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萃

返回 > 网站首页

清泉:脊 梁--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20  已读:770 次  文章来源:

脊  梁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清泉

 

作者简介:清泉,本名管小香。山东菏泽人。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现居天津。报纸主编,杂志编审,专栏诗评人。作品在第二届“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诗歌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入选“第三届中国·天津诗歌节”作品集,被选入海外《新大陆》杂志、《秋水》诗刊,国内《中国诗歌》、《诗歌周刊》、《科普作家报》等。

 

我说脊梁时,一位耄耋老人正在稻田抚摸一颗颗稻穗,像是在爱抚着自己的孩子,他嘴角的微笑醉了天边的晚霞……而此情此景也构成了一幅和谐唯美的自然图画。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一个人真正心系人民,他就会时时想着人民。那么作为一位生命科学家,袁隆平老先生目睹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的食不果腹。于是想方设法提高水稻产量就成了他毕生奋斗的目标,而稻田就成了他一生呵护的地方。可以说稻田是他的另一个“家”,一颗颗饱满的稻穗就是他精心呵护的孩子们。就连袁老自己也说,下田好啊,看绿色、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不会缺钙。培育新品种是应用科学,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鲁迅先生有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显而易见,袁老就是埋头苦干的人。而且他不仅是中国的脊梁,还是世界人民的脊梁。

当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时,当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时,袁老只是微微一笑,然后继续深入研究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

t016dffffb5c8e7484f.jpg

自1981年,袁老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事实证明,国际友人的称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当“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带着中国精神撒向世界各地,袁隆平也一身质朴地在稻花香里亮出了中国名片。

袁老不仅在科研事业上勇于创新,而且不重名利。我想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的贡献给了国家。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大情怀成就大志向。有英国媒体报道称,在西亚酷热难耐、长期缺水的阿拉伯地区的迪拜,出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沙漠变成了绿洲,甚至是长出了水稻!而这一切的改变,均出自中国人的双手和中国人的智慧。

原来这一神奇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西亚,就连非洲沙漠也开始生长出“中国绿”,而这些中国的绿色水稻,正是袁隆平院士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所研发的“沙漠水稻”。目前经测量可知,该品种水稻亩产将高达500公斤,这意味着一旦进一步推广,就将解决热带贫弱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也无疑将为人类的文明进展增加更浓烈的中国色彩。没错,袁老以及他的团队是中国的脊梁,世界的脊梁!

有人说袁老是最富有的,袁老的回答又是如此智慧,他说,是的,我是精神上最富有的。

在袁老的生活里,不仅有诗意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还有古典韵味的小提琴。试想一下,一位慈祥的老人站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里拉小提琴……那广阔的原野都会为这美妙驻足吧。袁老说涉足艺术领域可以陶冶情操,促进思维的创新……哦,原来万变不离其宗,袁老的心还是在“水稻”上啊!

如今袁老虽已八十高龄,却没有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的意思,他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继续提高超级稻的产量水平,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绿色大地。

是的,我说脊梁时,霞光已染红了大地,一位耄耋老人正在稻田里抚摸一颗颗稻穗,像是在爱抚着自己的孩子……

 

                     2018.9.19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 主办  
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  义乌市科普作家协会 协办