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卢曙火:菌菇文化的拓荒者——记浙江省科普作协理事韩省华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08  已读:899 次  文章来源:

菌菇文化的拓荒者

——记浙江省科普作协理事韩省华

 

卢曙火

 

【作者简介】卢曙火,高级经济师。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浙江日报》《中国工业报》、浙江人民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等发表出版纪实文学、诗、科幻小说等200余万字。1999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开播他为第一编剧的30集电视童话剧《小蚂蚁和小甜甜》;200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事业是这样铸成的》;2005年,出版浙江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科学泰斗-严济慈传》。曾有30多篇文章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美容文化的拓荒者》2002年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流砥柱”大型纪实文学优秀作品奖。多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作家、杭州市、浙江省优秀科普作家。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科学文艺》主编。

 

在杭州西湖区转塘两处菌菇生产基地里,相连的白色大棚和独特的黑色大棚形成一种气势壮观的场面,里面种植着灵芝、羊肚菌、秀珍菇、光柄菇以及与石斛共生的菌菇。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体硬朗,中等身材、须发有些花白的汉子,在一处处大棚里巡查。他就是浙江省科普作协理事、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创办人韩省华——一个从秦岭山中走到洞宫山研究菌菇的奇才。

1980年,韩省华在陕西佛坪县工作期间被浙江庆元县作为人才引进。几十年的工作中,他为庆元县成功引进天麻生产技术,研发了配套的食用菌生产新工艺,成功地开发新资源食品灰树花,在国际上确立了庆元是世界香菇人工培育的发源地的地位,使庆元成为世界“香菇之源”;他在杭州西湖周边的群山中,采集了560多种3000多份菌菇标本,创建了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中心),发现的100多种菌类是杭州分布的新品种;他的足记遍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食用菌生产区;几十年来,他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30多项,被誉为“蘑菇大王”;为了宣传菌菇科学文化,他编著了上百万字的菌菇读物,还运用书法、绘画、诗词传播菌类知识,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菌菇科普画展。他以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菌类研究,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从事菌类艺术创作。一专多能、多才多艺,被行业认定为中国食用菌文化事业奠基人,被媒体称为菌菇研究领域的达·芬奇。

 

秦岭滋养成为天麻专家

韩省华是菌菇研究专家,起步于研究天麻人工栽培。

他1956年出生于陕西汉中一个药材世家,明朝嘉靖年间,祖上就开始开药材铺。父亲韩保文在县药材公司工作,8岁时,就被父亲带到秦岭和巴山开始采中草药。父亲有一套准确鉴别药材及品性优劣的经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韩省华也学会了许多感官鉴别中草药的方法。当然,韩省华也深知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他在父亲手把手指导下,熟读了《本草纲目》、《全国中草药汇编》、《汤头百诀歌》、《黄帝内经》等与中药材相关的书籍。上山时常常背诵这些读过的书籍,并把采来的中草药与书本上图例一一对比,加深印象。时间一长,韩省华能识别上千种药材。1968年,由于“文革”影响,学校停学了,家里收藏的医药书也被当作“四旧”烧了。韩省华当时正在上五年级,索性跟着父亲上山开始人工栽培天麻试验。天麻是一味名贵中草药,具有平肝、息风、止疼效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等症。天麻的生长环境很神奇,它的周围常有云雾缭绕,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天麻天麻,天生之麻,神仙播种,土地催芽”,认为人工培植天麻不可能成功。但父亲深知天麻的生长习性。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父子俩还真的试种成功了。

1976年,父亲为人工培植天麻进山采集野生的天麻,以弥补种子的不足。野生天麻生长在大山深处,发现和采集十分不易,父亲为了采到野生天麻种子,不幸因公殉职。20岁的韩省华决心继承父亲未尽的遗愿,他被邻近的佛坪县作为技术员招进药材公司辅导当地药材生产,像父亲一样,他踏遍了秦岭的山山水水,采集了上万份药材标本,并成功辅导当地农民人工培植天麻、茯苓、山茱萸等药材,其业绩被县政府肯定,获得了当时县革委会的嘉奖,使他成为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种植天麻专家。

从人工栽培天麻成功的经历中,给了韩省华启迪:许多植物不是不可以人工栽培,而是只要研究掌握其中的生长规律,创造环境适应它的生长,就有可能成功。秦岭滋养了他的智慧和敢想敢干的勇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杭州余杭摇头山也有个药厂,在人工种植天麻。在浙江省医药部门牵线下邀请韩省华前去指导。其间结识的一位朋友对他评价甚高,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竭力向有产菇传统的庆元县推荐,1980年,韩省华被庆元县作为人才引进到庆元县科委。

庆元是历史悠久的产菇区,韩省华到庆元农村去,发现每个村庄里的大半人家都种菇,家里神位香火四季不断,供奉种菇先祖吴三公。吴三公是南宋时期人,世居深山,发现了可食用的香菇不仅味极鲜,而且清香扑鼻。他从砍倒的树上会长出同样的香菇得到启发,逐渐摸索出一种“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并向周边的乡民传授,为乡民开劈一条谋生新路。乡民们视吴三公为“菇神”,后辈为吴三公修庙祭祀,并年年张贴“菇神坐镇授神术,朽木里面生黄金”的春联。香菇人工栽培引起韩省华的兴趣,经多方调研后,认为庆元的香菇很有发展前景,值得置身其中大干一番。

当时日本的香菇已风行全球,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2%,以至很多人认为日本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主任张树庭教授完成了“中国是全世界草菇栽培起源地”的考证。张树庭教授原籍山西,抗战时在陕西洋县读过初中,与韩省华可谓有乡亲之谊。于是,韩省华给张树庭写信,希望张教授能以充分的依据确立浙江庆元是世界香菇栽培的发源地,纠正日本为发源地的观点。收到韩省华的信后,张树庭去日本考察,也于1989年3月专程到庆元考察,认定日本学者编译的《惊蕈录》内容,源于《广东通志》,中国生产香菇的历史要比日本早500多年,并提出龙泉、庆元、景宁三县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的观点,在他主编的《热带菇类》杂志上发表了庆元菇神庙的图片和资料。并为庆元题写了“香菇之源”4个大字。

韩省华在外联专家的同时,置身于香菇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提高研究工作中,他先后研究出了封口剂、增温剂等产品。他踏遍了庆元的原始山林,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过上百种野生菌,选择推广牛肝菌、鸡油菌等野生菌进入市场。选育出灰树花、长根菇、金针菇等多个食用菌优良品种。

世界香菇之源地位的确立给庆元带来了极大的生机。1992年、1993年,连续两届“中国香菇节”在庆元举办。为了使庆元香菇逐渐走向世界,1994年,在庆元县政府的支持和张树庭教授的指导下,第三届中国香菇节暨国际香菇生产和产品研讨会在庆元召开,22个国家的78位国外专家与会。如今的庆元,已成为誉满全球的“中国香菇城”。

 

杭州的秀山丽水更使他硕果累累

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韩省华开始开拓杭州市场。2001年,集食用菌研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落户西湖区,先后在半山、九曜山、转塘租地搭建了几万平方米的生产大棚,为杭州引进了20多种食用菌新品种,如今,杭州市民已能像买青菜萝卜一样挑选菌菇了。

从庆元到杭州,高度重视科研是韩省华的一贯风格。他在庆元时,就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发明的段木粉碎装袋栽培香菇法,比原法产菇率提高近10倍。1988年后,他在吉林长白山和庆元百祖山先后采集到多朵野生灰树花菌菇,这种菌菇能够开发出提高人体免疫力、用于抗癌的产品。他和浙江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合作研究,于1991年从灰树花中提取了具有活性的多糖-β-葡聚糖,100公斤约可提取10公斤这种物质,出口到瑞典等国际市场,每公斤可获利近万元。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他和科研人员研发成功了抗癌辅助药“保力生”,并被卫生部批准为真菌类抗癌辅助药。联合国教文组织在香港召开“国际蕈菌学及蕈菌产品会议”,保力生被列为全球开发的6种多糖产品之一。凑巧的是,韩省华的名字和灰树花的拼音打头字母(HSH)是一样的,由于韩省华在开发“灰树花”上取得卓著贡献,他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灰树花之父”。

转战杭州后,韩省华在科研道路上快马加鞭,当年就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星火计划“高效珍稀食用菌技术推广与深加工”。此后又完成了“珍稀食用菌安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等3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16项国家专利和部、省、市政府的多项科技进步奖。他本人还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中国食用菌行业科技人才、省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农业先进工作者、杭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等多项荣誉。

韩省华在杭州发明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液体菌种和促酵剂尤其受到菇农的欢迎。菇农在生产菌菇时,原来使用的固体菌种生产周期需30多天,费时费工。他研制的液体菌种只需要7-10天生长期,效率一下提高了3倍多。促酵剂让菇农获益更多,原栽培食用菌需用熟料,栽培前需将培养基的温度提高到100℃并保持几十个小时,以抑制其它杂菌的繁衍。韩省华对菌菇生产经过多年研究,对菌菇历史十分了解。他想,中国古代栽培食用菌是无法做到高温灭菌的,如果能够降低灭菌温度和时间,一定能给菇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过多次试验,韩省华探索出一套化学和物理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将培养基温度控制在80-100℃之间即可取得灭菌效果。他将这套方法成功地开发出一种菇农生产菌菇新产品——促酵剂,使每吨培养基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和燃料费110元左右,而产量提高了10%。促酵剂开发成功后,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促酵剂低碳技术”在国家计划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在全国30多个省市中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一年可减本增效达10个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个产品的延生项目2013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

韩省华到杭州后,一心想搞清杭州到底有多少种野生菌种。他一有空,就到杭州周边的秀山丽水中转悠,几年下来,采集到560多种野生真菌。有次,他的一个同学到杭州来拍风光片,韩省华建议他去拍摄杭州的新农村,在转塘龙门坎,刚走到村旁的林地,韩省华一次就采集到12种真菌,其中的鸡油菌,是杭州菌种的新发现,为杭州野生菌种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在采集到3000多份标本的基础上,他在华丹公司建立了“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中心)”,填补了浙江省食用菌研究的一项空白。

 

发挥非凡才华 为食用菌科普服务

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新技术新产品,只有走出实验室,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发挥效用。韩省华不仅是食用菌的研究者,也是食用菌的科普者。

科学研究者在他研究的领域做起科普来,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优势。他常常把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宣传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促酵剂”研究成功后,他在全国各地举办了7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辅导了15000多名学员,带动了30多个县市的农民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累计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1多亿元。

韩省华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绘画书法艺术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国画、油画、蜡笔画、素描使用起来得心应用。他将科学研究和绘画书法艺术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食用菌绘画。他的“菇山无疆”画展已经在国内外举办了近10次。由于艺术风格和观察事物视角独具一格,他的作品用色潇洒、绚烂而深沉,使画中的菌菇有了一种灵气和生命,倍受欢迎。2016年6月,在荷兰举办的国际蘑菇科学大会上,他在梵高的故乡展出了他独特的菌菇绘画作品,当人们获知这些画出自菌菇研究者“灰树花之父”之手时,无不惊叹作者的多才多艺。

除了绘画和书法,韩省华还著书立说。他担任了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浙江科学文艺》副主编、杭州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西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他的第一本书是1985年出版的《天麻》。转战菌菇领域后,又陆续出版了《人造菇木栽培技术问答》、《食用菌培育与利用》、《食用菌栽培技术》、《灵芝培育与食用》等多部著作。还创作了大量的与菌菇有关的诗歌、词赋、散文。出版了《汉风园诗钞》和《汉风园书画作品集》著作。尽管好评如潮,但也有一些人也表示疑惑:堂堂大专家,为何还要舞文弄墨?韩省华却有自己的见解:一个产业的稳固发展,除了品质过硬,更重要的是要有产业文化的支撑,才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他心灵深处还藏有一个偶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达·芬奇,达·芬奇是多领域的博学家,他精通十多个学科,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创意。由于韩省华对菌菇研究的巨大贡献和他拥有的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已被不少媒体称为“菌菇研究领域的达·芬奇”。

他说:“对于美术,我不仅仅是业余爱好。”2006以后,在一些书画家的影响和鼓励下,他以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为榜样:把职业当爱好,把爱好当专业;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交替转换,这种思维方式就给大脑带来了良好的休息,不仅时间不浪费,还得以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独特的休息和工作方式使得他有大量的科研和艺术创作机会。

韩省华确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已届花甲之年,但奇思妙想不时会在他的脑际浮现。每到一处,他常常会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还常被采纳。2017年4月,省科普作协文艺委的一批作家赴桐乡石门镇考察,韩省华又和同行者谈了许多奇思妙想,如他认为目前对飞机的尾翼还可进行改进,可以模仿飞鸟的尾翼,改丁字直为雀横尾会更有利于飞行方向和起降速度的控制;他认为藻类不仅是虾蟹的开口饵料,也是改善环境的生物,他认为藻类与贝壳加工成涂料后可以防止军舰、海船、海堤上贝壳的生长;他认为坦克的炮管和炮塔之间增加收缩腔可以防止后座力产生;父母亲在孩子生育后再储存1~2枚受精卵,以备日后不时之需……

相信不停地在无疆的菇山上跋涉的韩省华,还会作出许多让人敬佩、让人惊叹的贡献!

 

——原载:《浙江科学文化》20182月号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