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方小院,静静读书品茶
王曙光 文/图
多次去北京,见过那里的四合院,更确切地说,是京城的名人故居四合院。诸如老舍故居,鲁迅故居,邵飘萍故居,还有大家不太熟知的龚自珍故居等等。在那里,我曾久久地浏览,静静地品味,享受慢生活,多少勾起了我们读书时的记忆。
2015年之前的初春,出差北京之际,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邵飘萍故居的四合院。邵飘萍系新闻界的“大腕”,名扬中外,我之楷模。四合院说大不大,位置坐落于西城区的魏染胡同,是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大门口两侧是典型的欧式石柱,门口上方建有观光阳台。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既是邵飘萍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就是当年邵飘萍亲笔所题。邵飘萍当年住在二楼北头,他把向阳的房间都让给了普通编辑。正是在这里,邵飘萍立下了“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的誓言,并成为“铁肩辣手”的著名报人。
京城归来,有时便在想,自己有这么一座四合院多好。晴时,院里静坐读书,虚度时光;雨时,闻雨听风品茶,静享美好,于是默默做起了庭院梦,还反复勾勒起之前光顾龚自珍故居四合院的“精致”:旧宅庭院中,想必曾闪动着闻鸡起舞少年仗剑的矫健身影,书房“驿站”里,当年或曾出现红袖添香夜读文章的求学情景。
有个美美的四合院,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如果说房子只是用于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场所,那么院子就是让我们放慢脚步安放灵魂之地。
那天,来到了东阳界内的紫荆合园,边走边游,每家每户的四合院都别具风采。看光影映照地面,花树绿叶,时光如此缓慢,天气温暖的时候,室内室外打通,幸福生活本就是如此。住此地的,有哪些人呢?“义乌、东阳的市民都有,咨询和购者还蛮多呢。”老总告诉我。
其实,在中国人的故事里,永远少不了庭院。北京也好,浙江义乌也罢,庭院足以唤起一代又一代的生活记忆。行走在钢筋水泥中,总有一个叫庭院的情怀,一种积淀千年的审美情结。漫步在庭院内外,春看繁花夏赏荷,秋飘红叶冬听雪。春夏秋冬,各自成景,傍晚午后,读书喝茶。每一天,这方天地都令人心旷神怡,生活像诗一般温婉美好。
有时,在微信里同文友聊天,聊起什么是惬意的生活。他觉得,家是一个最好的心灵栖息地,那最妙的莫过于那里还有一个开满了花的小院。我诙谐地作答,“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人们不可能都有这样的条件。”而他始终认为,庭院,或许是城里人的奢侈品,但它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我们如此努力,生活也会把最好的给我们。
确实,我们有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即可。按我们大部分人生活条件,目前不可能在乡下买一块地,盖一栋乡下的房子;或许也无经济能力,购置气派大方的乡下四合院。我们只需有个简单的灵魂所在的家:一天的忙碌后,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家门口,只需轻轻推开一扇门,入目的清新就能让疲累消了一半。
在喧嚣世界中,为自己寻找一个温暖的家;在温暖的家中,为自己留一个美丽小院。
——来源:义乌的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