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返回 > 网站首页

【前沿信息】应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22  已读:617 次  文章来源:

应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郑  念

 

【作者简介】郑念,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要报》(密级)编辑;《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与社会》编辑;《中国市场经济报》记者、编辑、理论部副主任、市场部主任、通联部主任。现任《科普研究》副主编、中国科普研究所信息室主任。

 

我觉得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更像是中国的科学启蒙开端,但这个启蒙过程没有持续,也没有完成,刚开始就被中断了。当然是迫于形势,是被历史中断的,以至于我们后来对科学的理解是很片面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科学启蒙还有继续的必要。

号称科学史之父的乔治·萨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给我们人类提供的最大价值是它的精神力量,而物质力量是它给我们的副产品。可是我们今天追求的或利用的恰恰是它的副产品,而在科学精神或者说科学文化这方面,我们重视的远远不够。

从科普这个角度来看也是这样,我们每次做科普的时候,首先是推销科学功利的一面,比如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更重要的东西,如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则做得很不够。这也可能是因为,科技知识的普及比较容易,而隐藏在科学中的精神、思维、观念等形而上的东西,传播和普及起来比较困难。但我认为,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缺知识,尤其是我们高考的录取率那么高。另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方便,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任何时候需要知识,百度上搜索一下全都有了,获取知识并不难。问题恰恰是,我们搜索到的知识真假难辨,需要我们有辨别真假的本领或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以进行评估、判断、决策和选择。

我认为,基于事实的科学评估是现时代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因为,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领域,更多的是社会发展领域,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评估思维,不能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价所导致的。比如,在社会经济领域,以往只强调GDP,结果很多地方GDP上去了,但环境、生态却失去了;在教学领域也是这样,单一追求分数,结果高分低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在科研领域,为了SCI,为了评职称,可以不顾其它,一些违背科研伦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医疗领域也是这样,为了经济指标,可以不要道德,可以忽视救死扶伤的职责和使命。这种不恰当的评价、评估,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引导或者激励作用。评估指标具有指挥棒的功能,缺乏评估思维,就如盲人摸象,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产生错误的激励,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评估思维是基于事实、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估,而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评估,否则就是盲人摸象,不仅结果可能错误,更严重的是产生错误方向上的激励。我们科研生态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追本溯源都是评估评价出了问题。我不是说不应该进行评估,而是说我们评估的思维和方法错了,就跟我们用的刀,我们可以去砍柴切肉,也可以拿去杀人。评估是工具,工具本身没有对错。

我们现在所谈的科学文化也好,赛先生德先生也好,到目前为止,还限于科学共同体内部,在圈子里面谈。如果科学文化不能融入社会文化,不能在社会文化中成长,仍然跟传统文化、社会文化是脱离的,是两张皮。那么,社会文化必然会强烈地对圈子里的人产生作用,科学文化的理性也就会大打折扣,科研中出现的一些背离科研伦理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我们所认为的先进的科学文化如何向社会传播,融合渗入社会文化,是很关键的课题。

西方科学文化成长过程中,科学文化是逐步长入社会文化并以社会文化的方式呈现的,或者说是在社会文化当中成长而且起到主导作用的。我们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或者没有体现出科学文化的这种功能,还是两张皮的,是两种文化。此外,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并非一无是处,当中也有很多合理的、理性的、具有科学元素的内涵,用我们当今科学理性、科学思维来看,也是能立得住的,像这样一些好的内容,我觉得完全可以拿过来跟我们科学文化融合,指导我们将来的社会建设。

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萃取传统文化,并让我们的文明走出去,把传统的优秀文化跟科学文化融合。在科学文化这个层面,未来的科学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基础立根基。至少这种文化是国际化的,因此至少要知道世界的潮流是什么,只有融进去,才有机会去改造去引领。从历史上看,不管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还是启蒙运动,乃至科学革命,其背后实际上都有科学文化的作用,或者说当时的先进文化在后面支撑着。如果我们忽视了背后这些基础性的文化建设,我想我们现在提出来的很多口号,可能都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能不能实现还很难说。

目前,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旧引擎转换时期,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转型,在转型过程当中,几种不同的文化,就会发生冲突,如果不能实现融合,则可能阻碍发展,甚至导致倒退。为了寻找建设科学文化的路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从科普的角度展开了一些探索性工作。我们在基层选择了一些村、社区作为试点并做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期望能结出营养丰富的果实。

——来源:  《科学与社会》  2019, Vol. 9 Issue (1): 25-27

banner.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