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讲“方圆”
——竹乡记忆之“竹筷”篇
程 维 新
春节临近,一位老人,身穿羽绒衣,头戴鸭舌帽,手上一副皮手套,口中哈出浓浓的热气,正在院子里忙碌着。他先用一把尺子在一根毛竹上比划一番,紧接着用锯子将毛竹竹节比较长的一段一节一节地锯下来,去掉竹节,使其成为长短基本相同的竹筒子,然后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前摆上一段木头,将竹筒子竖在木头上,用刀将它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均衡地破开,直到破下来的竹条基本上成为1厘米见方的方形柱体时,他再用刀将竹条子的一头削成圆形,一头保持原有的方形,不过,圆柱形的长度要比方柱形的长度略长一些。不多时,一头方、一头圆的一支“竹筷”雏形就诞生了。这是我们竹乡孩子脑海中频频出现的画面,不但抹不去,而且年年翻新。
我们中国人用餐,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筷子”,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而“竹筷”更是我们天目山区竹乡人民熟知熟用的物件。从小开始使用,几乎是每日三餐都要用到。然而,关于筷子的来历、制作方式和相关文化,你又知道多少呢?
筷子,最早大约在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被称之为“挟[jiā]”;从东周一直到唐代(公元前770年-公元960年),被称之为“箸[zhù]”,就是在这一时期,筷子传到了日本,日本人至今还将筷子称之为“箸”;宋代(公元960年)至今,均称之为“筷”。
筷子,其材质,以木、竹、牙、骨、铜、金、银、玉为主,不同的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今,还有人用石头、塑料制作筷子。其造型,有一端方一端圆,方的一端粗,圆的一端细,被称之为“首方足圆长柱形”;有两端均为圆形且粗细相同的圆柱体,目前机制竹筷大多如此;有两端均为圆形但首粗足细的圆柱体;有少量的菱形柱体、三角形柱体等等。其长度,最早是随手沾来,长短不一,后来,逐步规范,尤其是在被称之为“筷”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朝廷府第和大户人家,对“筷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它的长度是七寸六分,约25厘米上下。后来,当材质发生变化后,长度也有所变化,特别是金、银、玉、石筷,为了节省原材料等原因,有的筷子长度只有12厘米上下。当“筷子”成为艺术品、旅游纪念品、节日礼品之后,其材质、造型、长度都开始了千变万化,甚至还出现了雕花、铭刻等。其单位,即量词,以“双”为主,偶尔也称之为“副”,单独一支可称之为“支”,多双一起可称为“把”或者“捆”,如五双一把、八双一捆。
关于“竹筷”的制作,看起来简单,其实大有讲究。
首先,选择毛竹,要挑选五、六年以上的老毛竹,毛竹要挺直,竹节要比一般的毛竹长一点。削“竹筷”的时间,一般在冬天,冬天砍下来的毛竹,不会发霉变黑。天目山区有春节拜年的习俗,每家每户客人较多,也需要添置筷子,因此,春节前削竹筷是最适宜的。
竹筷的长度,民间还是流传着七寸六分的要求,暗含着“七情六欲”的意思,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代表着人们的“七情六欲”要符合规矩。当然,实在达不到这一长度,稍微短点也是可以的。
在破竹筒时,也有要求,就是除了竹筒中的凹槽部分外,都要成对成对地破开,讲究一个“好事成双”。实际上,在削竹筷的过程中,也有不小心损坏的情况,但总是要保证交到主人手中的竹筷,一定是成双成对的。
天目山区流行的“竹筷”,长期保持了“首方足圆”的形状。“方圆”乃“规矩”也。其实,“首方足圆”代表了规矩。与前面介绍的“七情六欲”结合起来,勤劳智慧的天目山区居民们通过一双竹筷告诉子子孙孙“七情六欲要讲究规矩”的道理。如果你继续了解如何使用竹筷,你就会对此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竹筷”雏形出来后,老人不会就轻易地让人使用,他还要作细致入微的“雕琢”,把可能考虑到的影响竹筷使用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比如两端呈正方形或者正圆形,边缘就有可能伤及嘴巴、舌头或者牙龈等,他就要将两端的边缘削得圆滑一点;竹筷刚削好,本身也不光滑,他就来到稻谷堆旁,将竹筷在稻谷堆中插入拔出,借助稻谷外壳的毛糙,“锉”尽竹筷外面尚存的细小毛刺。感觉竹筷光滑顺溜以后,还要将它放到锅子里用开水煮一煮,确保安全使用。
与竹筷相比较,其它类别的筷子其实并不生态,有的还不卫生,还有的甚至含有毒素。木筷稍好些,原材料是原生态的,只是加工过程中有可能与非原生态的物品接触。有的金属本身无毒,但是一氧化,就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毒素;玉、石在加工过程中,必须加入润滑剂、清洗剂等;所有颜料都含有化学成分,因此,涂了颜料的筷子,用餐时都应该被拒绝!当然,筷子仅仅作为观赏品、礼品、纪念品,可以另当别论哦。
规范地使用规范的竹筷,实在就是开展优秀的传统教育的过程。很多人就是在用餐的过程中提升了对中华优良传统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的。也就是说,用筷的表现,是每个家庭、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七情六欲讲规矩”,这是我们从小就开始,贯穿一生的教育;“七情六欲讲规矩”,这是我们每一天必上的课程;“七情六欲讲规矩”,这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要经过从被教育者成为教育者的人生历程。
放筷。吃饭前,家人就要根据就餐人数,将筷子等餐具整齐地放在桌上,一般在一个人就餐座位前的左边放置酒杯、中间放置饭碗、右边放置竹筷。竹筷要整齐摆放,方头朝着就餐者,圆头朝着桌子中央。在正式场合,不要将筷子放置在碗上,也不要将筷子一头架在菜盘子上。一般情况下,饭吃好后,要将自己使用的筷子和饭碗带离餐桌(有时也可以不带离,比如酒宴等)。中途盛饭,不要将筷子带走,以免被人误会,造成难堪。就餐时,随便收拾他人碗筷,有要求其停止就餐的嫌疑,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未被许可,不要随意帮人收拾碗筷。
动筷。每餐饭开始时,谁最先动筷?一般情况下,要么是一家的主人,要么是这个家族中的最长者。小孩子不懂事,容易抢先动筷,因此,大的家族,孩子们不让上桌吃饭,或者要求其母亲做好教导、管束。有的人或自高自大、或自恃有功、或无视规矩,抢先动筷,虽他人当面不说,实际上必有人心中记住这一细节,暗叹:“不懂规矩!”
按照传统惯例,每人的用筷实在是要求颇高。有人握筷,直指他人;有人夹菜,东触西蘸;有人习惯用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搅拌;有人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给他人夹菜;有人会用带着饭菜的筷子夹菜;有人会用筷子敲打碗盘;有人还会不小心拿了一长一短的一双筷子用餐......以上种种,都是不文明用筷的表现。
随着机械化发展进程,竹筷也开始了机械化制造,但是,由于大批量生产,一年四季砍伐毛竹,势必需要解决防止虫蛀、竹筷批量抛光等问题,于是,应用化学添加剂浸泡、添加滑石粉等情况应运而生,导致不生态的竹筷充斥市场,所谓最卫生的一次性筷子成为最广泛的污染源!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推动健康竹筷产业的良性发展,保持竹筷在人们生活中的良好形象。
筷子,有其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振兴,而且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展望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将会造型更加美观、应用面更广、影响力更大、文化带动性更强!
聚焦筷子,不要忘记,到天目山区的竹乡来,深入探究竹筷这缤纷世界。
——2018年11月记
【作者简介】程维新,1993年3月起任乡镇党政办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科长、科长、副主任,县农业局党委副书记,县科协副主席等职。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