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辉映云溪畔
云溪之子
发源于义乌市上溪镇域的航慈溪,上游东面一个支流叫东溪,古名云溪。源于我市境内第一高峰鹅毛尖(海拔1180米),一路向南,流经众多村庄,冲出岩口,豁然开朗,水面宽平,终成一脉泱泱大溪,溪的西畔便是云门村。祖先慧眼独具,在此扎根繁衍。云门是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以陈姓为主的祖祖辈辈在此崇文尚武,勤耕好学,源远流长。
村名由来
云门历史悠久。据明弘治年间嘉议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商辂写的《云溪陈氏源流序》云:“公由省元官至光禄大夫,因黄巢之乱避居婺永之间。宋省元宏才公为兵部侍郎,迁居云溪之所。婺郡之陈,自此益盛。其余衍派按谱可考,然宏才公者实云门一世之祖也。”又据明万历年间的《云溪陈氏宗谱序》云:“孙讳宏才公于宋元佑间(公元1086年)迁居乌伤之云门,弟宏璋迁居上清,......”。另据清嘉庆年间的《重修宗谱序》曰:“欲略述巅末氏族,......宏才公可溯也,迁址则始于青田县,别于根溪,而衍于云门也,派支则徙之分水塘,分之上青,而入于浦阳也......”
由此看来,先祖陈宏才是云门的一世之祖,后繁衍而至后溪村、上塘村、上杨村、分水塘村等,统称为云溪陈,以别于义乌县西门陈(绣川陈)、湖清门陈(山东陈)等。至于祖先为何取这样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村名,己无从考,但古时这里风景优美,“白云千嶂晓,斜月一溪烟”(元金涓诗《云门道中》),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距后溪村二里许山林中,建有云门教寺,“云浮阿育平地升,门开元朝铙鼓闻。古松挂月凭谁筛?寺深无言夜夜灯。”据宗谱推算,云门村至少有920多年历史。
地理位置及村域
义乌地处浙中,在金华盆地最北端,而云门地处义乌西部,与上溪镇区已融为一体。村境东濒云溪,与上溪二村毗连相接;南与寺西村和潘村接壤;西与吴店村、李宅村相邻;北与岩口村、后溪村隔溪相望而居。村境东西长约1.9公里,南北宽约1.7公里,呈荷叶状,面积约3.6平方公里。另外,云门村与后溪村共有一座祖宗山,村民俗称“浦江山”,距原黄山乡胡塘村约5里许,系云溪陈氏分支浦江陈窦村(现为兰溪市城头村)亲宗所馈赠之山,历经数个朝代,至今权属不变,造有山林土地证。
人口概况
据谱所载,陈氏为唐时由闽入浙,北宋时迁入现今傍山依水云溪境域,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解放后,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五十年代建造岩口水库外姓人口迁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多民族通婚,人口呈稳步增长、姓氏呈多样化、多民族融合的趋势。据村史记载,1949年云门村人口444人,1956年449人,1962年495人,1984年794人,2007年897人,截止2011年11月底止,全村共有人口955人,其中男性473人,女性482人。男性姓氏以陈为主,另有朱、楼、葛、吴、蒋、张、王、潘、钱、尹、余、季、丁、金、赵、何等外姓迁入。民族以汉为主,近年已有布依、畲族女性嫁入本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
人文风韵
自古以来云门村重视教育,书香氤氲。云溪宗谱载有家规,云:“教读崇儒,凡有志,必须延明师教诲。为子弟者,必须朝斯夕斯。”云溪(云门)陈氏子孙,历来谨遵祖训,尊师重教,耕读家风,代代相传。古以私塾为主,生源为云溪陈氏村民子弟,免费授“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教材,所需费用由祠堂学田公产项下列支。民国时期,转向新式办学。1913年,义乌县政府批准创办县立第四小学即云门村宏才初级小学一所,并刻行学校公章一枚。村民子弟,上学免缴学费,所需教育费用教师薪酬等仍由宗祠公产列支,传承倡导子孙读书,鼓励上进,报效国家。解放后,云门大队在祠堂设有村校,直至撤并至上溪镇小。
云门村素以“重教育,出人才”著称于义乌西乡。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至2006年止,全村累计共有86名大学生,仅1978年全国恢复统考第一年就有4人榜上有名,传为美谈。学有所成的云门子女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澳门实业家、全国人大常委贺一诚,其父贺田(原名陈懋林),在实业取得成功后,他们父子一心为桑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村民们为了感佩他们的功德,在东村口立有功德碑坊。女外交官陈小君,1992年进外交部工作,曾先后为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担任翻译。还有曾任金华市副市长的陈炫亮、曾任金华市纪委副书记的陈炫满等一些相当有知名度的人才。
云门村一直以来,节日文化浓,饮食文化淳,文物古迹保护好。逢年过节,村民间有迎龙灯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清初,有骏惠龙皇,村民俗称“老灯头”,民国初年,又增请保安龙皇,俗称“新灯头”,有两条龙灯,在义乌西乡,亦可称羡。或请戏班子在村晒场搭台演婺剧,或请民间艺人唱花鼓,唱道情。饮食文化曾有著名的一红三黑,一红即红糖,也是义乌特产,三黑即“两头乌”毛猪,黑枣又名南枣,以别于北方枣,黑花鳅,在岩口水库未建前曾游弋在云门与后溪之间的溪潭水湾中。每年正月初八日有陈佰廿五相公游神护乡宗教活动。另有建于1678年的陈氏宗祠,迄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历史,1997年立为义乌市级文保单位。始祖宏才公古墓,在潜溪畔上清寺,墓碑石尚存,已列为义乌市级文保单位。
九十年代前,云门同西乡的许多村庄一样,以串棕弹棉为主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历来父传子承,几乎男女老少均与“棕”有缘。因为人多田少,缺吃少穿,为了生计,农忙耕种,农闲离乡,串棕弹棉,收棕打线。义西多有该手艺特色村,并积淀成棕编民间艺术,形成了“义西串棕弹棉,义东鸡毛换糖”,进而融入整个义乌文化。
古村展望
云门村素来民风淳朴,崇文尚武,顾全大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武装“第八大队”常在云门祠堂集会,发动村民,奋起锄奸抗日。“八大队”干部应飞,常驻云门村,组织民运,壮大“八大队”力量。抗美援朝时云门有4名青年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保家卫国。1958年,云门村民参与修建岩口水库,与水库灌区其他村民一道,自带粮草工具,锄挖肩挑,运泥夯土。修筑大坝的优质黄泥取自云门村的土丘,远道而来的民工许多居住在村内农舍。近年来,随着上溪镇区的扩大,以及高速公路建设所需,云门村征用了113亩土地。
近些年来,云门村在上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安装自来水、排污管道埋设、“穿衣戴帽”等村庄建设,但因各种原因,云门村的新农村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百姓迫切期望实施旧村改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云门村会厚积薄发,一个既有新房规划,又重视古迹保护,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古村会焕发青春,矗立在云溪水畔!
(此文为写于2012年的旧作,介绍云门村的概况。云门是我祖祖辈辈的栖息之地,也是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