量,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后面又来了一拨人,有男有女,操义东口音。义乌十八腔,说话口音不一样。小河弯弯从背包里取出保温水壶,喊道:“要喝茶的请举手!”然后分别给需要的倒上一杯普洱茶。大家品茶闲聊,说笑大吼,性之所至,其乐陶陶!小河弯弯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十分细心、热情,且幽默有趣,与他一道游玩,会感到十分开心,笑声不断!

接下来是下山了,可能是山阳(山南为阳)的缘故,一路拾阶而下,仿佛山花更多了,尤其是红艳艳的杜鹃花,这里一丛那里几枝,还有一串串、粉红色的,似鞭子的梅花站在路旁迎接我们,细碎的不知名的白花一团团、一簇簇,煞是可爱,也怪自己植物知识匮乏,许多叫不出植物名称。因为没有人为的干预,显得那么自由散漫,而又丰富多彩,富有盎然生机!路边泥地里还有很多的一丛丛马兰头,这可是妻子的至爱,妻子不住惋惜自言自语道:“可惜没带剪刀、塑料袋,否则可剪满满一袋呢!”更加可喜的是,有一股溪流,始终伴随我们左右,有时给树丛遮住了,只闻其声,不见其流,有时又调皮地出现在我们身旁。且这溪水或穿越怪石嶙峋,或潺潺流淌,或积水成潭,或飞瀑直下。弯曲迂迥,扑朔迷离,然一路向前,永不停歇。因为前几天刚刚下过大雨,溪水变得异常丰盈。

山因水而赋予了生命与灵魂,这是八岭坑的独具魅力!

途中,我看到几处残墙断壁,这显然以前曾有人居住,然如今“昔人不知何处去,空遗断墙两三处”了,有人或许会有片刻的人生感叹,但更多的是留恋这青山碧水、红花绿枝,很少有人去探古究今的。路上,我看到有个四五十岁的汉子,悠悠然下山而去,左手握着一把军用绿色小钢锹,右手拿着两株树苗,一问才知,这是刚从山上挖来的杜鹃花苗,准备栽到自家院子里的。路上有几处三叉口,分别有红色箭头指向,这是公安局一个下属单位组织集体春游,先遣队员为后头部队设置的指示标志。

前面有一处深潭,一个拦水坝,潭水沿石板空隙飞流而下,溅起无数雪花般的水珠。一对小情侣正在对着瀑布拍照。我们夫妻俩刚好手拉手走过淌着潭水的坝顶。下坡经过小情侣时,那女的浅浅地笑道:我将你们两个都拍起去啦!妻子连忙拿过手机看,问:“能不能微信转发给我?”那男的似乎不愿意,说:“我们主要拍瀑布,人很小的,看不清楚。”我们笑着离开了。

山涧中还有一处潭水,因为被周边茂盛的竹木、杂草遮盖,非细心不能发现。约下山行程至三分之二处,我看到了被树木半掩的一块小木牌,上书:“小心水深,注意安全!”我试探着拨开竹木杂草,来到潭边,这是一汪被水泥坝拦着的深潭,四周是绿树草丛,水很深,也很绿。正当我不知如何形容她时,脑中顿时冒出了这样的句子:“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是朱自清散文《绿》中描写的“梅花潭”,用在这里似乎也很贴切!

往下走,来到一个较平坦的场地,里面停了几辆小轿车,有人在空地石块上架着铁锅烧鱼头豆腐,有人在特制的铁架上烧烤羊肉串,有人在煮水饺,有个人刚从树林里钻出来,抱着一小捆枯树枝。空地上还停着一辆重型卡车,车边摆放着一些架高压线用的铁架材料。

途中又遇到几个熟人,他们反向而行,显然是到了终点又循来路回去了。

再往下走,看到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下是愈来愈大的溪水,溪边的大石块、沙滩上,聚集了十多个年轻人,有的在现包馄饨,有的在烧锅,有的在吃馄饨,嘻嘻哈哈,十分热闹!我们在桥上开玩笑:“见者有份!”那几个年轻人向我们招手笑着喊:“好!下来吃,下来吃!”然我们无非是开开玩笑罢了,怎么会下去吃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出来玩,图个开心,因此,相互间都十分客气。

过了石拱桥,远远望去,便看到八岭坑村了!往前走几百米,来到村前,有一条宽阔而平缓流动的溪水,溪的两岸有大片的农田,种有许多蔬菜。村口树着一堵景观墙,两边写着“八岭坑村”、“八岭古道”,中间附有村庄的简介:“八岭坑村地处义乌东南面,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早在清朝初期(1664年),由田心东五房王氏王毓秀,字兰谷,号惺惺迁居松溪八岭坑村,共育五子,其众孙中,王芳道光十三年(1833年)入进士,历任翰林庶常,武英殿协修待讲,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修建了一条通往义乌城区的古道,约五公里,内建七座石拱桥,现保留完整的有三座,其中不少绝美传说流传于世。”

据了解,清代翰林的社会地位很高,可谓备受崇敬,各方称羡。想不到,在这交通不便的山沟沟里,竟然出了这样一位鸿儒大家。可见王氏一族十分有远见,且重视文化教育,功成名就后,又十分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八岭坑古道就见证了这段历史。

走进八岭坑村,与过去比,农家乐多了,规模也更大了。松溪北岸有一幢徽派建筑的老宅,墙上有一幅画:右边画着一顶轿子,一个清代文官正从轿子里下来,左边画有一匹战马,马边站着一位腰佩刀剑的清代武官,上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意思是说,前来拜访翰林王芳,在村口,文官要下轿步行进来,武官要下马步行进来。在这幢房子的左边门首,写着“翰林弟”三字,这大概就是清代翰林王芳的故居了。

走进“翰林弟”门口,看到古宅门口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一问年龄,居然已经九十九岁了。交谈中得知,她原来是义乌城里下车门人,十七岁嫁到八岭坑村。她说:“以前到义乌城里,都是翻山越岭过八岭坑的,现在到城里都是开汽车,轮子一转几十分钟就到了。爬山都是为了锻练锻炼身体的。”思路清晰,耳聪目明,实在难得。与其他村民闲聊中得知:八岭坑村人并不多,也就两百来人,且大多在城里经商办厂,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老人。这些年来,随着政府重视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生活设施完善,登八岭坑古道的更多了,尤其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有的甚至经常来登八岭坑古道,因为这里离城区近,空气好,线路不长,很适合人们休闲运动。看到有钱好赚,村里的农家乐越开越多,原来就一家,现在有三四家了。

我们的午餐定在农家乐“古道人家”吃,这是一家老店。看来,今天“古道人家”的生意很不错,门口摆了六七桌。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盼来点的菜,鸡是农家本鸡,味道不错,其它菜也有特色。吃罢中饭,小河弯弯和战友们,就在农家乐外面,松溪边,摆上两张小方桌炒起了地皮(“炒地皮”是义乌上班族喜爱的一种扑克牌游戏)。太阳暖洋洋的,溪水就在旁边流淌,且空气清新,真是一种享受。

“古道人家”的对面,松溪的南岸平地上还建有一个健身小公园,里面设置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材。沿松溪再往南走,岸边还种有梅花、杨柳,在村尾的松溪岸边上,还建有松木八角亭和几十米的长廊,有不少登山者正在休憇。松溪的水清澈见底,潺潺向南流淌,仿佛唱着欢快的歌!


——来自:阿牛 云溪之子 微信公众号 20190407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