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知识04
【编者语】近日,收到一位资深健康专家、又是科普作家发来的二万多字的《青少年健康知识》。全文用科普手法,通俗易懂的讲述“青少年健康知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如何让花季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是全社会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现分四节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今天刊登《第四节 儿童常见意外伤害防治》。同时,也请各位反馈你的建议和意见。
第四节 儿童常见意外伤害防治
儿童意外伤害(又称非故意性伤害),是指意想不到的而且是非故意性的儿童伤害。它已成为我国0—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而且意外伤害所致伤残人数远远超过死亡人数。据媒体报道,2017年我国0—14岁儿童中有10多万人死亡,其中因溺水身亡的有3万,因车祸致死的平均每天有19个;受伤儿童多达1000万,其中因伤致残的达40多万……。
有调查显示,82.49%的家庭存在5—14个安全隐患,家庭安全隐患越多,儿童伤害的发生率也越高;34%的家庭曾把化学制剂装在塑料瓶中,33%的家庭曾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24%的家庭曾把暖水瓶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23%的家庭的窗台边放有可攀爬的凳子或桌子…….然而由此造成的意外伤害有80%是可以避免的。儿童意外伤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多因为他们认知能力不足,好奇、爱动、无防灾害意识和安全技能、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所致。
意外伤害发生突然,没有潜伏期,没有前驱症状,来势迅猛,致伤、致残、致死率极高,是威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因此,推广普及安全知识进而提高相关自我防护技能十分必要。
一、儿童意外交通伤害
儿童交通意外是指各种交通工具(汽车、农用机动车、摩托车、电动车以及自行车等)引发的儿童伤害。它的发生因素很多,特点复杂,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一)发生因素
1、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缺乏应急经验和行走技巧是发生儿童交通伤害的内在原因。它多发生予儿童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看交通标识,边走边聊或吃零食,走路带耳机听音乐,过马路打电话或看手机等。
2、青少年学生富于冒险行为,个性易冲动是发生交通伤害的一大诱因。如乱窜马路、跨越栏杆、不走人行道、不看信号灯、结伴扎堆闯红灯、飙车等。据统计显示,从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是自行车交通伤害的高发人群,摩托车、电动车是典型的“马路杀手”。
3、驾驶人员不遵守交通规则、身体精神处于不佳状态时驾驶车辆在儿童意外交通伤害中会起主导作用。
4、道路状况不良、车况不佳、天气气候恶劣等是儿童交通意外伤害的外源性因素。
(二)预防措施
常言道:“路在脚下,安全在心,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交通安全无小事,人人要做到坚持执行交通安全法规。具体措施如下:
1、每个人时时刻刻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是保护儿童免遭交通意外伤害的根本。儿童应从小由父母言传身教,父母、老师应切实承担起向儿童普及安全知识和交通法规的责任,让安全意识、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未成年人的自觉行动中去,全社会都要为儿童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2、交通安全措施和器具(专用校车、驾驶摩托车戴头盔)的装备和使用应到位。
3、儿童乘车应由成人监护,应向后排坐或紧握扶手,系好安全带,不能在车未停稳时就仓促下车等。
4、在中小学校大门口的马路上应建立减速带、人行过街天桥、斑马线及红绿灯等醒目标识以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
5、交通安全与规章制度的教育普及应从娃娃开始抓起,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初中、高中,把交通安全贯穿于整个学生时期,长抓不懈,一抓到底,让孩子终身受益。
6、一旦(万一)遇到车祸,要沉着冷静。科学自救和寻求帮助。
7、公路、铁路、水上交通等意外伤害特点不同,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更应具有针对性。
二、儿童溺水
儿童溺水也称儿童青少年落水淹溺性意外伤害,是指儿童或未成年人落入水中后被淹溺而导致恐惧、紧张、呛水、喉痉挛、呛入性肺水肿、缺氧,窒息等一系列紧急综合征,如得不到紧急救治,极易导致死亡。
(一)发生原因
落水淹溺是儿童青少年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和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1、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喜欢玩水但又缺乏对危险的判断力所致。发生溺水的儿童多见于学龄前和小学学龄期。
2、发生人数农村多于城市。农村儿童(学生),每到夏季总爱到水库、池塘、沟渠中洗澡、玩水、摸鱼、捉虾等;而城市则多见于外出旅游贪恋青山绿水(不知水底深浅而随意下水游玩)或在旅行途中突遇自然灾害而被淹溺。
3、患有某些疾病(癫痫、精神病、心脏病等)的儿童,当行走在桥上或水体边时疾病突然发作而导致溺水。
4、汛期城市内涝至儿童误坠窑井、坑洞等而淹溺。
(二)溺水的预防
1、从小教育儿童知道溺水的危害性,同时教育儿童不可独自与小朋友去无安全措施的江、河、水库、池塘玩水、游泳。切实增加其安全防范意识。
2、对5岁以上的儿童开设游泳课,增强其生存能力,提高儿童自救水平。
3、尽量不要让儿童单独靠近水塘、沟渠、湖库等有可能溺水的地方;在儿童经常玩耍的河流、池塘、室外泳池等周围设置防护栏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4、中小学生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不准游泳;禁止孩子直接潜入(跳入)水中,除非他自己已熟练学会并掌握技巧,但仍需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要求孩子在水中不要吃东西,以防被呛噎。
5、在寒冷时节,要切实加强儿童冰上运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三)溺水的自救与救援方法
1、当儿童失误落水或玩水(游泳)等,感到要遭受淹溺或即将淹溺时,岸边或同行人员应尽量调动其求生欲望,嘱其保持镇静心态,让身体在水中呈仰卧位,头向后仰,将口、鼻露在水面维持正常呼吸(注意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同时大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落水儿童最怕腿抽筋,此时应努力保持冷静,脚掌上翘,脚跟用力伸直,人平躺水中头面向上露出口鼻,收缩膝关节,用单手交替捏搓小腿肌肉,有望可以较快缓解。
2、偶遇儿童落水急需施救时,应从下游或下风头向儿童靠近,应注意避免救人心切导致救助工具伤害被救儿童;当落水儿童失去知觉时,应将他面部转向上方,用肘或手臂挛在他的头颈部,并用仰泳的方式将其救上岸;当落水的儿童年龄较大且能在水中挣扎,最好的营救方法是竹竿和救生圈,以防他死死抱住施救者而危及双方。
3、溺水儿童伤害经过非常短暂,救上岸后抢救必须争分夺秒。首先清除口鼻内污水、污物(如杂草、泥沙和呕吐物等);然后立即用人体支撑垫高患儿腹部并头朝下,通过人工拍背等手段排出患儿胸腹腔内积水;随后积极实施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争取尽快心肺复苏,并及时拨打120求救。
三、运动损伤
(一)概述
运动创伤,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由种种原因引起的外伤;在青少年学生中发生率很高。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但是,若体育运动安排不当,缺乏安全措施,或运动时不小心,一旦发生创伤,就会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终身残疾,对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损失。儿童青少年发生创伤的可能性比成人大得多,因此,在运动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运动创伤的防范措施,预防运动创伤的发生十分必要。
(二)运动创伤的原因
1、训练不足
所谓训练不足,是指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训练以及体育道德的培养还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和水平。这样,往往会产生运动不协调,导致运动创伤。体育运动道德不好,纪律性差,自由散漫,个人英雄主义,也是造成运动创伤的重要原因。
2、组织不好
体育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组织不好,往往会发生运动创伤。具体表现:(1)缺乏有效医务监督;(2)准备活动不充分;(3)没有掌握动作要领;(4)违反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5)保护工作没有做好;(6)运动场地、器材、学生着装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以上这些,都极易造成意外伤害。
3、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不好
如果儿童青少年活动过多、睡眠不足等造成生理机能减退,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运动,由于力量、灵敏度、共济能力明显下降,很容易发生运动创伤。学生疲劳过度,往往对周围事物的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也易造成运动损伤。
从心理状态来看,体育训练时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犹豫不决;由于其他原因而情绪不好,忧郁;爱出风头,好大喜功、粗心大意等,都会造成运动创伤。
4、气候条件的影响
主要是气候寒冷,肌肉活动能力、弹性、耐力明显减弱,在此情况下运动易发生肌肉、韧带损伤,甚至骨折。气温过高,大量出汗,容易引起虚脱,肌力减退,也易发生创伤性损伤。
(三)运动创伤的预防
由于引起运动创伤的原因很多,所以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青少年学生对体育运动要有正确的认识。(1)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要认识参加各项体育竞赛的目的,是增进友谊,发展体育运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在运动中态度就会端正,注意力更易集中。同时,也能克服好胜心强,好奇心大,急于求成的心理,这样,运动中的运动伤害就会大大减少。
2、做好严密的组织工作
在上体育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体育竞赛前,要严格审查参加比赛的学生健康状况;竞赛全过程中,始终要采取严密的安全保护措施。做好体育运动的组织工作是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措施。
3、要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一要坚持锻炼;二要行序渐进;三要全面锻炼;四要做准备运动和整理运动;五要量力而行;六要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此外,教师对新运动项目一定要讲清楚动作要领,尽量使学生做到运动时动作正确。
4、要有严格的制度
首先建立体育医务监督制度。校医、保健教师要加强体育课及体育比赛的监督,为学生体检,经常听体育课,随时提出改进意见。其次,要建立运动场地和器械设备的安全检查制度,做到定期检查与经常检查相结合,消除不安全因素。在体育训练中,学生的服装、鞋子等应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要落实动作的安全保护工作。
5、要掌握气候条件,避免气候因素造成的创伤事故。
四、火灾自救
火灾实际上是一种燃烧现象。当燃烧失去控制而造成人员、物资和财产摧残或损失,构成灾难时,即称为火灾。火灾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创伤,因此,儿童青少年必须尽早学会自救逃生知识和方法。
1、人多疏散时,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即随熟悉疏散通道的成人一块鱼贯而出,或主动扯住成人衣襟撤至室外安全地带。
2、在撤离火场途中,如被浓烟围困或堵住时,应弯腰行走或匍匐前进,迅速穿过浓烟区;最好能用干净水(自来水、矿泉水等)把手帕或衣襟打湿,捂住口鼻迅速撤离火灾区。
3、当遇到楼房的下层着火时,楼上的人不要过分惊慌失措,根据现场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逃生自救方法:(1)如果楼梯间只是充满烟雾,可按上面1、2所述方法快速逃生;(2)如果楼道已被堵死,可通过屋顶窗户、阳台、落水管子等处逃生,逃生时用绳子或床单撕结成绳条栓好顺势溜下;(3)若上述逃生措施行不通,应尽快退回相对安全的屋内,用水不断浇湿门窗并同时向迎街外窗口呼救、挂醒目物品、抛物等寻求外面注意设法寻求帮助和救援。
4、万一身上着火,应就地躺下来回打滚,努力压灭身上的明火,也可用湿棉被、毛毯裹住灭火。
5、自救逃生过程中的其它注意事项:(1)沉着冷静是前提;(2)开门前必须先试摸下门手柄,若发烫或感觉从门缝窜进热气则不能贸然开门;(3)逃生时应随手关闭通道上的防火门窗;(4)到了无路可走时,也不要往床底、桌子底下或墙角钻,因为这些角落不能阻挡烟火的袭击;(5)禁止乘电梯下楼,因为电梯在烟火下会变形失灵。
6、要发挥团队精神,同学间善于互相帮助,但未成年人一旦逃离就不能再次进入火场。
7、条件具备时应边灭火边打119。
五、地震袭来
(一)科学认识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而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一二十次。专家认为,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剧烈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的地面振动的现象,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三大类: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由于它距离地面近,因此产生的危害比较严重,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叫中源地震;而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就叫深源地震。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性越大。
经历过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人们都记忆犹新,地震袭来时,那种天翻地覆的景象特别恐怖。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400多颗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地球吃下的“食物”都是高热量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地震,就是地球吃得“太多”,消化不良的一种“发泄”方式;也是地球板块间“亲密”接触惹的祸,火山喷发、地层塌陷、水库、油田、月亮和核爆炸等皆有可能是引发地震的因素。
(二)关注地震前兆
地震发生前,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叫做地震前兆。
1、诡异的声音:专家告诉我们,诡异的地声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就越大;反之,地震就越小。
2、奇怪的红光,有时也会出现其他色彩的光。
3、警惕地下异常:(1)神秘的地磁变化;(2)异常的鼓包;(3)地动和地气异常。
4、识别怪风雨:(1)怪异的大风;(2)突发的大雨。
5、井水反常多留意:(1)上涨的井水;(2)突发变甜或变苦涩的井水。
6、植物反常不忽视:如蒲公英神奇开花、竹子干枯致死、含羞草叶子发蔫……!
7、鱼儿“跳舞”需提防。
8、老鼠胆大必有因。
9、鹅飞狗叫牛不安。
(三)地震防御及逃生,逃生要诀常记心
1、躲在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面。
2、地震摇晃时要立即关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屋门打开,确保出口。
5、在逃避过程中要保护好头部。
6、在公共场所要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避险。
7、汽车及时靠路边停车,禁止在管制区行驶。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和海啸。
9、避难时要徒步、随身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四)学校避险是关键
1、要教会学生科学逃生:(1)经常组织地震应急演练;(2)向学生普及地震知识和防震常识;(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正确的方法是就近躲藏;(4)如果是在课间发生地震,切忌发生慌乱,应就地找比较安全的地方闭眼趴下,并尽量(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5)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不要再回到教室、实验室或宿舍中去。
2、老师和学生学会识别地震最为重要:(1)重视一些反常现象(见上),参照民间谚语。(2)破除地震谣言。
六、校园欺凌
近年来,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之间(甚至校外人员参与)的以打架斗殴、勒索财物、打击报复、早恋纠纷等为特点的校园欺凌现象,已不是个别、偶然的事件,也绝非只是孩子间的“玩笑”,俨然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理应引起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和现今教育的深思。
(一)校园欺凌概述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甚至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恐吓等,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务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不良侵害行为与事件,他多发生在中小学,而且实施(发生)地点多为校园内老师(1)监管盲区、(2)校园周边、(3)人少僻静处。
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或有校外人员撑腰)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具体种类和形式大致如下:(1)肢体欺凌,如推撞拳打脚踢、勒索勒索、聚众斗殴等;(2)言语欺凌,如讥讽嘲笑,威逼恐吓、散布谣言、辱骂起绰号等;(3)社交欺凌,如争强好胜、倚强凌弱、孤立排挤、离间他人令其身边没有要好同学和朋友等;(4)网络欺凌,在网络里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言论、曝光其隐私甚至对受害者照片进行恶搞等;(5)早恋纠纷、情感失控。
校园欺凌的主要特征:(1)倍欺凌者一般性格内向、害羞、怕事而不愿求助;(2)施害者多为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如夜不归宿、旷课、逃学、抽烟、酗酒、上网等;(3)呈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等特点;(4)女生遭欺凌事件比例上升;(5)往往同一受害者多次被欺凌,具有反复性。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由于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非单一偶发事件,其过程往往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对受害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施害者本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1、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反复被欺凌,不仅躯体上极易受到伤害,而且还会导致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出现行为上的退缩、情绪及人格出现问题等一系列心理或精神问题,有的学生因无法承受欺凌而精神失常甚至自杀。
2、影响相关学生家长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3、冲击学校的校风和平安校园建设,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4、对实施欺凌者本人也会造成较大伤害。通常实施欺凌者存在认知偏差,不觉得自己做了错事,他们会因此而沾沾自喜,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乏同情心,变成人格有明显缺陷的人;有的甚至天真以为暴力是可以接受的,最终或因违法乱纪而受到治安处罚或法律惩处。
(三)校园欺凌的预防
1、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学习借鉴国外(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先进经验与做法,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反欺凌组织和网站等,努力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机制。
2、学校应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一旦发现相关事件马上公开严肃处理;同时对在职教员工进行专项培训。
3、学生家长们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平时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以下不寻常表现并积极应对:(1)不愿意上学了;(2)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失;(3)身体伤痕;(4)睡眠出现问题;(5)不愿在学校上厕所;(6)自尊心收挫。
4、学生防范校园欺凌秘籍:(1)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自尊、自信的人格,不断壮大自己的气场;(2)慎重交友,多交良友,在校园内外都不要拉帮结派;(3)要学会正当反抗,要大胆检举揭发校园欺凌事件;(4)学生时期不要佩戴贵重物品,更不要显露钱财;(5)尽量不要独自一人待在厕所、操场、树荫等偏僻无人的角落;(6)注重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不断强壮自身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