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四季养生谚语》56:冬练三九,生命长久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11  已读:780 次  文章来源:

《四季养生谚语》56:

 

冬练三九,生命长久

 

许沈华

 

【作者简介】 许沈华,中国科普作家、研究员,现任浙江省肿瘤研究所顾问,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首先建成人大肠癌体外细胞系并深入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获得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奖9项,出版的科普读物有:《癌症浅谈》、《认识基因》、《肺癌可防可治》、《四季养生谚语》等6本。1997年获浙江省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解评】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季节和天气变化有关。在严冬寒风凛冽,万物凋零,容易引起人们的悲伤之感,特别是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悲伤、忧郁、失眠、沉闷的情绪,自觉(sorry ,读错了)全身疲惫,整日无精打采、百无聊赖,严重者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有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有些人更有“猫冬”的习惯。这些主要是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冬季昼短夜长、阳光微弱、缺少紫外线照射的变化,而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造成情绪与精神状态紊乱。

增加户外活动和日光照射是防治冬季抑郁症的关键。紫外线可促使皮肤上的初级维生素D转变成活性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及骨骼组织有着很重要的保护作用;老话说:“常晒阳光,身体如钢”。散步和运动还能够对脚掌(如涌泉等穴位)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肌体抗寒能力,增强体力和精力。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耐寒力强,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病,还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症。所以,老话说:“冬天动一动,不会有病痛;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练三九,生命长久”。

老话说:“要想身体健,天天去锻炼”。冬天锻炼贵在坚持。冬季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锻炼最好是在日出后。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不可运动过度。

年轻人由于身体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体质较好,体力恢复快,可以安排在早上和下午选择跑步、打球、游泳等高强度运动,特别是冬泳,是一项融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为一体的健身运动。

中年人可在下班后选择快走、慢跑等低强度运动,老话说:“大步走,精神抖”。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同时要根据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可打太极拳、做健身操、走路等。老话说:“踢踢腿,弯弯腰,病魔见了跑;打打拳,练练操,寿星见了笑”,“天天走步,青春常驻”。

运动前不要忘记做准备活动,因为在寒冷天,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在进行健身运动时,衣服厚薄、轻软、宽松要适宜,热身后,就要脱去一些厚衣服。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换下汗湿的运动服,同时穿衣戴帽,防止热量散失。患感冒或发烧时,千万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心肌炎。

另外,特别对脑力劳动者和老年人可选择一些简易、有效的健身方法,如用木梳或手指梳头,可刺激头皮,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弛头部神经,调节经络,达到消除疲劳、强身益寿的效果。因此,老话说:“梳头十分钟,可防脑卒中”,“头梳百遍,益寿延年”。

别小看这些简单易行,既不需要设备,也不必花钱,随时随地都可练习的运动,如勤走路、手指梳头、腹式呼吸等,那都是古代长寿老人代代相传的养生保健好经验哩!老话说:“再好的钢铁,也要千锤百炼;再好的身体,也要经常锻炼。”,“锻炼就是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我们所讲的“运动”不仅仅是指跑步、游泳、打球、太极拳等体育运动,还包括跳舞、郊游、散步及家务劳动等。别小看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实际上是整套的全身运动,如买菜,可以练腿;洗衣、晒衣可以练腰;拣菜、洗碗可以练手指和大脑;打扫卫生,下厨做饭……这些家务活,或站或动,可使手足及腰部肌肉、筋骨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干1小时家务活,能消耗约285大卡热量,相当于每小时进行5公里的步行锻炼;据报道,现在有些聪明能干的家庭主妇,有意识地把目前流行的爬行运动健身法创造性地应用到家务劳动中来,她们干脆丢掉扫把、拖把,双脚跪地,用抹布来抹地板,边爬边抹,边抹边爬,从东房抹到西房,从客厅抹到厨房,几个月下来,身体越来越健康,真是“扫扫抹抹手脚勤,家务劳动也健身”啊!

【温馨提示】 运动可以代替药物,而药物不能代替运动。其实有些慢性疾病,可通过合理和适量的运动锻炼逐渐增强体质而得到痊愈,不必再用药物进行治疗。总之,科学的运动,是怡情悦目的花朵,是诗意浓郁的歌曲,是健康长寿的良药,是幸福美满的保障。

 

【编后语】从2017年11月19日开始,到今天为止,《四季养生谚语》已全部刊发完毕,共56期。非常感谢作者许沈华老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读者的一路相伴!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